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大人物志丨感恩!榜样的力量!

南通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通大人物志丨感恩!榜样的力量!

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化平台

南通大学

周建忠

宇宙茫茫,紫气萦回三万里;

神州渺渺,大江奔涌五千年。

俊采星驰,河清海晏平原绿;

三川交汇,江北淮南半岛烟。

咸淡人生,书香一瓣;基业百年,鸿烈三笺。

春秋代序,日月不居;百花惊艳,风正荷妍。

莘莘学子,欲通古今之变;湛湛良师,勇驱天人之阡。

人物平台,争春万树;

生生不息,瓜瓞绵延。

南通大学

他们是年逾花甲的离退休老人,却选择继续在工作前线拼搏奋斗,退而不休,休而不闲;他们将毕生所学服务于人民,热爱党与国家;他们用大爱之心做事,用感恩之心做人。增添正能量,做出新奉献。

回顾几天前的“增添正能量”十佳人物颁奖典礼,十位老同志、老干部的面容与事迹依旧历历在目,感人肺腑。

刘能驯

老干部的知心人

刘能驯老师退休6年,却选择继续从事老干部工作,了解老干部们所思所想所急,配合原工作部门做好工作,全心全意地服务老同志。他还利用自己所学的临床医学知识,开展“话说人体结构与养生”活动。他说:“我一生一直都在跟人打交道,处理人、事、人与事、事与人。”

多服务五分钟,就多学习五分钟。刘老师秉承这样的思想,真诚地为老同志服务。他把老同志当亲人,与他们促膝谈心、问寒问暖;老同志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跟他讲,打心眼里信任他、依靠他。在采访过程中,刘老师最常说的便是:“我做得还不够好,真的!”在老同志面前他总自谦为“小刘”,老同志有需要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小刘”。他坚信,只有真诚的服务,才能赢得无限的信赖。他也着实做到了。

南通大学

和刘老师聊了很多,很多次他都情不自禁地笑了。他说,自己当时上台领奖都没有这么开心。我便问:“为什么不开心呢?”回忆当时的场景,他说,自己上台时是怀着沉重的心情与步伐上去的。那一刻,往事的艰辛与坎坷一幕幕在我脑海里闪现放映,我怎么也笑不起来。现在,有老同志陪着他、相信他,他也乐在无私的奉献之中。他是老同志眼中的知心人,老同志也是他人生的引路人。

南通大学

高建华

现代教育技术博物馆的圆梦人

2016年5月18日,中国第一家高校教育技术博物馆宣告成立,它承载着电教人的百年梦想和期待,同时也是高建华老师一生的梦想。

南通大学

南通大学

南通大学

高老师从事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至今已有36年的时间。2011年,在得知学校准备筹建现代教育技术博物馆这一消息后,已经退休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回来,回到学校全心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中。六年来,高老师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南到海南岛,北到黑龙江,走访了100多所高校,采访了100多个国内教育技术的名家,收集了1000多个藏品。当问到他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此时,高老师觉得理所应当:“运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我觉得这很有意义。”

南通大学

走进现代教育技术博物馆,高建华老师依旧专心忙碌地为远道而来的客人讲解馆内的藏品。“这台是美国产的手摇式留声机,上世纪20年代的产物,上面的花纹精美,样式独特。这台留声机到我们这儿来还有一段故事……”正是因为喜欢现代教育技术这份事业,所以才坚定不移地奉献出自己的一生,这就是高建华老师。

钱吉华

情系江海,热衷公益

退休十几年以来,钱吉华老师成立了侨友艺术团。从最初的只有6个人、6件服装,到现在有45个人、2000多套服装。每一次的排练都离不开钱老师的悉心教导,每一次的表演都倾尽了团队每个人的心血。她带领着团队,努力挖掘古老江海文化精髓,“江海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通过不断地探讨,不断地开发,现在有45个南通江海本地节目。”从南通到北京,从中国到世界,在国家大剧院演绎江海风情,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南通好家园”,钱老师致力于在全世界传播南通文化。

南通大学

“这都是团队的作用,如此大的成果离不开团队里每个人的努力与付出。”钱老师谦虚地说。

2012年,钱老师不再满足于个人做好人好事,而是带领团队华丽转身,从自益转型为公益,承接了“江苏省妇联南通巾帼挽霞行动”志愿项目,成为全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巾帼志愿者”。“刚开始帮助孤独老人,很多人以为是做保姆之类,之后大家才慢慢觉得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小老人帮助老老人……”钱老师团队在短短几年中,动员了社会上数千人为老人服务,受到全社会赞扬。2015年她被评为“南通好人”并获得“中国好人”的提名。

