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一场具有权威性和广泛影响力的专业奖项在北京颁出。
在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颁出的第十一届全国电视制片业十佳名单中,《大清盐商》《郑义门》的编剧、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和王丽萍(《大好时光》)、刘和平(《北平无战事》)等一起获得“全国十佳电视剧编剧”大奖。据悉,这也是近年来,江苏剧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而今年也恰好是李向民以南柯为笔名创作剧本的第十个年头。从经济学博士到政府官员,从国企董事长到中国好编剧,李向民在接受交汇点记者专访时说:“作为一个非职业编剧,不是科班出身的我走了一条捷径。”
复旦经济学博士“胡思乱想”走上编剧路
2008年夏天,一部用南京人口头禅当片名的电影《多大事啊》上映。在那个年代,小成本制作上了暑期档,又撞上了《博物馆奇妙夜2》这样的好几部好莱坞大片几乎等于“炮灰”。没想到上映后该片口碑不俗,在很多电影院影院“坚挺”了三个星期。这部《多大事啊》也正是李向民第一次写剧本。
2007年春节后的一天,作为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的李向民,来到位于绿博园的拍摄场地慰问《南京浩劫》剧组。有工作人员提到,根据图纸改造的6辆日本装甲车在南汽已经全部做好了,他就开玩笑地问:“这些车怎么从南汽运到绿博园?总不会半夜偷偷开过来吧?”答案当然是否认的。但是李向民却从中获得了灵感,如果这件事真的不合时宜地发生了会是什么样?于是,便有这样的的故事:军迷王小坡想结婚,但是丈母娘让他先买房。为挣首付,他和朋友一起为剧组制作一辆道具装甲车,因为赶工期,半夜开上了大街,闹出一连串笑话。这就是后来的电影《多大事啊》。李向民通过朱雨辰饰演的王小坡这个人物,反映了80后人群的酸甜苦辣。
一个偶然的灵感,让李向民这个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走上了编剧的道路。他也意识到,从文学爱好者到编剧,这中间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学。“回头去看《多大事啊》,还有很多不足,不够专业。我意识到,写剧本和写小说其实是不一样的。小说,需要完整的来呈现故事,通过读者的想象就能还原你的故事;而影视剧本不一样,它是生产资料,它是需要经过导演、演员、剪辑等进一步的加工后才能完成的作品,剧本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个独立的东西。在创作第二部电影《青魇》时,我开始有意识的研究,怎么通过影像讲故事。”
最“爱管闲事”的编剧:导演、剪辑的活他都操心
“不是科班出身的我却学到了科班几年学不到的东西。可以说,我走了一条捷径。”他说,“在我的创作生涯中,要感谢三个老师级人物的点拨,让我少走不少弯路”。李向民口中的三个老师,一位是编剧,一位是导演,一位是剪辑师,正好涵盖了影视作品从前到后的三个创作阶段。
史建全是中国影视剧著名编剧,他的作品包括《一双绣花鞋》《无悔追踪》《寻枪》等。李向民说,自己跟史建全老师学会了怎么写故事大纲,故事大纲又是如何变成完整的剧本,可以说是上编剧基础的专业课。
跟张黎的合作,则让李向民对编剧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两人的第一次合作是电视剧《大清盐商》。张黎,拍出过《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人间正道是沧桑》等高质量大剧,在剧组的他向来以强势、自我、严谨甚至苛刻而著称。李向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在剧本出来后,张黎和他一场一场的讨论剧本,白天讨论,晚上回去李向民连夜修改,第二天再讨论修改后的部分,就这样足足磨了两个月。
“讨论的过程就是我学习的过程。张黎导演的驾驭能力、艺术水准都是一流的,他对剧本的要求和想法对我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我的体会是,编剧不光要站在编剧的角度去写剧本,而是要有导演意识,知道如何更好的调动各种艺术资源,如何运用场景、音响、剪辑、镜头等各方面去综合性的表达故事,这是一门学问。”到了两人的第二次合作的《四十九日祭》,参与导演工作台本撰写的李向民已经深入到导演层面考虑问题,跟一般的文学剧本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在《大清盐商》的后期制作时,李向民又跟著名剪辑师周新霞偷了回师。坐在剪辑台上一个月,看着自己的作品被剪一开始也很心疼,但是李向民说他很快发现有些东西在剧本创作阶段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比如有的戏就不该写,有的戏还需要再丰满些。另外,周新霞还给李向民提了个建议,“电视剧必须第一集就迅速抓住观众眼球,张嘉译演的男一号过了20几分钟才出场不行。”经过修改,电视剧一上来就是“扬州选丑”的戏份,牢牢抓住了观众。
中国文艺家评论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大清盐商》是近年来中国历史剧的高峰之作。该剧还先后获得第3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及第2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丰富阅历让剧本“不一样”,为《金陵十三钗》新写战后清算
