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育本质,必做四有教师
文法学院 于晓琪
站在这里我的心里似乎有些忐忑。常人眼中的演讲意味着优美的文字,激昂的情怀,帅哥靓女...倒是中央电视台柴静的演讲给了我启发和勇气。理性的反思,真诚的述说无疑也是演讲的意义。忐忑之余我也多了一份感慨,30多年前,我作为一名稚气未脱的大学师范生也站在讲台上演讲,激情和眼泪诉说着我对教育事业的憧憬和理想。而今事业走完了一大半,理想却在离我远去,心里有酸涩的泪水在流淌,反思让我不能平静。
作为一个家族中第四代的教师,我常常不敢去跟我的前辈比较,他们追寻真理的科学精神,他们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他们培养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杰出学生,他们被人们敬畏的奉献和淡泊名利的高贵品格。他们没有显赫丰硕的的著述、学术会议上傲娇的身影、行政上的地位和身份、琳琅满目的资格、学位证书。但是他们有把学生培养成有良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梦想和自由;他们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和高贵品行;他们有为了给学生一杯水就得自己有一桶水的扎实而渊博的才学;他们有体面的可以不为一斗米折腰的中等偏上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所以他们可以资助、爱惜、选择求学上进的好学生、穷学生;他们可以以科学的追求真理的态度,不趋炎附势,不帮腔求全,只为真理说话;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和智慧都给了学生,桃李满天下,为社会培育了多少忧国忧民,担当责任的栋梁之材。回忆我自己从教的近30年,似乎教育在我最初当老师的十余年间还是有着同样的职业共识。
今天我们怎么了?高等学府的教师们开始缺少价值感,大学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培养出有知识没文化的人。高贵的大学老师被社会上评价:教师越来越像商人,商人越来越像学者。直至社会上流传:大学---白天是教授,晚上是野兽,我们无地自容。高等学府的教师们,出现了很多不遵循科学规律,用生命的心血日以继夜的炮制着不知所云,不知何用,甚至不知羞耻的所谓学术成果;越来越多的老师不认识几个自己教的学生,不愿意从事教学。我不敢正视新入学的学生充满希望的怯生生的眼神,也不敢面对毕业生迷茫的沮丧的目光。
千万不要忘记,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但是师者非不顾学生只顾自己所谓成果的谋生者!更需要请大家思考的是,为什么单纯的科研人员在某个学科的研究深度,著书立说上远比教师成果丰厚,却没有得到赞美教师那样的尊荣?我曾经思考并问我的父亲,他引导我说:同样是读书,科研人员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寻找自己喜欢的命题进行研究,留下他们的成果,在社会上有名有利。而一个教师,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一切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甚至为了不给学生以“偏见”,不能按自己的喜好和观点去读书、去讲述、去放大和传播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压抑着自己的任性,尽可能多的把人类已有的优秀成果传递给学生,为培养在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后有所建树的学生,他们燃烧了自己,为学生甘做了人梯。留世的著作上没有他们的名字,领奖台上没有他们的身影,但是他们培育的学生却出现在领袖的行列、领军的行列、创新的行列!而他们真正的留在了人们的心里,永存!这才是属于教师的光荣!
作为一个法学教师,我循规蹈矩的翻出教育法,我们有多少人看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的法定概念是: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再看过权利义务、资格任用、培养培训、奖惩考核等条款,你会发现法律给了教师尊严和信任。之所以大家少去看教育法,是因为法律的无用,但这也也更说明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重要。透过教师法,通过对教师美德的回味,我们才能体会习总书记的“四有教师”的阐释,只是重提、重温我们的法定责任,做个好老师,必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否则你有何颜面站在讲台上,称自己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如果你还记得那个给了你一生影响,让你感恩不已的老师是怎么做的,就照样子做下去吧。如果你还想自己的一生有点价值和光荣,就常问问自己: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
江苏大学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陈婉格
官方微博:@江苏大学官方微信:江苏大学(ujsNO_1)
投稿邮箱:ujszjc@163.com
江苏大学新媒体中心打造
最具影响力的
校园媒体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