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课堂,大家想到的一定是这样的:
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近日,学院里出现了不一样的课堂,它是这样的:
这是什么好玩的课?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答案)
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临床医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次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PBL课程的开设案例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PBL中心,授课分23组,每组12-14人,每一次课都是将不同班级的同学打乱重新分班,围绕临床典型案例,更好的做到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衔接与应用。
本学期PBL课程共18学时,分6次完成。课程成绩评定由三部分组成:持续性评价,在每个案例学习过程中,导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记录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阶段性评价,在每个案例学习的最后评价和反馈环节,每组成员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汇报并自评,由导师和同组学生根据该生的小组学习表现和汇报情况进行评价;学年学期评价,课程结束后,学生进行本学期学习总结,由导师组成考核组,根据学生学习总结情况打分。最后,将各阶段评价结果相结合作为PBL学习的最终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相对于传统考核更加的公平和全面。
这里是我们的主场
轻松、自由是同学们对这个“特别”课堂的评价。
“讨论的环节印象最深,让我感受到学习的有趣之处。”在刘梨(16级临床三班)看来,PBL课堂让她在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获取其他同学的信息。
“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异议的会站出来反驳。”当她听到不同的观点时,“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太局限,讨论的过程也是进步的过程。”
“我们可以大胆的提出问题,不分对错,没有约束感,氛围很轻松。”唐文静(16级临床三班)说道,大家都积极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发散的思维,激烈的讨论,使课堂更像是一场头脑风暴。
“老师的点拨,包括对思考问题的方式,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让人茅塞顿开。”刘梨说,在这里,老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构建的促进者。
这种开放性的课堂不仅对同学们的知识储备有要求,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
“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经常会从一个点联想到很多知识,这就要求老师有较强的课堂把控能力。”教务处副处长聂倩介绍道,课堂轻松的氛围能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同时提高了大家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学们将平时所学运用于实际的案例分析中,每个人都会对案例有独特的解读。”
案例,是思考的起点
讨论,也是思考的过程。
“临床关怀室的设置原因、体检报告保密设定理由等等,结合案例思考后,知识点变得更加清晰。”这样特别的课堂让张冬舒(16级临床二班)深刻理解每一个文字的严谨含义。
“以前医患沟通技巧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书上的一段文字,当我看到案例中患者因医生直接告知患癌而性情大变,倍加痛苦时,我会思考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是张冬舒(16级临床二班)课后最直接的感受。
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会思考每一个名词的用处,思维不再局限于字面。“案例中提到乳房凹陷患者,我们就会讨论乳腺癌的临床表现,需要进行哪些检查。”刘梨(16级临床三班)说,这是对已学的课堂知识很好的运用。
当理论知识用于解决问题时,我们就会多一份对患者的换位思考,也会重新审视医生这个职业。
在这里,不断求知探索
时间过的很快,每一场讨论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第一次感觉到课堂40分钟这么短暂,甚至不够用。”陈九州(16级临床二班)上完课意犹未尽,“我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感觉同学们可以互帮互助相互弥补。”PBL课堂的设立让同学们对很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PBL课程不仅对理论学习大有益处,还促进了同学们不断思考。”PBL授课老师蔡成宽表示,同学们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这样的课堂锻炼了同学们多方面的能力,也将对大家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新的背后,是扎实的准备
为保证本学期PBL课程的授课质量,教务处于两年前开始准备,先后选派5批青年教师赴南京医科大学参加PBL导师培训。今年暑假还专门邀请南京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和PBL中心的专家进行集中培训。
本学期PBL课程共30位老师承担授课任务。每位授课教师都通过了南京医科大学PBL中心2-3轮培训,并撰写案例,案例审核合格后通过PBL导师资格认证方能授课。本次PBL课程的开设只是一个起步,学院各部门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样特别的课堂,你想来体验一下吗?
鸣谢 / 聂倩 蔡成宽
文字 / 付彤
图片 / 吴霏儿 黄旻昱 严紫妮 朱煜 沈豪杰
编辑 / 程颖怡 程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