今年50岁的李向民人生经历可谓丰富。除了前面介绍过的他是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担任过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外,他还担任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五处副处长、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访问学者等职。
1986年,他在国内首次提出并阐述“精神经济学”理论,是精神经济学和艺术经济史学的创始人。而这些过往经历,在创作剧本时,无疑是一座宝矿。
电视剧《大清盐商》是以扬州盐业总商江春布衣上交天子为故事蓝本,讲述了扬州盐商对于中国经济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对于编剧来说,精准地抓到这个大商人的思想境界、心理状态,准确地把他怎么跟最高统治者、怎么跟官场打交道展现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和普通编剧相比,李向民的生活阅历帮了他很大的忙,“我本身既是学者,又做过政府官员、企业董事长,可以说我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体会。这对我在塑造人物和设计情节上有很大帮助。”
《金陵十三钗》的电视剧版《四十九日祭》,则是李向民和张黎合作的第二部电视剧。跟张艺谋的电影版不同,张黎明确提出了电视剧中要有战后清算战犯的部分。于是,参与编剧工作的李向民在严歌苓原著之外创作了书娟从南京逃出去8年后重回南京的这一段。
“南京是她的伤心之地,她不愿意回来。后来跟着她的导师回来,从帮助检察官查访大屠杀中的幸存者,到寻找日本人的罪证,到跟战犯的交锋过程中,一点点深入故事,最终书娟从检察官的助理变成证人。”李向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场法庭辩论,而是涉及到中日文化之争。不能简单的认为日本人不讲人性和反人类,“这场戏,对今天也有关照作用。不能把罪责简单的归到几个军国主义分子身上,实际上它的根源在于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一系列思想运动,它影响了当时的日本人,也影响了今天的日本人,它已经进入民族性中。”
廉政文化动画片《郑义门》则是李向民编剧生涯中遇到过的最棘手的问题。郑义门位于浙江金华郑宅镇,从宋到明,郑氏家族出仕为官的达173人,但无一人因贪墨(即贪污)而被罢官。其原因在于其168条家规――《郑氏规范》。这一现象受到中纪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指示制作一部动画片。制作方找到了李向民。
“当时要求我一个月之内拿出20集的动画片剧本, 我去当地探访时又发现剩下的民间传统故事很少能用,需要重新编写。要在这么段的时间内,讲一个家族的故事。又要兼顾动画片的受众人群,把故事讲得好看,而历史知识又经得起推敲……”最终,李向民用12个生动故事深入挖掘了“郑义门”168条家规里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去年全国“两会“期间,《郑义门》同时在央视三个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受到各方面的好评。
想写张謇,钟情于江苏题材
在强大的兴趣爱好的支撑下,李向民这十年创作了一系列的剧本。有意思的是,它的剧本风格类型不仅不统一,而且可以说是迥异。这其中,既有关注80后生存状态的都市喜剧《多大事啊》,也有惊悚悬疑片《青魇》;既有抗战剧《狭路相逢》,也有历史正剧《大清盐商》,甚至还有电视动画片《郑义门》。个中原因,李向民说大抵还是因为兴趣,他当编剧不为码字谋生,只写自己有兴趣的东西。
对于写剧本,李向民绝对是有瘾的。工作忙碌的他,只能凑空熬夜创作,但是他却乐此不疲,沉浸其中。“所有的事情兴趣是最重要的。你认可一件事,就会投入进去,在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时是最快乐的,不计时间,不计报酬。你想象中的故事,上千万人跟你一起做梦,一起为剧中人物喜怒哀乐,这种快感是其他行业很难体会的。” 而对于李向民而言,编剧生涯最痛苦的事就是跟观众不停的在较量智商,“如果观众自己都能预料到剧情走向,那么他们肯定不会满意”。
一个事情有很多解决方案的时候,作为编剧的李向民必须要选择的就是那条看上去最不可能的方案,“这其实是一个推翻自己,跟自己习惯思维较量的过程,有时候真的被自己逼到‘跳楼’。”就或许就是业内人士经常说的,编剧就是不停地给自己“挖坑”,然后再想尽办法,把自己挖的坑填起来。但是,李向民也说:熬过了这个难关就会发现,最难的坎走过去,往往才是最精彩的开始。”
身为为江苏的著名编剧,李向民创作的许多剧本都取材于这片热土。但是他认为作为文化大省的江苏,还有很多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进一步挖掘。“历史题材方面,我觉得张謇就很值得拍成电视剧,他的报国的思想和实践,既具有全国的意义,也具有时代的特点,在今天来讲,仍然具有传奇性。”不过眼下李向民更想做的是能写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反映当代中国人的个人命运与民族崛起同步共振,共同汇聚成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原文转载自交汇点新闻/作者陈洁
NUA
|以艺术的名义 讲述有温度的故事|
扫描关注,点击阅读原文
欢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