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行医路丨我祖父学医,我祖父的祖父也学医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六代行医路丨我祖父学医,我祖父的祖父也学医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我学医(第六代),我父亲学医(第五代),祖父学医(第四代),曾祖父学医(第三代),祖父的祖父学医(第二代)、祖父的曾祖父(第一代)也学医。“

这是一个六代行医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院18级医保班的廖昕。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除了廖昕,她的堂哥廖昱杰(15级临床1班)同样是我院的学生。廖氏家族从祖上就已经开始行医,一直到他们这辈已经六代了。在六代行医路上,两位新生力量都选择了康达,延续着家族的行医路……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也许是家庭氛围影响了他们兄妹俩,即使看见家人每天十分辛苦,他们也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梦想。长辈对他们来说是老师,更是榜样。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从医六十多年的廖守华(廖昕的曾祖父)晚年生活仍十分充实。耄耋之年的他喜欢看一些医学类的古书,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经常与儿子切磋医术,互相分享最近所学。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廖氏家族的行医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正值光绪帝在位,那时候农村还没有西医。廖昕的天祖父(第一代)对治病救人产生了兴趣,跟着一位名叫彭老先生的老医生学习针灸推拿,走上了行医这条路,后来廖老先生不甘于只局限针灸,开始自学医书,掌握了不少利用中草药来减轻病人痛苦的方法。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廖氏家族行医的老物件

上世纪60年代初,廖昕的曾祖父廖守华(第三代)刚刚跟随他父亲学习针灸推拿,最初在用药方面并不是十分优秀。正值正月初一的一天,一户人家指明要廖守华的父亲给他家孩子看病,但廖守华的父亲似乎是有意历练他,想让廖守华去出诊,廖守华从此也走上了行医之路。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廖氏家族行医的老物件

走进廖家的卫生服务站,我们看到这样一段话——做诚信的人品,走好长远的路,继承祖传医学,刻苦疾病斗争,发扬光大才华,永远为人民服务。这是廖昕的祖父廖善智(第四代)写给晚辈们的话。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作为一位医生,廖善智(廖昕的祖父)努力钻研自己的医术,从医四十多年,在医术上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据他回忆说:“在2005年时,有个腿部有问题不能行走的15岁的孩子,在很多家医院都没能治好,我给他做了半年针灸,再配上西医的药,身体渐渐有了好转,现在已经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行走了。”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在我印象里,我爷爷很少笑,他非常严肃”廖昕说。遇见一些对自己身体不负责的病人,爷爷会比病人还着急甚至发脾气,病人们不但不会生气,还会从心底里感谢廖老先生,许多病人还会给爷爷送锦旗。“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来我们这看病的基本都是邻近镇上的、村里的、县城的或者再远一点开车来的,不存在什么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矛盾,大家都互相信任对方,这一点非常重要,你真心实意的相信我,那我也会竭尽我所能地给你看病。”廖善智说。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廖守华(廖昕曾祖父,第三代)的医术是他的父亲传授给他的,他又将自己的医术传给了儿子,儿子在他中医的基础上又将西医融合进来,“我的两个孙子一个是西医一个是中医,真的非常希望我们的国粹一代一代得继承下去,造福更多的人。”

廖善智(廖昕的祖父)一直致力于在针灸推拿的基础上以西医相辅:“我会一直工作到我实在无法工作的那一天。”同时他对在康达求学的孙子和孙女抱有很大期望,“希望他们对医学,对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古语云:“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廖氏家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不仅是医学知识的延续,更是使命的传承。

向所有行走医路的奉献者,致敬!


文字 / 赵云飞 廖昕

图片由廖昕提供

编辑 / 赵云飞 王雪晴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江苏本科院校-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六代行医路丨我祖父学医,我祖父的祖父也学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