南通大学

姚馨丙

家书传递正能量

姚馨丙教授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在敬业奉献的同时,他也一贯注重亲情与家庭教育。从1991年起,他的一双儿女先后去外地上大学,他和老伴便与儿女约定双方每周一封书信,一直持续到现在儿女参加工作的头几年,从未间断。每周一次的书信,慢慢地日积月累,已有975封。姚教授将其按学期或年度为序,装订为17分册;沙里淘金,从中精心选撷成《心灵有约》一书。

南通大学

让生活变慢,让心灵贴近。姚教授说:“手写家书有现代通信所取代不了的价值。在书信来往中,我们老人也跟着小孩儿一起成长。”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成功的家庭教育造就了儿女的成功。儿子姚远2007年荣获“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女儿姚芳现任中国平安证券公司执行总经理。在姚馨丙教授的诠释下,家书作为精神世界的物质载体,成了家教的教科书,家道的孕育地。

南通大学

如今,一双儿女都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陪父母的时间也少了许多。平时想念他们的时候,姚教授就翻看着几十年来的书信,意味深长。姚教授微笑着说:“看着这些书信,我还能感受到当时收到来信的心情。”每一次的等信、拆信、看信的过程对姚教授夫妇来说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看着这些信,犹如他们的儿女就在眼前,不觉间热泪盈眶。

金城

用关爱呵护青年成长

“青年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希望和未来。”2006年,金城老师退休了。然而他继续发挥关心青年的工作余热,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关工委的组织工作中,分管主校区“谈心屋”和报告团的工作。金老师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青年师生,不断推动关工委工作向前发展,我校关工委还被省教育系统关工委授予“高校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建设巩固提高奖”。

南通大学

关工委,全称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金城老师组织带领全校近300名老同志辛勤工作在关工委各个工作平台上,关心、教育下一代。他坦言,老同志关注青年有一定的优势:年龄优势、经验优势、政治优势、威望优势、时空优势。这些都有助于帮助了解并解决青少年生活和学习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着缺陷。互联网时代下,大家获得的信息既快又多,而这些对于我们老同志来说接受起来就比较慢,获取的信息不能及时。

南通大学

金老师不仅对青少年给予关心呵护,而且关注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生活。对他们,金老师保持着一种平等平和的态度,诚恳地与之交流沟通。金城老师一直用实际言行为我们诠释着“倾心尽力,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

徐景熙

文苑中的“常青树”

2006年,徐景熙老师退休于南通大学文学院,至今整整十年了。作为一名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徐老师孜孜不倦地阅读和思考,数十年如一日。也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使他在文学创作上屡获成绩。出版专著《文学审美与批评》、《当代视野中的大众文艺》、《文苑漫步》(一)(二)(三)卷,合著3部,主编参编高校文学理论和美学教材7部。

南通大学

文学是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事物。徐老师从小热爱文学,在考入大学中文系后,就一直把文学当作毕生追求的事业。于是在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攻读文、史、哲下,他边学习边思考边练笔,大学二年级便开始在全国报刊上发表文艺批评文章,至今仍然笔耕不辍。他还提出:“当一名合格的文艺批评工作者,首先必须学做一个大写的‘人’,要有好的人品,方能写出有骨文章。”始终铭记人生的要义是“真诚”二字。

南通大学

他希望自己要感恩生活,与时俱进,虚心向他人求教,多向年轻人学习。“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才能使自己有所作为,有所创造。

翟其亮

挑战自我,乐对人生

60岁退休,责任心和兴趣使他70岁才离开高校讲台。70岁后至今,翟其亮老师像做70岁前学术研究那样,专心、用心、开心地享受生活。他每天骑自行车,阅览沿途的美景;在江边做自编拉伸操;甚至露天游泳,不管春夏秋冬。他自我总结:责任心使我一生过得还安心,兴趣又让我晚年过得很舒心。

南通大学

走进翟老师的家中,他就特别高兴地询问我们的兴趣爱好,拿出最近正在读的一本莫言所著《丰乳肥臀》,讲述其中的特色与亮点。他说,自己平时在家闲时就读些科技、文学方面的书。书旁还放着一个放大镜,以便看清楚字。我们注意到挂在墙上的一幅画:画上的翟老师大半个身子都在水里,赤裸着胳膊,脸上喜悦的笑容依稀可辨。翟老师介绍说:“那是2014年12月,我参加了首届“阿穆尔杯”中俄冬泳邀请赛。我下到一个冰窟窿中游泳,那里的气温都是零下20多度。”想想都觉得后怕的事情,翟老师却这样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了。

南通大学

其实,翟老师早在2013年就因乙状结肠肿瘤开过刀,但他很快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后来慢慢恢复,他又由散步到骑车;再进医院住院检查,没有异常后又开始恢复了游泳。“安全、健康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翟老师在去参加冬泳前专门去医院检查,问过医生,确定身体没问题才决定参加。他说:“我崇尚科学,也尊重科学。”这样一个乐观开朗的老人,就是在科学的指引下,创造出那么多“不可能”!

