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学图书馆正在改变它的传统用途,有学生把它当作宿舍来用,有学生把小组讨论搬进图书馆,图书馆还是各种“与书无关”的讲座和展览的举办地。甚至,一些大学图书馆,向世界各地慕名而去的游客收起了门票,成为了经典。大学图书馆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戴维·乔丹说:“一个伟大的图书馆是建立一所伟大学府最重要的因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丹尼尔·吉尔曼也表达过类似观点:“如果没有一所伟大的图书馆,就不会有一所强大的大学。”国外大学十分重视图书馆的作用,改变着它们给人以“读书、学习之馆”的固有印象,甚至发生着许多“与书无关”的事情……
变身“私人空间”
“我在学校图书馆住了8个月。”2004年5月,纽约大学二年级学生斯坦扎科因无力承担住宿费干脆把学校博斯特图书馆当作宿舍。“而且住得很好。”斯坦扎科说,图书馆24小时开放,所以从来没人赶他出去;图书馆有自助寄包箱,可以把所有个人用品锁在里面;可以在图书馆的卫生间进行日常洗漱,洗澡则在校外或借用同学宿舍;每晚23点以后,在一张没人用的桌子下面铺好睡袋钻进去就可以睡觉。不过,把图书馆当作宿舍毕竟不符合校规,校方发现这个情况后也已向他提供免费住宿。博斯特图书馆被学生当宿舍用,虽然不值得效仿,但能看出其自由与开放度。
在空间使用方面,尽可能地为使用者提供一些“私人空间”是国外大学图书馆的一大特色。英国拉夫堡大学的皮尔金顿图书馆,就为使用者打造了20多个约2平方米大小、配有一套桌椅和台灯的“学习小间”和4个小组讨论室。小组讨论室除了配有桌椅外,还有计算机和投影仪可供使用。在这些“私人空间”里,学生可以写论文,可以为自己的课堂演讲做准备,也可以多人进行小组讨论,只要不影响到他人。
那些“与书无关”的事儿
盖泽尔图书馆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所综合性图书馆,这幢8 层建筑由6个分馆组成。它不仅有着非常具有现代感的外表,还时常举办各类“与书无关”的展览和讲座吸引眼球。其中一些展览,还会把学生“拉下水”,参与全程策划。
2013年5月28日,该校艺术图书馆举办了一场关于平原印第安人文化的展览。展览由学校民俗研究系副教授罗斯·弗兰克和视觉艺术系讲师泰瑞·索维尔带领15名美国学生共同策划。弗兰克副教授认为把学生拉到展览策划中可以让他们更深刻、多层面地领悟艺术的魅力。参加展览策划的学生也表示,可以学习填写艺术品的展览标签,可以通过iPad应用创建艺术品展览互动空间,可以思考展览主题如何拟定更合适,等等。“加入这次展览策划,我知道了一场完整的艺术品展览从开始到结束的主要环节有哪些,并且能有机会接受不同的工作任务,而不是接受了一项固定任务却对其他环节完全不清楚。我想,多参加几次或许会独立做几场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展览。”视觉艺术系一名学生说。5月22日下午2点,折纸艺术家朗博士在社会科学与人类学图书馆则为学生带来了一场非常有意思的折纸艺术免费讲座。朗博士从几何概念指导学生解决折纸过程的难题,告诉学生如何高效率地折出一个翻边是任意个数的形状。
披着“博物馆”外衣收门票
对一些国外大学来说,有些人是因为对它的图书馆感兴趣在前,知道这所大学反而在后。尤其是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学,图书馆的收藏可以堪比一座博物馆,甚至可以称为是一座披着图书馆外衣的“博物馆”。建于1592年的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老图书馆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看过美国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的人,也许还记得影片中这样一个场景:天行者们在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感的图书馆里接受教育。那个图书馆正是圣三一学院的老图书馆。有意思的是,影片中的图书馆却并不是在圣三一老图书馆中实景拍摄的。当时剧组为了表现天行者们渊博的知识,向这座老图书馆申请现场拍摄,但被学校以“不接受商业行为”拒绝了,最后只能用三维技术复制一个虚拟场景。
这个老图书馆中不仅有超过20万本欧洲13世纪以来的各种珍贵手稿和藏书,还有镇馆之宝——9世纪完成的记载了当时宗教、文化、艺术等发展情况的拉丁文手抄本圣经《凯尔斯书:走出黑暗,开启光明》(简称为“《凯尔斯书》”)。这些珍宝的“芳容”并非只有该校师生才能目睹,图书馆的大门已向全世界的游客敞开。美国唐纳德夫妇的都柏林之旅中最重要的一个行程安排就是要看《凯尔斯书》。“来之前真的不太了解这所学校,但这次参观后一定会推荐其他朋友也来,建议他们来这里读书也是个不错的主意。”据说,仅《凯尔斯书》就已为学院吸引了超过百万的游客。考虑到图书馆中手稿和藏书展览的维护费用及日常开支,游客想进入馆中看珍宝,需要向学校购买门票才可入内。从大学图书馆的经营之道来说,这的确是个名利双收的好方法。
(文章来源:麦克思研究)
长按这里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