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艺术学院匠人精神之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儿时,你是否对着街边的糖人儿垂涎欲滴?后来,你是否沉浸于“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惬意生活?再后来,你是否又对春节时贴在窗前的剪纸惊叹不已?
我们的团队
我们的成员由四名广播电视想专业的学生和一位经管院的学生组成。7月2日,我们正式结束了为期8天的探访传统手工艺,寻找匠人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短短的8天里,我们的脚步跨越了大半个南京,只为寻到这群即将失落的街头艺人,只为保留一份最存粹的匠人精神。
队长洪雪亭说:“起初我们想到做这个主题的社会实践,是有一天十分偶然的看到一个关于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我们观看后都非常受触动,有的传统手工艺快流传了几百年了,但是现在却因为时代变迁、技师年老、后来人不济快要消失,真的非常可惜。我们就提议去发挥我们专业的特长,拍摄关于传统手工艺的图片和影像。”于是,她们通过询问,倾听,记录,拍摄,编辑……她们走近了一个又一个的老手工艺人。一位艺人,一个故事,一片匠心,他们热爱生活,有一颗执着逐梦的心。
我们的实践活动
尽管外出实践的那几天酷暑难耐,尽管有的实践地点要跋涉十几公里,但我们的队员们仍顶着高温,信心满满地出门了。
第一站: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
公交车、地铁外加步行,前后共三小时,我们终于来到南京市栖霞区旁的目的地,我们到达的时候,十几个老师傅正认真干着自己手中的活,用心制作精美的折扇。选料,造型,打磨,雕刻,染纺…..团队成员们看得惊叹不已。”这儿的老师傅们年龄大概都在50到70岁之间,都是从十几岁就开始学折扇制作的人,都对金陵折扇十分热爱,很想也愿意把这种传统手工艺发扬下去。”研究所所长倪世金介绍说。
第二站:南京云锦博物馆
云锦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负责人介绍说:“云锦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它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峰状态,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璀璨结晶。”期间,他还带我们参观了迷你织机,它有两层经线,经由过程转动下面的轴来控制穿哪一层,可能单线或者双线。我们的成员也尝试操作,把轴子转终极,拿毛线(纬线)横穿过一层经线,用压线板一压,一层就行了。经过进程不合的颜色摆列递次,就能够织出简朴的图案。
第三站:老门东
老门东可谓是老南京的缩影,走进老门东就像是走进了老城南传统民居生活,里面的各色民俗工艺更是古城文化的象征。于是我们的队员一早便去了老门东探访捏面人、糖人,做竹刻、剪纸的手工艺人。他们大多是祖传三代或是以上,沿袭了一些渐渐消逝的传统老手工艺,他们大多原本都有一些较为稳定的工作,然而却都放不下这些祖传的“经典”,便又重操旧业,继续从事这一行。
第四站:南京老巷
走在南京的老巷子里,仿佛时光也在这里驻步。随着叮叮咚咚的打铁声,拐过曲曲折折的巷道,终于来到打铁店。这家打铁店的老板人已过中年,但仍能坚持打铁挥汗如雨,他对我们说:“我十六岁就从师傅那出师自己打铁,到现在四十多年了。每天可以打5、6个铁铲,还没老啊。”谈到手工打铁的未来,他挥了挥手,表示一言难尽不愿意继续说下去。也许手工打铁已经真的到了黄昏,但是他还在坚守,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这是我的师傅传给我的手艺,自己也必须传下去”。
谈到其中的困难,团队成员刘甜甜说:“因为现在传统的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藏在老街老村庄里。有时候我们要针对性的寻找一门手艺,要到郊区山里。在南京时最远的去了栖霞山,光来回花了六个小时。还有就是有些老手工艺人年龄实在太大了,交流不便,有时候要连蒙带猜才能听懂他们的意思。但是很幸运我们完成了这个主题,所有的小伙伴都没有放弃。”
队长总结到:“我们做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注意到老手工艺人这一群体和他们身后的故事,通过发现老艺人,老手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另外,还想借助这群艺人的故事,发扬匠人精神,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能更执着更能沉下心来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每次拍摄前我们都会做些准备,避免对一样老手工艺毫无所知,问不出东西来。”
到目前为止,这个南航艺术学院四人团队已经组织了六次宣传活动,为保护正在失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努力。队长说:“我们没有办法去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但是我们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它,就是我们的成功。”
匠人团队的视频还在制作中让我们继续期待吧~~~
来源:艺术学院匠人精神之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编辑: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