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您好!欢迎来到江苏理工学院“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经典诵读系列悦读家第83期,本期的嘉宾是张美久和陈伟函。谨以此作品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20周年。
点击观看
瞿秋白家书
张美久
悦读家
机械工程学院16装备班长
文风话剧社社长
陈伟函
悦读家
18应化1班长
校主持部、学通社主播部干事
作品原文
之华:
临走的时候,极想你能送我一站,你竟徘徊着。
海风是如此的飘漾,晴朗的天日照着我俩的离怀。相思的滋味又上心头,六年以来,这是第几次呢?空阔的天穹和碧落的海光,令人深深的了解那“天涯”的意义。海鸥绕着桅樯,像是依恋不舍,其实双双栖宿的海鸥,有着自由的两翅,还羡慕人间的鞅掌。我俩只是少健康,否则如今正是好时光,像海鸥样的自由,像海天般的空旷,正好准备着我俩的力量,携手上沙场。之华,我梦里也不能离你的印象。
独伊想起我吗?你一定要将地名留下,我在回来之时,要去看她一趟。下年她要能换一个学校,一定是更好了。
你去那里,尽心的准备着工作,见着娘家的人,多么好的机会。我追着就来,一定是可以同着回来,不像现在这样寂寞。你的病怎样?我只是牵记着。
秋白
七月十五
作者简介
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作品背景
我们回到八十二年前,1935年6月18日上午八点,福建长汀一个男子走出监狱,他是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的人,他的名字叫瞿秋白。
他缓步走出大门,来到中山公园,在凉亭前,拍照,小酌,谈笑自若。之后,他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不能屈膝跪着死,我要坐着,第二,不能打我的头。
说完,他走向刑场,边走边唱红军歌,唱完红军歌接着唱国际歌,然后再一片草坪上,盘膝坐下,环顾四周,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此地甚好,开枪吧!
那一年他三十六岁,瞿秋白精通俄语,还自学了法语和英语,是个十足的学霸。
下面这封信是1929年7月,瞿秋白由莫斯科启程去法兰克福参加国际反帝同盟大会,在这分别的时刻,瞿秋白写下了这封情深意切的家书。
这封家书很能表现瞿秋白优美、真诚、浪漫的文字风格。其实,此时瞿秋白一家都在莫斯科,信中最后一段提到的“去那里”“娘家的人”,指的是1929年8月杨之华由莫斯科去海参崴参加太平洋劳动大会,届时杨之华将与中方代表团聚。然而,工作的繁忙使瞿秋白夫妇不得不将女儿瞿独伊送往一家孤儿院,后来又送去国际儿童院。
正因此,瞿秋白常在信中写到独伊,“独伊想起我吗”,这六个字于辛酸中流露出了浓浓父爱,令人感动不已。
瞿秋白说:他骨子里是浓浓的书生气,当它即将面对枪口的时候,他任然镇静自若,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一个革命的书生,在就义时提出了不能打我的头,这就不难理解了,说的通俗一点,其实是一种头可断发型不能断的倔强浪漫,但或许,瞿秋白还惦记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希望自己去世以后,他们还能看到一个完整面庞的瞿秋白,一个面容清秀的瞿秋白。
当无声的文字遇见有声的倾诉,阅读因你而美!祝您生活愉快!
往期回顾:
悦读家||经典诵读大赛回顾《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悦读家||一年最冷是小寒
悦读家||学通社赵越采访小林老师有感
悦读家||冬至——片片落雪天上来
悦读家||环设刘楼与您分享若水情怀
策划:党委宣传部、大学生通讯社
视频制作:学通社影视部
美编:洪祥煜
制作、审核:戈畅
江理工这么给力,点个好看再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