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有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古往今来,不论他们思想政见有何差异,几乎所有的名人都推崇阅读。正像六一先生所言,“学以立身,书以成学。”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仅仅学好课本中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拓宽知识面,必须了解所学在课外读物中的基本情况,同时,单一的学科知识也不足以满足高素质需求。针对此,记者团对我校的阅读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进入大学后的学生阅读情况究竟如何呢?
阅读目的
功利化
据调查,辅导书在图书馆借阅书籍的数量排到了第三名,同学们所借阅的书中大部分是教辅书。当然,同学们热爱学习,想提高成绩本无可厚非,但是把阅读当作一种手段,那阅读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让一盏灯点亮一座城市”这是2014年三联韬奋书店在北京开始24小时营业时的宣言。从此,在北京这座城市的夜晚总有温暖的灯光照射在深夜阅读者的身上。古人语“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然而我们大学生,会在通宵自习室里学到凌晨两点,熬夜刷题,把精力都放在连我们自己都不认可的“阅读”上,我们不再有捧一本所爱之书,沉醉地忘记时间的经历了。
再看看我们的学校周边,仅有的一家书店,除了习题教辅之外就没有正版的书籍了,从那落灰的书架上,那手边厚厚的教辅中,或许我们可以一瞥如今大学生阅读的窘境。
阅读目的
阅读少原因
学习压力大
是什么在阻止我们阅读呢?本次调查中,90%以上的受访者都是大一新生,本以为他们应有充裕的课余时间,但调查所发现的首要原因是课业过于繁重,抽不出时间。紧接其后的两大原因是“用游戏等其余方式代替”“对读书的兴趣减少”。
据调查,一周能抽出2小时读书的人只占到了35%,鲁迅先生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还是有的。”作为理工学校的一分子,兴趣的丧失与转移,让学生觉着把些许时间用在阅读上,对课业并无太大帮助。可是,虽然学习工科,理工类书籍也不是大多数人的所爱。
第十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上一年我国人均阅读量只有4.56本,这在国际上远低于美国的25本,甚至不及以色列(64)的1/10。而让我们震惊的是,竟有2/3以上的大学生年均阅读量不到5本,这其中,一大半甚至连3本都达不到,作为大学生,本应该起到拉动作用,事实是,他们连平均水平都没达到。难道他们认为阅读已经没有意义了吗?可据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人都认为阅读能拓宽视野,他们也普遍认同阅读可以放松自我,了解更多的知识,激发灵感,创新思维。
阅读少原因
阅读类型
小说类最受欢迎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专业书的阅读上,即使读别的书,大多数也和专业有关。
当问到读教辅书是否可以被认为是阅读时,3/4的受访者表示,教辅阅读不是他们认为的阅读。至于他们喜欢读的书的类型,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文学类,科幻类,言情类。
“平时课业繁重,空闲的时候就看看小说来放松一下自己。”一位同学说道。小说因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既不用像教科书一样枯燥无趣,也不会像一些文学巨著一样晦涩难懂,因此,小说成了同学们课外阅读的主要类型。
阅读类型
有这么一句话,读大学就是读它的图书馆。进入大学,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都好的阅读环境。不管以往的教育怎样,把我们教育成什么样,但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我们需要更多养分来丰满自己,从内而外。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从单纯的读书提升到阅读的境界上来,成为有想法、有自我的人,因为社会不需要一个没有思想内涵的读书人。
有时感觉:“读书”一词更功利,而“阅读”对我们心智而言更有益。
不难发现,我们很多人读书的时候真的只是读过,少有动脑子的时候。但这也没有办法,谁叫现在的网络如此便捷,手机、电脑、电视……便捷到我们忽视了这些知识,这些文字的重要性,让这些文字变成了工具,需要时拿起,不需要时便丢弃,再也没有古人那种爱书如命和读书破万卷的精神了。
现在,也不乏有对纸质书籍有着特殊情怀的人群,很多爱读书爱阅读的人都说,比起电子版的书籍,他们更喜欢纸质书,这不无道理。因为面对柔和的纸张时,我们更愿意静下心,摒弃外界的干扰,从而让内心更接近作者,引发出我们更多的思考。这也就体现出“读书”与“阅读”深浅性的差别了。因为内心的惰性和外界的干扰,我们更喜欢浏览短小的信息和养分很少的网络小说。我们逃避甚至拒绝思考,我们喜欢浅阅读,省时省力,但我们得到的少之又少,只剩段子和跌宕的情节浮现在脑海,多么可悲。
学者王蒙这样说:“碎片化阅读会使人对信息的摄取变得肤浅、平面、简单的量化,并缺少深度,缺少思考。”他尤其建议年轻人,一定要坚持认真阅读、经典阅读,适当读些“费劲”的书。
总有一本书会让你欲罢不能!
责任编辑:袁青霞
文字来源:南航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感谢陈都灵同学倾情出镜)
阅读改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