近日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的江苏作家毕飞宇眼中的苏州幸福而惆怅,他说“苏州是怎么回事,我至今是一笔糊涂账。可苏州人却幸福得不知道该怎么样才好。”
作家毕飞宇眼中的苏州人是幸福的,美丽古色古香的江南古城必然是其中的一个原因,2017年苏州市政府启动古城更新保护项目,包括平江片区、老旧区域、城中村改造。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大学生响应政府“古城保护”政策,在2017年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喜迎十九大,共筑青春梦”的主题下青春三下乡,赴平江路钮家巷联萼坊大院,历史教师大院,灵迹司开展三次调研。
希望结合苏州历史文化与同学们专业建筑学知识为苏州古城改造献力,保护和传承苏州地区的历史院落,尊重历史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力做姑苏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前期调研
一下乡
平江路钮家巷联萼坊大院,初次调研
强行插入一段采访~
游客A
“松石山房”、“苏式情调”的招牌挺有意思,所以就走进来看看。墙面虽旧,但有文化气息,如果全部更新了可能也不好。进来才发现原来巷子里有个“联萼人家”,不知道能不能参观?
这个外墙(联萼坊)挺好看的,看见巷子里有人,还有这几个招牌,所以就想进来看看。
游客B
联萼坊大院
“
2017年7月10日,同学们赴平江路钮家巷联萼坊大院采集现状信息,进行初次调研。
”调研发现,联萼坊的居民大曾都来自外地,多为年迈或腿脚不便的老人。
这里虽然曾进行过一定程度的修缮,享有“文明大院”的称号,但这里的居民晾晒衣服相当不便,墙面因为历史原因也有一定程度的破损和发霉。
针对联萼坊大院的情况,如何更有效的利用这个院落空间,满足居民晒衣需求,并适当的调整绿化空间,是前来调研的大学生们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
二下乡
历史教师大院,二次调研
历史教师大院
2017年7月12日,同学们前往历史教师大院进行二次调研。调研发现,历史教师大院社区居民多为退休老教师。同学们观察讨论后认识到该院落主要改建方向是以公共的活动空间为主的设计改进。
希望通过对围墙的维护,树木的修剪,绿化的重新排布和环境整治,以及对公共空间重新调整来实现居民的基本需要和日常生活与活动的优化。
三下乡
灵迹司,三次调研
2017年7月17日,同学们来到了东北街的灵迹司进行三次调研。
通过下面的调查小发现,同学们开始思考如何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又保留有历史建筑的传统风貌。
调研小发现1:
灵迹寺是控保单位,整座寺庙原本分为两个部分。西边从南而入为庙宇,东边从北进,三进都属于粮食商会。寺庙后面属于北园,解放后,东边粮食商会被分割使用。文革时,西边庙宇佛像被毁,迁入三十多户居民,从此成为民居。
调研小发现2:
不同于普通寺庙的入口,灵迹司寺庙的大门,摈弃了大的牌坊,小巧得隐藏在古老的街巷中。开敞的院落空间隐匿其中,已经修整过但仍有不平的铺砖,略显杂乱的草坪和盆栽,暴露在空气中暗藏安全隐患的电线。
现状整理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协会团支部江南院落改造团队在调研后的一周内,团队成员经过多次讨论,对各个大院的现状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类汇总,并针对每一项问题设计相应的解决对策。
成果展示
该团队通过三下乡调研,了解现状资料,与指导老师和组内成员讨论,设计了初步院落改造方案。
改造前
改造后
联萼坊大院设计构想
在联萼坊大院的古井周围重新布置洗衣台,并且增加了高处的升降晾晒装置,方便居民洗衣晾晒。并且重新设计景观,增加了其秩序性和空间划分的层次。
改造前
改造后
联萼坊大院设计构想
对院落花园进行了重新的规划整理,既布置了休息停留的座椅,以便居民日常交流,又对原有的盆景进行了网格化的整理,保证了美观和秩序性。
改造前
改造后
历史教师大院设计构想
历史教师大院内缺少落脚的地方,于是专门设计出一些可以供人在路边休息纳凉的地方。
改造前
改造后
历史教师大院设计构想
设计一些置物架用来摆放居民的盆栽,另外有一些构筑物可以提供一些健身的功能,还可以充当座椅可以休息。
改造前
改造后
灵迹司院落设计构想
灵迹司院落内多处雨棚相对简陋、破旧。仿照大院中原有晾衣架的形式,做成相对传统风格的雨棚,支架材质与晾衣架相同,顶部放置深色钢化玻璃。
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协会团支部
江南院落改造团队
目前团队的院落改造方案还处于中期阶段,同学们仍在与平江社区负责人沟通,并通过社区负责人和居民的反馈进一步深化方案。
通过平江历史街区大院负责人反馈,团队得到了大院负责人和居民们的一致好评,虽局部需要有所调整,但总体还是较为满意的。居民们对同学们的付出也表示感谢和鼓励。
实践意义
希望通过这次“江南院落改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切实的服务于居民,给他们带来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另外一方面也希望能提升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为日后更好的踏入社会、服务大众做准备。
苏州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素材来源:扬子晚报苏州新闻中心
编辑排版:常钰清 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