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科研,他曾经两度离别妻子和女儿,飘洋过海远赴美国学习深造,一待就是15年;为了科研成果能够为国所用,已经在美国科学界崭露头角的他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和待遇,来到江大,一手创立了生物质能源研究所。他,便是孙建中。在生物质能源研究所,记者看到,年近六旬的他,头发灰白,一身简洁干净的白衬衫,鼻梁上架着的眼镜后面,双眸正专注地研究着手上的资料。桌上摆放着厚厚的英文原版著作和一叠叠论文资料,别无他物,一切是那样干净整洁,墙上贴着的是白蚁研究图谱,旁边的实验室里传出实验人员操作器材的声音,这是一个严谨有序的环境,每天,孙建中教授就是在这里开始一天的工作。
孙建中现为江苏大学生物质能源研究所负责人,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兼职教授。作为白蚁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专研白蚁,并将昆虫研究拓展到生物质能源转化领域,是国际上将白蚁高效生物质降解植物木质纤维素特性引入到生物质能源研究中的少数科学家之一。
在昆虫研究领域里行走数十年,孙建中将科研融入自己的生活,怀着平静的心,心无旁骛地一头扎进科学研究。“多元、创新、求是、拼搏”——这是江苏大学生物质能源研究所确立的发展基调,也是孙建中对待科研事业的一贯理念。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他提及最多的不是自己取得的科研成果,而是作为科研工作者应有的追求和科学精神。
“一分钟要掰成两半才够用”
2009年6月,孙建中回国担任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建立了生物质能源研究所。一切从零开始,没有桌椅,没有实验台,没有任何仪器设备,只有位于老图书馆附近小径旁的一栋小楼。当时的他,面临招聘人才、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争取科研项目等繁琐而又迄待解决的问题,每天的日程表都排得满满的。
“那会儿呀,真是恨不得一分钟都能掰成两半来用。”孙建中告诉记者。为了打造一支多学科交叉、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研究团队,攻克生物质能源技术体系中的国际性难题,孙建中平均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除了吃饭、睡觉等必须的生存需要之外,他所有的时间都扑在了研究团队建设和科学研究上。“从研究所落成至今七年时间里,这么多年来,孙教授办公室的灯,几乎就没有在11点以前熄灭过。”在生物质能源研究所科研骨干吴建博士印象里,孙建中教授做起科研来,就是“拼命三郎”。高铁上、机场候机室里,都是孙建中处理手头工作的地点,他曾经在去湖北出差的火车上,利用6个小时的坐车时间,审查了一篇SCI杂志投稿论文,给出2000多字的审稿意见。
孙建中的“字典”里从没有“休息日”这几个字,多少年来,孙建中没有节假日,没有寒暑假,只会在过年的时候给自己放两天假陪伴家人,其他的时间几乎都泡在实验室和办公室。“他的爱人在南京,平日他没有时间回家,周末也多是嫂子来看教授。”吴建告诉记者。为了节约时间,他几乎顿顿都是在学校食堂填饱肚子。51岁生日时,他和从南京赶来为他庆生的爱人也就是下碗面条了事。在生活上毫不讲究的他,做起研究来却丝毫不含糊。在受邀编写《昆虫学研究进展:从分子生物学到害虫综合治理》中的某一章节的过程中,光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他就花了整整两年,甚至还请朋友从美国邮寄相关文献资料供他参考。
“科学研究一定要深入一线”
如今的孙建中已近花甲之年,多年来投身科研长期伏案使得孙建中落下了严重的颈椎病,经常导致偏头痛和血压升高;长时间盯着电脑又让他患上“干眼症”,他的上衣口袋总是随身携带一支眼药水,时不时就要拿出来滴上一滴。“孙老师已经58岁了,可他工作起来还跟我们年轻人一样,问题没有解决的话,他有时竟会奋战到一两点。”15级硕士生季琛铖谈起孙教授,满满都是敬佩,“他都能这样敬业,我们怎么还敢松懈呢?”2015年的一天,孙建中颈椎病犯了,支撑不住进了医院,医生嘱咐他一定多休息,好好调理。刚刚稍有好转,他又闲不住地在病床上办公。“我去医院看他,推开门,见他坐在病床上,竟然神情专注地拿着笔在一张纸上写写画画。”生物质能源研究所教师谢蓉蓉告诉记者。
