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3年5月的一天起,艾滋病开始在全球爆发,于是人类便踏上了一条漫漫的艾滋病抗争路。从发现至今,全世界已经感染了近3000万人。在谈“艾”色变的今天,各国都在不懈努力地为此斗争。
据新华网报道,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报告,认为世界正在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快速通道上。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日前发布的这份报告名为《聚焦地区与人口:在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快速通道上》(Focus on location and population: on the Fast-Track to end AIDS by 2030),其中提到过去15年里全球应对艾滋病取得显著进展,在2014年,估计全球新增艾滋病感染者人数比2000年的高峰相比降低了35%与艾滋病相关的死亡人数与2004年的高峰相比降低了42%。
报告说,虽然据估计在2014年底全球仍有3690万人携带艾滋病病毒,但通过一系列防控措施,有望在2030年结束艾滋病的流行。届时,全球将可避免2100万与艾滋病相关的死亡,避免2800万新增艾滋病病例。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米歇尔·西迪贝说:“结束艾滋病的流行,不让任何一个人被落下,将深刻影响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的生活,造福未来数代人。”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发布报告称,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一半的艾滋病患者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治疗艾滋病,也就是说,在联合国登记在册的三千六百七十万例艾滋病病人中,现在已有一千九百五十万例患者正在接受这种常见的艾滋病治疗方案。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是一类针对逆转录病毒(主要是HIV,即艾滋病毒)的治疗方案,最常用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就是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缩写为HAART),即俗称的“鸡尾酒疗法”,通过联合使用几种(通常是三种或四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来治疗艾滋病。
//////////
//
中国的抗“艾”成果
//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简称协会,英文名称为Chinese Association of STD&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英文缩写为CASPC) 成立于1993年11月30日,属国家级社会团体,卫生部主管,挂靠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会的宗旨是团结和动员广大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内,积极参与我国的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十多年来,协会配合政府各个时期艾滋病防治的中心工作,围绕宣传教育、行为干预、技术培训和关爱护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扩大了协会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影响,使之逐步成为国内非政府组织(NGO)从事艾滋病工作的牵头单位。
中华红丝带(CRR)起源于2002年开始的艾滋孤儿救助行动论坛,由各地爱心人士自愿发起,于2004年筹备,2005年初正式成立,作为一个以自愿、平等的方式结合起来的非政府、非宗教的民间公益组织,中华红丝带致力于通过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互动,倡导公民意识,推广社会服务理念,使更多公众认识AIDS及艾滋孤儿救助工作,鼓励并创造机会让更多的人投入、参与到社会服务和社会发展工作。 中华红丝带的目的:防治艾滋.救助孤儿!专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为艾滋孤儿寻求、调动和整合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在自愿前提下的帮助,另一方面为所有愿意为预防艾滋及救助艾滋孤儿事业出力的志愿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为实现预防艾滋、救助艾滋孤儿的目的欢迎一切有效的合作方式。
广同网(网址未加载)作为中国最大的男同性恋及双性恋的网络平台,它是中国国内少数几个可提供HIV检测的社区组织(CBO),通常是与当地政府有所合作。政府相关部门工作者拿到血样之后进行检测,而广同网的志愿者们则对阳性结果的检测者提供顾问支持并给与相应的治疗方案。自2008年以来,通过广同网进行的HIV检测大概已达1.1万人次,其中500人初检为阳性。提供身份证明才能进行后续检测,所以有些人碍于面子选择不去进一步检测。但是,广同网的联合创始人 Roger Meng 称,志愿者们说服了90%的初检阳性人群做了进一步检查。
“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
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
相信经过人类的不懈斗争,我们终将战胜艾滋病!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微信号:xuhaixueyuan
文章:新华网、科普中国、果壳网、新浪科技和百度百科 转载请务必标明出处
图文编排:胡毓晴、李丽宁
封面图片:钱葳
指导老师:乔成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