俞云富

社区的“活雷锋”

俞云富老师,原来是体科院的教师,现任板桥社区理事。退休后的他,在这20年来,一直服务于社区的人民群众,为邻里的生活琐事、社区的文化建设奔波忙碌着。

刚见到俞云富老师,他热情地跟我们打过招呼,而后就把随身带来的U盘交给正在办公的老师,他笑着说:“这是我这次去西藏拍了一些照片,然后我自己弄的视频,你帮我看看来。”我们也不禁好奇,俞老师都81岁了,还会自己做视频呢?随着曼妙的音乐声起,“西藏行”三个字落在画面中央,而后一张张的风景图、合照慢慢掀开,富有诗意。原来,俞老师平时就经常拿着手机甚至单反去拍,社区的活动几乎都是由他摄制,有些还做成视频上传到网上与大家共享。

南通大学

为了丰富更多社区里老人的日常生活,俞老师还报了老年大学学习电脑技术,在社区开办了老人电脑学习班,让从未接触过电脑的上百位老人走进互联网世界,培养更多兴趣爱好。协调邻里关系,义务维修居民的小家电、抽水马桶、电脑椅等家用设备,争取外界支持购买健身器材,让社区的居民过得健康舒心。“我要用我自己已有的技能,为群众服务。”俞老师说。

南通大学

张廷栖

张謇研究园地的耕耘者

张廷栖教授退休后一直从事张謇研究工作,担任我校张謇研究所和南通张謇研究中心主任。他主持并完成张謇研究课题,包括国家级项目一项,省级项目二项,市级项目四项。其中,国家项目为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献丛刊新编《张謇全集》,经历前后8年之久的辛劳,已获全国古籍出版一等奖。

南通大学

已经81岁的张教授告诉我们:“我把晚年的时间都花在张謇研究上,主要是这个人物他对我来讲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是因为张謇他所想的、他所做的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民众。”

正是这种以国家为先的精神吸引着张老师,在研究张謇的路上勤耕不辍,一走就是三十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张謇先生的这番话从此也成了张教授人生的座右铭。

南通大学

除了对张謇的研究,张教授还致力于保护南通历史文化古迹,组织一部分退休老同志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不断向有关方面建言献策,并主编出版了《工业遗产的瑰宝——唐家闸》等学术著作。张教授说:“这些文化古迹代表着张謇时代,同时也代表着整座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可以说,张謇背后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和精神传承,成了张教授耕耘一生的宝库。

许胜

永葆豪情的老战士

1944年9月1日,许胜儿时的军人梦成真了!年仅18岁的他参军入伍,光荣地当上了新四军。漫漫征战路,许胜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他用血肉之躯,铸就民族之魂。34年的戎马生涯,许胜先后被授予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1945年,许胜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南通大学

在过去的71年里,许胜时时刻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铭记毛主席的教诲“为人民服务”。他说,共产党是他心中的一盏明灯,他对党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腔慷慨之言,一颗赤诚的心。1983年,许胜为响应党的号召,主动申请“让贤”,提前三年退休。“欣逢盛世沐春风,俯首甘居百姓中。莫道退离无所事,枫林犹可映山红”,离退后,他依旧投身于党的建设,拿起“笔杆子”,撰写回忆录,创作大量艺术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南通大学

几个小时的对话,许胜始终精气神十足,话语铿锵有力,完全看不出已年过九旬。一身中山装承载着他对党的执着追求与信念。诚然,他对党有着千丝万缕的真情,他与党的故事永远也道不尽。

十位老人,他们对人生的见解不谋而合。晚年的他们不愿碌碌无为,而更要有所追求、有所作为!他们直面苦难,笑对人生!

南通大学

撰稿丨杨镇潇

采访丨杨镇潇 凌佳晖 吴祎琪

图片丨陈石森 凌佳晖

编辑丨凌佳晖 朱月

南通大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江苏本科院校-南通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南通大学-通大人物志丨感恩!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