谢蓉蓉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团队做实验,需要深入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里采样,热带气候的西双版纳闷热潮湿,孙建中执意和一群年轻人一起,在湿热的原始森林里待了整整一个星期。“他本可以不用亲自到陪同我们到来,可他不仅来了,还跟我们一起在原始森林里行走,采样。”谢蓉蓉说。白天的气温高,一些小年轻开始抱怨,孙建中带头鼓励他们,让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原始森林丰富的生物资源上。他教大家如何采白蚁,跟他们分析白蚁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每次白天采样结束时,孙老师的后背都湿透了。”夜晚扎营在森林,孙建中就让大家总结白天学习到的知识,一起交流分享。有时遇到大雨,地滑泥泞,行走不便,孙建中就带领着队伍,让大家放慢脚步,按顺序跟上,一步步前进。“不深入一线,就采不到我们需要的样品,你们的实验就会功亏一篑啦!”孙建中身体力行,践行着一位科研工作者对科学精神的执着追求。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我始终认为,做科研不能光是自己闷头做,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科研的‘有用性’,要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和世界。”谈到育人,孙建中如是说。
孙建中是生物质能源研究所负责人,除了科研任务、他还承担着繁琐的行政事务,但是每年他都会抽出时间为研究生新生做入学报告和沙龙讲座,以一位老党员的身份给他们讲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讲乔布斯的创新思想,教他们如何做论文,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走向更高的层次,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一次我将论文交给老师修改,他用了三天多时间才改完,从文献的使用、实验方案的设计、文章的用词遣句,他都一一指出我的不足,让我一步步去修改,我改一遍,他看一遍,再提出意见,光这篇论文就改了不下5遍。”孙建中曾经的学生,现在已经留校做辅导员的李成林告诉记者。2015级博士生李锋也一直记得,孙教授第一次见到他,就反复告诫:“学术研究要严谨,每一篇论文你们都要认真对待!”
七年来,作为学术总顾问,他一直坚持辅导学校国际化交流品牌项目——“三国三校”活动的参赛学生。每届活动都要辅导讲课4-5次。所有的讲义、案例、ppt都是他利用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精心制作。他从不认为这是他的分外工作,他说;“这些孩子们都很优秀,只要稍微点拨下,他们就能大放异彩,他们需要我,我就得去呀!”参加2015年“三国三校”活动的财经学院学生赵萌萌告诉记者,孙教授的辅导让她懂得了怎么去做国际学术交流,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能形成自己的自信和特点,最终获得了大奖。
研究所的同事们都说:“他研究白蚁这么多年,身上也有了一种白蚁精神——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做科研如是,育人亦如是。孙建中不仅自己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他所带领生物质能源研究所的发展也是一年一个台阶,蒸蒸日上。孙建中本人2009年获江苏省高校首批“双创人才”荣誉,2011年获批高校江苏省“创新团队”领军人才荣誉(创新类)以及“国际生物质能源领域创新奖-艾尼奖”的提名奖,2015年获批江苏侨界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领军人才。他一手建立的研究所如今已拥有10个实验室,教授、副教授等专职研究人员10多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还邀请了10位国际知名的教授担任兼职教授,与美国、欧洲等多个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和交流。在他的辅导培育下,一批青年学子也都在国际交流和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公认的成就。
江苏大学新媒体中心
编辑:仲腾欢
文字:吴先琳(校报编辑部)
校对:章祎雯
官方微博:@江苏大学
官方微信:江苏大学(ujsNO_1)
投稿邮箱:ujszjc@163.com
江苏大学新媒体中心打造
最具影响力的
校园媒体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