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听抗战老战士讲故事

南通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听抗战老战士讲故事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暑假期间,我校学生走访了当年参加抗战的老战士们,聆听他们的峥嵘岁月,重温那段不平凡的历史。从老战士们的事迹中汲取力量,激励通大学子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第一集

愿为华夏隐忠骨 肯倾半世育新天

访我校抗战老干部江子安

谈到从前,江子安总是喜欢从1943年说起。对他来说,那是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他人生中最神圣而光荣的时刻。那一年,年仅17岁的江子安,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奋斗在南通市地下党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尽管他不曾亲赴沙场,也不如其他抗日英雄般战功卓著,但他通过勇气和智慧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壮美篇章。

目睹山河破 身自踏征程

1937年8月1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仅一个多月,南通城就遭到了日机的空袭。次年3月17日南通沦陷。烧、杀、抢、掠,排在第一位的“烧”是毁灭得最直接最彻底,也是日军用得最多的方式。日军的燃烧弹落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到处都是瓦砾废墟,国破家亡的老百姓在绝望地哭号。目睹日军的残忍屠戮与血腥杀害,江子安的心中开始埋下反抗与救国的种子。

1942年,江子安在南通中学任教,思想进步的他受到了校内共产党员林克、曹从坡的的注意,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林克同志的影响下,江子安阅读了《大众哲学》、《西行漫记》等书籍,从思想深处意识到革命之于中国,就如水之于鱼一般重要,并从心底里生发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1943年初至1944年2月,这段时期是苏中地区抗日斗争最为艰苦的僵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战略方针,多次进行“军事清乡”。正是在这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江子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组织的安排下,成为一名地下工作者,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胸藏报国志 埋名凝铁流

1944年1月,日伪“延期清乡”局部得逞后,又开始了所谓“高度清乡”,成立了“清乡主任公署”、“特工站”等一系列庞大的“清乡”机构。企图运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特务等手段,彻底封锁并摧毁我根据地,深入中心区,增筑据点,实行分割封锁,压缩我抗日军民的活动范围。在尖锐、残酷的斗争中,一些领导干部被捕杀,反“清乡”斗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

在根据地被封锁的严峻形势下,为了配合物资的运输以及情报的传递,上级组织将江子安安排在当地土产所工作,土产所管理着当时根据地的食品以及其他重要物资,安全保护要求很高,同时当地也是信息交换、人员往来最为密集的地区。“日伪、军统、中统特务经常在这里接头,进行情报的交换,对苏中抗日根据地产生极大的威胁。我们必须阻止他们。”江子安深知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为了破除敌人的封锁,负责对物资运输进行检查与许可的他,常常要与敌人特务周旋,保障物资的安全并巧妙地将物资运送到抗日前线。有一次,日伪特务企图彻底切断我军的物资供应,土产所便成为了先行攻击的目标,他们乔装打扮,妄图偷偷混入土产所,销毁物资。江子安识破后,想尽办法,拖延住敌人,一直等到上级组织的援助,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1944年4月各地特工站解散,江子安的工作重心转向文艺宣传。他通过组织文艺演出与表演,向当时的青年人宣传抗日救亡,吸纳积极分子进入文艺社团,传帮带式地教育影响青年学子。受到先进思想感召的青年们,越来越多地投入到救亡图存、抗日救国的滚滚洪流中来。

半生勤播撒 化为桃李园

南通沦陷后,日军率先控制了南通市的各所学校,江子安所在的南通中学也不例外。“鬼子在学校里教孩子们日语,宣传‘大和精神’,学校里的图书和仪器也都被毁得差不多了。”江子安说日军想要通过这样的形式消除中国人民的抗日意识。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暴行,愤怒的教职工无力阻止,多数人选择了迁移。

1942年,满腔愤慨的江子安在林克、曹从坡的介绍下,来到了根据地学校。根据地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模式,他们采用新式课本,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素养,看着孩子们积极阳光的笑脸,江子安第一次明白了教育的意义。

抗日战争结束后,江子安一直在学校任职,期间还做过记者,也曾在各地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活动。不管是站在三尺讲台上授课,还是拿起笔杆子进行共产主义宣传,江子安将这一切都视为教育:“我的工作是不固定的,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坚决不能让鬼子的奴性教育和愚民政策得逞。”

在原南通工学院工作期间,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江子安组织创办了各类工厂,将其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

“当时的很多工厂虽然允许学生参观,但不让碰,条件太受限制了,哪有我们自己办的方便啊!”江子安的工厂对学生一向特别宽容,只要能让学生学到东西,是否盈利对他来说并不重要。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当时来说非常先进。

教育这条路,江子安一走就是大半辈子,“共产党员”这几个字,让他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1986年退休后,江子安依然心系教育,受邀在学校离退休处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给青年学子上党课、开设革命传统教育讲座等。二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优秀党员,在江老的教育熏陶下,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他,在学校与家人的极力劝阻下退居二线,在家静养,默默关心着自己倾尽半生心血的教育事业。

“不改初衷,坚守信仰”可谓是江子安一生的写照,也是他对学生们的谆谆教诲。回首他的一生,无论是默默隐名的地下斗争,还是对教育事业的不懈垦荒,这一切都包含着一位共产党员最高的操守,彰显着一名革命者的使命与担当。

(校报学生记者 魏熙 吕新颖)

