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在教育这条路上,他一直不断探索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人物 | 在教育这条路上,他一直不断探索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第一次见到教务处副处长何淑通老师时,书生气息扑面而来。

他喜欢读《红楼梦》,品书品人生;他热心教育事业,一直以老师的角色要求自己,不断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机会。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改造。”这是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所提出的三个重要教育命题,也是何淑通老师一直欣赏的教育理念。

从《红楼梦》中读教育

初读红楼,不解其味。再读红楼,才略有所思。从最初的被其辞藻所吸引,到后来总能在故事的人物情节中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在成长过程中,何老师多次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并逐渐融化到生活所思中。

从事教育工作之后,对这本书的感悟更深,特别是“香菱学诗”这一片段。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香菱想要学诗,宝钗言其得陇望蜀,而黛玉则欣然为师。黛玉的教学方法非常独到,她坚持了阅读经典、读写结合、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她让香菱直接阅读李白、杜甫、王维的诗,并及时让香菱结合生活经历谈阅读心得,当香菱读书达到一定阶段后,则直接出题让香菱写诗。围绕月亮的主题,香菱日夜辗转反侧、冥思苦想,第一首诗歌太粗糙,第二首诗歌又太做作,在两篇诗作失败后终于写出一篇令众人惊叹的诗。诗的首句便气势不凡——精华欲掩料应难,即言浓密的云雾终究难以遮盖纯净的月光,其实也是作者借着这句诗暗示香菱这样的女子的才华总有一天会脱颖而出。”在生活中,我们总会碰到许多挫折,但是只要心中有梦,总有一天会光芒四射。

渴望学写诗但并没有写作基础的香菱,就像现实生活中态度认真但基础薄弱的学生。对于他们,作为老师应该给予鼓励,帮助他们达成目标,但要讲究方法,做到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何老师看来,学生就像一颗种子,其内在动力决定着其生长发芽和生长,教育工作者的所有努力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土壤、浇水施肥。“我特别欣赏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和美丽,就像红楼梦中的每个女子都很可爱一样。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学生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化,无论是学生最终长成参天大树还是灌木花草,每一种形式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读书学到的知识,何老师一直不吝与同事分享。"何老师知识渊博,善于思考。对于经典名著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悟。记得在凤凰西街校区工作时,有段时间几位年轻老师住在一个大宿舍。每到晚上,何老师就会和我们分享对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的心得体会。我们边听边聊,不知不觉就会聊到凌晨。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思想碰撞的夜晚,都觉得特别美好、难忘。"南医大宣传部孙魁老师说。

发掘生命的无限可能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发掘生命的无限可能性,也都不能放弃成长。在交谈中,何老师回忆起他在南师大就读期间曾遇到过的一位台湾老人,老人已经70岁了,是一位退休的工科教授,可是,由于热爱文学,年近古稀的老人毅然选择到南京师范大学攻读古代文学的博士。老人还打算,获得文学博士后,要继续攻读历史学和哲学博士。

这让他意识到兴趣是人生成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生命有多种可能。所以,一有机会,他都会鼓励学生培养各方面的兴趣。但是,兴趣不是盲目追求的,而是需要在对某一事物或某个领域有了一定了解以后所做出的判断,兴趣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何老师说自己少年时代由于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就读了中等师范学校,想早点毕业减轻家庭负担。三年中师毕业之时,他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南京师范大学读教育管理本科,但是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但是,随着自己对教育了解的深入,他对教育学的兴趣日益浓厚,并在工作以后,先后在职攻读了高等教育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何老师用了四年的时间在职攻读教育学博士,读博期间不但工作没拉下,完成了近30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还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谈到读博的收获,何老师说他特别感谢自己的导师:“我的老师为学为人都是典范,我收获很多。但是,老师从来都是鼓励我自己确定选题,自己独立开展研究,他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在我看来,这就像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所说的‘从游’的过程——大鱼带着小鱼在水里游,小鱼逐渐学会了游泳。遇到困难鼓励但不直接帮助,培养我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能力,为我后面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这些经历像一笔无形的财富,在何老师教育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带新,传帮带,一代一代人就在这样的传承中不断成长。院长办公室孙艳老师说:“还记得一次饭后与何老师结伴回校,途中两人交流如何做好本职、如何发展提升,看到我饶有兴趣,即使已到路途终点,仍不厌其烦、耐心讲解。乐为人师、善为人师,何老师因为心怀他人、乐于解惑,倍受我崇拜。”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在交谈中,我们发现,何老师经常以植物来比喻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说:“自然是丰富的,人也是丰富的。好比是一颗树,很多人都希望它长得高大挺拔,但你们看窗外的银杏,不也很美吗?好的园丁并不会对植物有过多的修剪,而力争保持它原有的样子。人也是一样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可能性,我们不能限制生长,而是应该尊重和鼓励。”

在实践中探索发展

同学们特别感兴趣的转专业工作一直由何老师分管。在推行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困难,“我们担心我们的转专业政策是否公平公正、同学们专业变化之后能否跟上进度、转专业未成功的同学心里是否会有落差……在实践中,我们在院领导的支持下,也逐渐探索出了多种转专业的方式,如降级转专业的方法等,我们也会经常和同学们沟通交流,从他们的反馈中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

正是从这种教育理念出发,学院在转专业方面也做了很大的突破和制度创新。去年开始,文科和理科互转的通道被打开,使很多同学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只有成绩排名靠前的同学才可以转入临床、全科的疑问。何老师认为:“这种制度设计其实有一个假设,那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其实是可以迁移的,我们只能假设你在一个专业学的好,可以学好另外一个专业。就像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考诗词歌赋仍然诞生了很多治国人才一样。当然,作为教学管理者,我们必须承认个体自由和制度约束的矛盾始终存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心想事成,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却必须有制度的约束。这要求教学管理者在工作中,除了考虑集体利益以外,还必须关注个体的情况。”

正是出于这种考量,何老师往往会在工作不那么忙时,对于那些转专业没有成功的同学做一些交流和心理疏导,他经常和学生谈到:“我们要学会接受遗憾,不要因为转专业不成就自暴自弃。人生成功的道路有千万条,个体获得成长的方式也有千万种。就像袁枚歌咏青苔的那样,无论是青苔还是牡丹,都有自己的美丽。梅花香自苦寒来,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些道理都值得我们亲身践行。”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教育这本书,被翻阅了千年。作为老师,他在不断地探索和突破中寻求更多未知的可能性,用切实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一部《红楼》,终会曲终人散;而对教育的探索,他从未停歇。

春风化雨润无声,一枝一叶总关情。


鸣谢 / 何淑通 孙魁 孙艳

文字 / 徐爽 仲颖 孙一文

摄影 / 沈豪杰

编辑 / 徐爽 仲颖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江苏本科院校-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人物 | 在教育这条路上,他一直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