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名家晋京展——冯健亲油画回顾展
开幕时间:2017年3月22日(周三)上午10时
展览时间:3月22日——4月1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2017年是我从艺60周年纪念。这60年是风云变幻的60年,以油画而论,起初是苏派油画的一统天下;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现代派艺术风行起来,“八五新潮”把西方现代主义的各式流派统统效仿演绎了一遍,还无知地标榜为时代的创新;进入新世纪后,尽管有了更多的反思,担当与自信的缺位仍有待增强。
作为过来人的我,苏派一统天下时小有逆反;现代派成时尚之际,“时髦赶不上,老调不重弹”;有机会圆油画梦之际,思考再三后以为还得回归真善美原位,做艺术家该做的事。
于是我想到了罗马尼亚著名画家柯内留·巴巴的名言:“我喜欢把自己当成伟大绘画艺术的最后一名捍卫者。我认为在这个时代能够画出一幅过时的却可以使看画人陷入沉思的作品是一种美德。”如果我能成为一名美德的捍卫者,则会感到无比的荣光与欣慰。
——节选自冯健亲《我的油画梦》
部分参展作品
《爵士与可乐》
《春天里》 3800×3600 2012
《长城尽染》 86×1202008
《 绿了江南》 100×1802011
《江山如此多娇》 300×4502012
《小矿山》13.5×21.5 1959
《中学生》50×45 1962
《古琴家刘少椿》72×90 1962
《美人蕉》55×36 1967
《宝塔花》53×45.5 1964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96×160 1970
《一桥飞架》(南京长江大桥)80×240 1974
《八与八十》100×90 1985-1992
《俯瞰清凉山》140×114 2002
《雪霁系列3号》92×73 2006
《他,最好地诠释了“闳约深美”——冯健亲教授的艺术人生》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
1918年,作为上海美专董事局的主席的蔡元培先生为上海美专题写了“闳约深美” 学训。在这个学训中,蔡元培先生注入了他对现代艺术教育和艺术人才培养的标准和理想。这四个字既有整体的境界和意义,又有单个的要求和目标。既有知识和技术层面规求,又有道德和审美升华的引领。从“闳”至“美”既是一个递进过程,也是一个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简而言之,所谓“闳”就是要视野开阔、格局宏大,要有胸怀天下的气度;所谓“约”就是要有法度和规约,能够做到伸缩自如,进出有序;所谓“深”就是要学业精进,学问精深;而“美”则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境界。在蔡元培先生为上海美专题赠学训后的近一百年里,不管是风云变幻,还是时代变迁,这一学训始终为这所学校的一代代人所遵循,成为他们的精神引领和实践指南。
冯健亲教授就是他们当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作为上海美专继承人的南京艺术学院是冯健亲教授学习、工作、生活了近六十年的地方。他的个人成长史诗已经与这所学校的发展历史融为一体了。在这里,他首先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在他六十年代毕业留校后,他几乎一直活跃在教学第一线,担任过基础课教学,指导过毕业设计,也指导过博士生的毕业论文,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冯健亲教授是属于那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有着钉子般精神的人,在教学的同时,还注重著书立说,他所编著的《素描》与《色彩》等教材成为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最为经典的教材,被许多艺术院校广泛运用,先后再版有十几次之多。
其次,冯健亲教授是一位画家,他在教学的同时一直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从表面看来,艺术学院的教师与画家的身份和本质应该是趋同的,其实并非如此。教学需要过程,做到循序渐进,同时也需要规范和标准。而画家的自我创作就显得要自由的多,我行我素,天马行空。一个好的教师未必是一个好的画家,而一个好的画家未必就是一个好的教师。但这两种身份在冯健亲教授身上却结合得天衣无缝,相得益彰。他总是能把创作中的经验运用到教学之中,又把教学中的心得在创作中发挥。他游刃于教创之间,成就了自己的教师之职和画家之业。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画家,冯健亲教授的兴趣极为广泛,很少有其他人会像他那样涉猎过这么多的画种。他先后创作过宣传画、漆画、水彩水粉画、彩墨画、陶瓷壁画、玻璃画和油画,其中油画始终是他的最爱,伴随了他一生的艺术之旅。冯健亲教授的多样选择固然是兴趣所致,但其中也包含着自我挑战,他从不浅尝辄止,总是在选择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春满钟山》可以说是他的第一幅漆画,而这一幅作品在当年就获得全国第六届美展的铜奖。此外,冯健亲教授作品表现的题材也较为广泛,包括风景、静物、人物和大型历史画。有意思的是他创作的许多作品的内容总是与音乐和舞蹈有关,而且贯彻始终,画面上表现的技术细节极为精准,不仅体现了高度的写实技巧,也体现了对音乐和舞蹈的细致观察和精深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南京艺术学院这所综合性艺术大学学科融合,专业交叉的一种优势和影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油画创作上冯健亲教授有了一个重要的转折,他更专注于大型风景画的创作,抑或是受刘海粟先生的影响和启发,学习他“十上黄山”的精神,把目光聚焦于这座“力压五岳”的名山。他用一种特有的观照视角和图式构造表去现黄山的奇石、云海、雾凇和烟岚,气象万千,气势撼人,不仅呈现出了黄山的面貌,也凸显出了它的精神和气质,用油画画出了具有中国气派的风景画。
再者,冯健亲教授是一位学者。我们通常有着这样的误解,认为画画的人是不喜欢也不擅于写文章的,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确存在,这可能是形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理性思维的逻辑结构。但冯健亲教授是一个例外,他不仅熟练地将形象思维运用于绘画创作,同时也经常进行深刻地理性思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绘画界的思想者,这一禀赋不仅使他的绘画作品变得深刻,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学术性的研究成果。他还善于将他的想法落实于文字,皇皇五十万字的《冯健亲艺术教育文集》的出版就是最好的证明。近五年来,他又把精力投放到漆画的历史与文献研究上,小试牛刀,就成果非凡,不仅厘清了许多历史遗存问题,也为作为小画种的漆画赢得了更多的学术地位和社会认同,在美术界获得高度评价。
最后,冯健亲教授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艺术教育的管理者。他从留校任教到誉满退休在南京艺术学院整整工作了六十个年头,从普通教师到教研室主任,再从系主任到院长,一直是从事艺术教育的管理者。他先后主政学校近二十年,为学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担任院长期间,南京艺术学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招生规模从原来的每年一两百人到现在的每年两千多人,学校面积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就地扩大了一倍;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艺术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了全国的先进行列,尤其是学科建设处于领军方阵。作为院长的冯健亲教授,对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有着长期和深入的思考,在他带领下进行的艺术教学的学分制改革如今已经硕果累累,在全国艺术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当然,冯健亲教授还有很多社会身份,他担任过江苏省人大常委、省政协副主席、民革江苏主委、省文联和省美协的领导等。不管是这些社会身份,还是上述的四种身份,我以为他最钟情的应该是其中的画家身份。教师会退休,官职会离任,学者对画家来说毕竟干得辛苦,惟有画家可以是伴随始终的终生职业。人的物理生命是有限的,而艺术生命是无限的,所以我相信冯健亲教授的生命将在他的艺术世界里继续延展,精彩绽放。
NUA
|以艺术的名义 讲述有温度的故事|
扫描关注,点击阅读原文
欢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