南通大学

第二集

明灯照我踏征程 半辈从戎半辈文

访我校抗战老干部许胜

许胜,中共党员,新四军老战士,我校离休老干部,出生于1926年7月。他17岁参加革命,18岁加入新四军,以抗日救亡为己任,将笔杆子作为杀敌的武器。他参加过三场战争、三次国庆大阅兵。退伍转业后,许胜进入学校工作,退休后整理革命文物,潜心研究诗词、书法,可谓“半辈从戎半辈文”。

与敌周旋 游击教学

1943年,苏中地区敌我双方正处于侵略与反侵略、“清乡”与反“清乡”的残酷斗争时期。当时的通州地区十总镇是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个农村小镇,日寇大规模“清缴”失败后,开始进行报复,制造了“十总惨案”,包括**在内的50余人被活埋。

8月,许胜进入十总镇小学任教。当时条件艰苦,课本都是自己编写的,学校也没有专门的教室,都是借老乡的空房子。为了躲避日军的“扫荡”,他和几位教师每人负责一个教学点,把课堂搬到乡下的农民家中,采取“敌来我散、敌走我聚”的游击教学方法。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这句当年很流行的话许胜依然记忆犹新。当时,新四军文艺宣传队在他的家乡演出过歌剧《难女曲》,这场歌剧真实地揭露了敌人烧、杀、抢、奸等罪行,展现了人民的苦难,大家都被感动得流泪。在学习、工作期间,许胜逐步接受了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抗日民主教育。

1944年2月,为了培养“抗日救国”人才,新四军苏中军区在原“抗大”九分校的基础上创建了苏中公学。公学位于盐城,由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兼任校长。在第二期招生的时候,许胜进入苏中公学学习,同时也正式加入新四军。他至今还记得,第一堂课就是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并且终身受用。

以笔为戎 毫厘必争

1945年1月,新四军军部从4000多人的苏中公学中选出20人,组成军部测绘室,许胜就是其中一员。测绘的培训从练字开始,要求一个字都不能错。然后是画图,俗话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画图要一笔不差。

由于条件艰苦,没有专业的测绘制图设备,只能借用比较宽敞的老百姓住宅,在缴获的敌军地图基础上进行绘制。战士们在地图上蒙一层薄纸,对着下面的线条,用很细的笔描出来,并把画好的图按编号拼接起来,然后再印发给部队。为了配合作战,测绘室需要提前准备,要保证在正式开战前各个单位都有准确的作战地图。由于当时战况紧张,测绘室几乎每天都在赶制地图。刚开始画时,许胜完成一张地图要十多天,熟练后一个星期就能画好。他也因此被评为劳动模范。

由于工作能力突出,许胜担任部队首长的秘书。虽然不需要直接和敌人面对面进行较量,但仍然很危险。敌人的飞机经常袭击轰炸,轰炸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是对着部队的驻地乱扔炸弹,防范难度很大。一次,许胜和首长在防空洞里,敌人飞机突然来袭,房东家隔壁的一个老人就被炸伤了。在山东泰安的一次战斗中,作为首长的随身秘书,许胜与警卫员一起陪同首长察看地形。晚上在找地方休息的时候,警卫员挑选的一处落脚的地方被首长给否决了,一行人刚离开十几米,一颗炮弹就击中了房屋。

抗战时期,不仅工作条件艰苦,生活也很艰苦,不过许胜还是很怀念那时的军营生活。部队都是吃大锅饭,吃饭前先整好队,然后齐唱军歌。大家都是露天吃饭,一群人围在一起,几分钟就吃完了。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战士们都很顽强,有坚定的信念作支撑,再苦再累也甘心。

年龄渐老 意志尚存

抗日战争胜利后,许胜还参加了淮海战役、上海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此后,他又进入海军,成为共和国第一代海军战士。1955、1956、1957年,许胜连续三年参加天安门国庆大阅兵。1978年10月,许胜从海军转业,进入我校的前身——南京工学院南通分院工作。

“一心跟着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许胜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正如他在诗中所说——“年龄渐老心犹壮,步履趋艰志尚贞”。今年,许胜已经退休整整32年了。退休期间,他专注于革命回忆录的写作,撰写了20多篇传略。由于在新四军测绘室时打下了良好的功底,许胜的书法也非常精湛,在新中国60周年大阅兵全国题贺艺术大赛上荣获二等奖。他还被授予“翰墨中国艺术名家”称号。此外,他还研究诗词、楹联,参与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

耄耋之年的许胜依旧不忘发挥余热,时刻牢记为社会尽自己的所能之力。2009年,他向南通博物苑捐赠了60余件珍贵文物,有他经历各个革命时期的重要档案、图片资料,也有他获得的勋章、奖章和纪念章,还有他参加国庆阅兵的珍贵图片。他还经常受到南通各中小学的邀请,给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述他所经历的革命故事和抗日救亡的亲身体会。

回首自己不平凡的一生,许胜说自己是“战争年代的幸存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幸福者”。他常说,要忆苦思甜、心怀感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对于繁荣富强的今天,许胜希望青年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铭记历史、珍惜现在,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报学生记者 高洋洋 杜鸿丰)

文字:大学生记者团

编辑:孙静

南通大学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南通大学公众号,让我们为您提供更好的校内资讯和信息服务。

南通大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江苏本科院校-南通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南通大学-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听抗战老战士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