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苏州市“两会”于1月20日拉开帷幕。其中,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于1月21日-24日召开,会期4天。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于1月20日-23日召开,会期4天。在“两会”聚光灯下,来自苏州科技大学的代表、委员们认真履行职责,立足本职工作,深入调查研究,主动参政议政,围绕苏州古城保护、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轨道交通三号线支线建设、太湖生态牧场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热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受到《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看苏州、引力播等媒体的热切关注。苏科大的代表、委员们传递出了哪些“两会好声音”?小苏将分期为您详细展开~ |
市第十四届政协常委、土木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姜正平:擦亮“鱼米之乡”招牌,让太湖生态协调发展
姜正平委员此次带来的提案是《关于“实施太湖生态牧场工程”的建议》,受到看苏州记者的热切关注。
“太湖熟,天下足。说明了太湖流域的丰富物产对民生的重要性。”姜正平告诉看苏州记者。
姜正平介绍,太湖水域面积的三分之二属于苏州,所以,苏州地方政府对太湖的生态保护和有序管养利用,关系到太湖流域的绿色产出和经济发展。“如今,政府和公益组织的“鱼苗放流”赶不上渔业资源枯竭的速度。过度的水草清理,也劣化鱼类生存环境、减少鱼类食物源。”
姜正平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要进行太湖鱼类生存规律及食物来源调查,合理人工干预水草的生长与分布,其次要投放低碱度混凝土仿生态四面体多孔鱼礁,要严惩“绝杀网”的捕捞行为,最后探索太湖生态的经济植物的开发、种植。他认为,通过实施太湖生态牧场工程,可以使太湖渔业生态的发展协调有序,更加体现苏州“鱼米之乡”的称号!
市第十四届政协常委、设计研究院院长殷新:让乡村回归纯朴 纯真有特色美
“今年我将一如既往不负使命,认真履职”,1月20日上午,殷新委员早早地来到了两会报到现场,向记者展示他手写的满满5大页提案。今年两会,他带来了苏州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中需要关注的几点建议。
殷新委员是苏州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规划、建筑设计等相关研究工作。“提案从我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希望能为苏州的乡村振兴出份力。”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对具体的振兴乡村行动明确了目标任务,要求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殷新此次的提案就是为苏州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把把脉开药方。
为了准备这个提案,殷新和他的团队先后去了吴中区、吴江区、昆山、太仓等地的十几个村庄,走访当地村民**,和他们现场交流,聆听他们的想法。“只有深入到最基层,才能听到最广泛最真实的声音,提案才能做得更扎实”,殷新说。
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翠梅教授:参政议政的站位要高
“本次会议开幕式上,周书记的讲话和政协常委会的工作报告都非常振奋人心,面向新起点,苏州要有新作为,我们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站位也要提高。”谈及参会感受,李翠梅委员显得十分兴奋。“我们应该贴近民生问题,为苏州更好发展贡献力量。”她说。
轨道交通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一直是世界各大城市,尤其是人口密集、经济、文化、政治高度发达城市的主要交通干线,是居民最为重要的交通方式。苏州的轨道交通建设也持续推进中,每次新线路贯通都引得朋友圈刷屏关注,可谓是苏州市民们最关注的民生工程之一。截止2018年4月,苏州市已开通运营轨道1号线、2号线、4号线及其支线,在建轨道交通线路有3号线、5号线,轨道交通网络运营里程达121公里。
关于苏州轨道交通,政协委员李翠梅有一个酝酿了2年的提案,她告诉看苏州记者:“坐落在石湖之边、上方山北侧,有一片高校和产业园,包括苏州科技大学、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技师学院等。几所高校共有在校大学生4万余人,教职工3000余人,周边居民约有1.5万人。每天这里人流量巨大,需要大规模通勤出行系统。而根据《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35)》,目前轨道交通3号线在该地块东北边缘地带设置了一个站点(教育园站),该站点距离需要乘坐轨道交通的主流人群偏离的距离在1.5-2.3公里之间。”
“在轨道线网功能层次方面,市政府规划曾提出将苏州轨道交通划分为‘城际铁路、轨道快线、轨道普线’三个层次。我提的这个建议就是关于轨道普线,强调覆盖性。”
建议建设轨道交通3号线和5号线的连接线
1.东起轨道交通3号线教育园站,按照轨道普线强调覆盖性的原则,设计时速为60-80km/h,站间距为1-1.5km,沿宝带西路-学府路-宝带西路-东欣路-孙武路,西至孙武路,与轨道交通5号线衔接,全程约15公里。
2.根据现场调查、人口分布、出行需求,建议轨道交通3号线和5号线连接线上可以设置包括科技路与学府路、凤凰山公墓与宝带西路和胥王园等在内的八个站点,兼顾高校、旅游及节假日高峰需求。
李翠梅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当谈及建设轨道交通会不会污染苏州水系的问题时,她说:“苏州的地铁一号线在地面以下十几米,二号线一定比一号线更深,一个个往下走,越来越深。而苏州的河道水位平均就是3-4米,轨道交通都在河床以下,这一定是有安全距离的。建设的时候有一个工作环节,就是评估对水环境的影响,会从很多方面进行评估,包括生态系统、生物链等等,原则上是不允许有破坏作用的。”
怎么样? 苏科大代表、委员们的“好声音”是不是也打动了你呢?让我们一起期待下期的精彩内容吧!
苏州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图片、文字来源|《苏州日报》引力播、《姑苏晚报》、
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看苏州”
封面制作|贾曈
编辑|徐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