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即将毕业的学姐的自白

徐州工程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一位即将毕业的学姐的自白

徐州工程学院

01

我,

2015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余刚琴,

党宣(曾经)的官博学生负责人。

刘老师署名的时候总是把我的名字写错,

跟朋友开过玩笑,

却没有跟老师提起过,

没什么必要。

最后一次,

希望老师和大家都能记住我的名字,

余音刚落风琴,

还算挺好记的吧。

徐州工程学院

能留在学校的时间大概屈指可数,

一直赖着,不太想走,

等到宿舍都空了,

面试在即,

才不得不匆匆离去。

答辩之前,

刘老师在电话里跟我说,

离开前写一篇文章吧,写写你自己。

我说好。

但是直到答辩结束,

我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写好。

党宣的工作是14届的学姐推荐的,

一开始也仅仅是为了每个月的劳务费。

那时候的我,

完全没想过,

这份学生生涯中的小小工作,

会成为亚马逊雨林的蝴蝶,

改变我未来的所有规划。

02

官博要求每天最少更新三条动态,

在这之前,

我没有太多新媒体相关的经验,

刚开始运营总是不知道该发些什么,

只好去人民日报、微言教育等官媒里面

找可以转发的内容。

老师似乎不太满意。

“不能一直转发,要多发点学校动态啊。”

于是,我就每天去官网里逛一圈,

看看有没有最近的校园新闻,

由于受众群体快餐式的阅读习惯,

找到新闻后,

还得把这几百字的内容压缩到140字以内。

我也会关注其他学校的官博,

看看他们平时都会发些什么,

模仿总是简单便捷的,

直到有一天后台有位粉丝深夜“骚扰”。

忘记那位粉丝最初问的什么问题了,

只记得聊到后来,

他开始吐槽学校官博内容过于呆板,

一点人情味都没有,

很多时候就是简单的转载和推送,

像个冷冰冰的机器人。

粉丝的反馈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后期就慢慢带着官博卖萌,

走上了“不太正经”的道路,

并且一路调皮了下去。

徐州工程学院

官博运营上,

刘老师给的自由度很高,

只要对学校没有不好影响,

其他都随我折腾。

微博里有专门的小编群,

但都是用于资源投放,很少闲聊,

为了沟通和互动,

我私下建立了一个官博交流的QQ群,

邀请各个学校皮下的小编,

到目前已经有了四百多个群员。

比起现在的冷清,

最初建立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活跃,

一有节假日就想些好玩的线上活动,

官博之间还会相互“串门”、打卡、组cp。

17年中秋,

我们建立了一个节日话题#全国高校送祝福#,

那是群里的第一次线上团建活动。

也是在17年,

我悄悄给官博找了一个cp——沈阳化工大学,

偶尔互动一下,

粉丝反馈也很积极。

那年儿童节,

我和沈化的小伙伴一起找人拍互动照片,

点赞量明显高了不少,

也算是一次新鲜的尝试。

徐州工程学院

接手官博之初,

我就这样一点一点摸索着,

从话题到内容,从粉丝互动到曝光度,

一切都走上了正轨,粉丝量开始了稳步增长。

我也因为这样结识到一群小伙伴,

他们是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的学生记者,

却有着同样的爱好和梦想。

03

我因为官博第一次尝试拍摄和剪辑视频,

第一次参加学习各种新媒体网课,

第一次策划线上活动,

也第一次接触到新闻写作。

2017年,

刺猬公社举办了非虚构写作大赛,

联系到了学校官博,我加了微信群。

群里总是很热闹,

会讨论比赛,讨论学校,

讨论新闻理想,讨论大千世界……

当然,

大家也会往群里推各自学校

或者社团组织的官微官博,

互相关注和学习。

比赛前,

我在网上查找各种资料,

阅读大量的非虚构写作作品,

它们让我着迷和喜爱,

如同向日葵之于梵高,芭蕾之于德加。

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我没能在规定时间内交稿。

比赛结果出来以后,

我特地去看了那些获奖的作品。

第一次感受到了差距。

没什么遗憾的,我想。

这次的比赛对我而言的意义,

不止于此。

03

再然后呢,

我彻底喜欢上了新媒体,

加入了大学生在线的运营团队,

成为新浪的校园大使,

参加各种线下分享会,

自学各种运营软件

……

而无论是写稿件也好,

想策划也好,

采访跟拍也好,

跟一群有着同样热爱的小伙伴们天南地北地相约也好,

都让我觉得很舒服,

是冬天裹着一身寒气回到家,

泡在暖暖的浴缸里的那种自在又惬意的舒服。

偶尔,我们也会自嘲,

常常将新媒体和单身、秃头等捆绑在一块儿,

但其实,调侃的背后,

更多的是自豪感。

徐州工程学院

微信下方的署名,

破万的阅读量,

后台源源不断涌现的粉丝留言,

这些将原本的抱怨、疲惫都席卷一空,

只剩满足和自豪,

为自己,也为团队。

看着官博的粉丝数从刚接手的三四千,

到四五千,再到现在的一万,

每突破一个数值,

我都会截图分享在朋友圈里,

那是只有我和同样运营过官博的小伙伴们

才会知道的隐秘的快乐。

04

“阿琴,你也太折腾了,图什么啊?”

这是一位朋友问我的。

大学四年,

除了党宣的工作和实习之外,

还有各种兼职和志愿活动,

我甚至大二还走后门加入了吉他社和双节棍社。

是挺折腾的。

但是,总觉得还不够。

我记得面试一个志愿者岗位时,

hr和我说,你的文章太散文化了,

中文和新闻不一样……

不出意料的,面试没能通过,

为此闷闷不乐了好久;

我面试别人的时候,

人家反过来说我不够专业,

表面风平浪静,

实际上又暗自闷闷不乐了好久;

大二大三那会儿总是很情绪化,

老往朋友圈里甩些或真或假的所谓新闻,

和所有网友一样义愤填膺,

直到看到有位专业的好友在朋友圈里隐晦地批评,

羞愧至死;

和朋友聚会、聊天,

永远融入不了,

永远将自己隔离在外,

采编时依旧如此;

……

当这些一桩一件摆在我面前时,

我才笨拙地意识到我身上存在的问题,

太多了。

折腾来折腾去,

无非是希望自己能在实践中磨砺,

成长得快一点,

再快一点。

而在折腾之外,

仍然小心翼翼维护着

一方属于自己的兴趣小天地,

以此在忙忙碌碌的生命中获取一点温热慰藉。

我很感激最初把我推荐给党宣的学姐,

我也感激后来为我委婉推辞掉

其他导员推荐过来学生的刘老师。

三年时间,

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却足够一个女孩确定下来她未来的方向,

并为之拼搏和努力。

徐州工程学院

毕业在即,

官博交给了学弟学妹,

梦想我就带走了,

揣在兜里,

暖一暖然后向前继续走。

编辑:刘连启

审核:王世泉

图片由本人提供

徐州工程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江苏本科院校-徐州工程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徐州工程学院-一位即将毕业的学姐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