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期 悦读家|孙志刚
朋友你好,欢迎来到江苏理工学院“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第一百一十期悦读家,我是本期朗读者孙志刚。今天想与你分享的是《苏轼:无穷丧,深深爱》,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并在文末留言。
点击收听
孙志刚
悦读家
2019届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
考取黑龙江大学研究生
获得学科竞赛国家级奖11项、省级奖8项
申请公开或授权专利软著19项(14项第一作者)
2018年境外学习省政府奖学金全额资助
2019届优秀毕业生
2019年优秀毕业设计
《苏轼:无穷丧,深深爱》
我们今天的人,都在讨论,人间到底值不值得,这是不是一个普遍“丧的时代”?很多人苦闷而抑郁地活着。但我相信,无论生活多么残酷,苏轼一定是那个最用力活着,开心过好每一天的人。
公元1097年,62岁的苏轼被贬海南。这是他人生第三次被贬,一次比一次远。在北宋,先皇有遗训,不许杀士大夫。但这样的流放,也是生不如死。数百位元祐大臣被打压,只有苏轼被贬得最远。
今天的海南,是一片投资的热土,房地产、养老、旅游业欣欣向荣。但一千年前,那是莽荒之地,常有毒蛇出没,更有瘴气弥漫。当地居民大多是黎族人,还没有汉化,过原始生活,让来自岛外的中原人士很是畏惧隔膜。
苏轼也害怕。启程前,他觉得自己凶多吉少。
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写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
到海南,苏轼首先想到找棺材,找墓地。死了葬身海外,家里不用来人。这不是写信,是在写遗书了。
还没来得及找棺材,生活上的麻烦已经让老年人苏轼焦头烂额。“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夏无寒泉……”
那时的海南岛,不种稻谷,粮食完全靠岛外供给。当地人只吃芋头喝白水作为饮食。苏轼也只得靠此维持生活,很快就瘦骨伶仃。
在外省人看来,海南岛并不适合居住。夏天极其潮湿、气闷;秋天则阴雨连绵,一切东西都发霉了;冬天又雾气很重。恶劣的气候环境,折磨着苏轼的身心意志。
最难过的,是没有书看。像苏轼这样学富五车、嗜好读书的大文豪,找不到书看,无异于酷刑。苏轼就把随身带来的《陶渊明集》和《柳宗元文集》当作二友,翻来覆去地品读。
当地的县令张中欣赏苏轼,看他没有地方住,就借官舍给他,还送酒送肉过来。然而,好景不长。朝廷知道后,颇为震怒,把苏轼赶出官舍,也把张中革职查办了。
这么丧的人生,难免把一个正常人逼向抑郁和苦闷的死胡同。但苏轼没有。
在海南岛,他想到宇宙之大,人在其中,不过像一只蝼蚁,一根细草,自己好比从一个大岛换到了一个小岛,没必要感慨天涯无路可走。
还有未完的书稿。苏轼想着肩负的文化使命,又抖擞精神,鼓励自己“不能就此死去”。
他又快活起来。
在儋州,他发现了生蚝这种美味,激动得给儿子写信说:“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又千叮咛万嘱咐要儿子做好保密工作,不要让朝廷的贪官们知道,否则会蜂拥跑来海南夺食。
没钱,苏轼就把酒具当了拿来换钱,独独留下一个荷叶杯。他早晚摩挲,很是喜欢。他在很悲惨的处境下,也提醒自己好好吃饭,好好喝茶。
没有书,苏轼就写信求助惠州的朋友。朋友托商船寄来一千多卷书,他激动不已,把书搬到家里,一一整理。当地人都来围观,苏轼便把自己的家变成公共图书馆,对外开放,与他们共享读书之乐。
海南也缺乏笔墨纸砚。苏轼就自己做,为此还差点烧了屋子。他不烦恼,还自鸣得意,称自己做的墨,跟唐代著名的制墨工匠李庭珪所制的墨不相上下。
苏轼和海南的黎族人打成一片,寻友访客,在黎族人中间载歌载舞,顶着西瓜到处走,穿着庄稼人的蓑衣和斗笠,被妇女儿童笑话也不生气。
还有许多的小事,都是苏轼在海南做过的。那是一个我们熟悉的、知足常乐的苏东坡。那样的苏东坡,我们曾在他被贬黄州、惠州的时候,也无数次见过。
在海南,苏轼不仅写下无数佳作诗文,更做了许多帮助当地经济、文化的好事。
他带头劝学,劝农,让海南人不要迷信巫术,减少屠牛现象,将牛抢救下来耕地务农。苏轼还以年老之力,带头挖水井,让当地人喝上卫生的饮用水。如今,苏轼留下的一些水井仍在发挥着作用。
苏轼还兴办学校,给当地居民讲学,传播中原文化。办学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学子。其中,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海南第一位进士符确,都是苏轼的得意门生。从此,海南逐渐形成学习中原先进文化的风气。
苏轼曾写下一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其中,“一蓑烟雨任平生”被今天许多人津津乐道,并不断引用。
但今天的人,读苏轼的文字,如果忽略了他经历的苦难,以及每次面对苦难时的行动,就失去了感受当下生活的真实诗意。
公元1100年,宋哲宗驾崩,宋徽宗赵佶继位,朝廷大赦天下。这年5月,65岁的苏轼得到诏命,他可以离开海南了。
苏轼北上和儿孙终得团聚,而当年加害他,并把他流放到海南的章惇却被罢免了。这真是造化弄人。但苏轼并没有嘲笑这位昔日的敌人,他写信给章惇的儿子,要他照顾好父亲,还寄去一些药方,要章惇多保重身体,争取早日北归,与家人团聚。
苏轼是一个慈悲的人,不论对朋友,还是对政敌。他知道,哪有什么胜利可言,人只是宇宙洪荒中一个渺小的个体。不要放弃自己,也不要膨胀,人才能不迷失自己的内心。
回到亲人身边不久,苏轼就去世了。离世前,他总结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苏轼三次被贬的地方,也是他人生中最落魄的三段经历。在常人看来,这都是“丧”,是“人间不值得”的证明。苏轼却认为,这是他生命中的顶点,是最宝贵的财富。
失落处,也就是成功处。明白了这点,也就明白了苏轼的魅力。今昔不是对比,而是映照和温暖。在映照中,苦难可以转化,痛苦可以释放和升华。
专利达人孙志刚的风采
文章已获得授权,转载自为你读诗公众号。
当无声的文字遇见有声的倾诉,阅读因你而美,祝您周末愉快!
往期回顾:
抢眼!多家媒体点赞我校商学院人才培养成效!
从小拖拉机手到核电焊接工——媒体深度对话我校好青年李阳
“小青果”喜提全省新媒体奖项
2019学校暑假放假安排来啦,了解一下!
回声嘹亮:请看毕业生党员VCR
策划:大学生通讯社、党委宣传部
制作、音频:学通社主播部
美编:严鑫
审核:洪祥煜
在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