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二更”更新了一条微博"面壁者",对我校王岩松副教授三十载执着传承传统壁画的事迹作了报道,当天点击量突破200万,随后环球时报、人民网、紫光阁、中国青年网等各大媒体纷纷转载,近500万的点击量,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壁画保护的关注。
寒假,江苏理工学院的校园里没有了来来往往的学生显得更加静谧,然而在刘海粟艺术学院的一间工作室里,一名满身泥土气息的工匠天天在这里“面壁”。
他是王岩松,是江苏理工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的副教授、传统壁画研究所所长,专门从事古代壁画的复制与研究工作。出生于山西的王岩松从小就与壁画结缘,文化底蕴深厚的山西壁画不断吸引着他,大量的壁画资源滋润着他,用手指与心念与历史对话,一幅幅精美的壁画作品在他手中诞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岩松从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西古建筑研究所,开始专门从事对壁画修复的研究工作,之后的工作也都与壁画相关。
最近,王岩松与弟子们正抓紧绘制巨幅壁画《神仙赴会图》。这是两个整墙的壁画,原在山西,但在上世纪初期流失到日本又辗转到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这幅壁画长10.22米,高3.17米,王岩松和他的弟子们画了一年多时间,已经完成了70%。团队要在今年8月份之前完成100幅壁画的绘制,其中包括《神仙赴会图》在内的几幅大型壁画。寒假期间,王岩松不需要给学生上课,他更加专注于这件事。
135 editor
“面壁”三十载,许多流失在海外的古代壁画在他手上正重新焕发生机。去年,王岩松的团队成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计划在今年秋季开始赴山西、陕西、北京等地举办壁画巡回展览。
王岩松是中国壁画学会理事,当中国壁画学会名誉会长,新中国第一代美术家、美术教育家侯一民教授在看了报道后在中国壁画学会理事微信群里用录音对王岩松说:王岩松啊,我是侯一民,......我说几句话,你这个工作做的非常了不起,非常感谢你。我作为一个壁画家,非常了解,特别是觉得你现在想把流失到国外的这些壁画,重新按照原大尺寸临摹回到中国来,这个工程非常伟大。我到加拿大去看,有从山西去的整堂壁画,在那儿陈列着,真的看了以后,很震撼。你现在能做这个事情,带着你的学生,这么艰苦,希望你,一直做下去,做到底。谢谢你......
王岩松团队是关于传统壁画研究的专业学术团队,旨在开展壁画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主要工作是中国古代壁画的研究、教学、修复、创作、培训、传播以及壁画艺术衍生品开发等壁画事业的各个项目为宗旨。
王岩松研究团队有十来个成员,他们是学校里各个年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一下课就往工作室跑,他们都轻声轻语,在这里一边埋头画壁画,一边静静地听着讲座或音乐。还有两个徒弟专职跟着他绘制壁画。这两个徒弟以前就是江苏理工学院的学生,因为喜欢壁画,前几年毕业后就一直在工作室跟着他绘画。学校放假后,师徒三人每天在工作室 “面壁”十几小时,为今年的壁画展览做准备。
研究团队的工作得到了全国专业学术单位的协力后援。敦煌研究院、云冈石窟研究院、北京大学文博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学术支持单位,还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修复研究院院长王颖生教授做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张鹏教授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丁宁教授担任策展人、以开阔壁画研究的学术视野,提升研究水准,扩大传统壁画传播力度。
要最大限度真实地再现古代的壁画,从制作材料到绘画颜料都有很大的讲究。用航空蜂窝板为底板,以泥地作为介质,运用泥地壁画技法进行绘制,王岩松用的泥都是专门从山西拉过来的,作画所用的颜料也全是矿物颜料。他坚持原尺寸作画,即古代壁画有多大,就进行原尺寸绘制。这些做法都为了使壁画的视觉感官最接近原作,更能体现出古代壁画的质感与肌理。
王岩松所带领团队已为山西博物院、晋祠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常州天宁宝塔、南通西寺、常州博物馆、山西高平炎帝陵炎等多家专业博物馆、寺庙创作、绘制壁画作品。
“面壁”三十载,王岩松觉得,许多流失在海外的珍贵壁画能够通过他们的手进行复制,最大限度地还原真迹,能够再现历史,传承文化记忆,是他最开心的事。这也是我们江理工学子所需要学习的地方。
王岩松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身为江理工的一份子由衷地感到骄傲。
美编:史潇
审核:姚怡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