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玉兰,200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获得 2004年度、2007年度院优秀教学质量奖,校第二届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三等奖、第三届多媒体课件竞赛特等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诗词鉴赏”、“大学语文”、“普通话”、“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教学及留学生教学。
现任沁园书院副院长。
“每次讲完课,都有种很酣畅的感觉”
“我哥哥是个医生,我常向他开玩笑说,你的职业没有我的好啊,你每天面对的都是愁眉苦脸的病人,我每天看见的都是活蹦乱跳的年轻人’。”龚老师面带笑容地说。
2002年,龚玉兰博士毕业来到南审,十二年来一直在教《中国古代文学(二)》。课本好几年修订一次,而龚玉兰的讲义每年都会结合时政热点有所更新修改。
“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我们教学内容也要跟上时代变化。”龚玉兰说。
除了专业课程外,龚玉兰也一直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包括《诗词鉴赏》、《艺术鉴赏》、《明清小说导读》等,开班人数最高达到300人次,最少也有一百六七十人。
这些课程,龚玉兰的投入并不比专业课少。“我想每个选课的同学都是热爱诗词、文学的,我会将诗词和古典风音乐结合起来带动大家的兴趣。”龚玉兰很享受每次教学过程,“每次讲完课程都大汗淋漓,有种很酣畅的感觉。”
从学生时代起,龚玉兰就不是那种“死啃书本”的传统学霸,但她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对每件事情都会用心对待”。
这股认真劲儿也一直延续到现在,不论是备课、授课还是批改作业,一点都不敢马虎。12级会计专业的小W曾上过龚老师的课,她眼里的龚老师一直很认真负责:“上龚老师的课交一份作文,发下来特别感动,作文上很多哲辩、思辨的句子都被仔细标注出来了,连标点符号都没放过。”
如今临近毕业季,不少学生找龚老师做毕业论文论文老师。最让龚老师骄傲的就是不少学生的论文一辩就通过了,有的甚至重合率为零。“为同学们修改,每一遍都要精益求精。”龚玉兰说。
“学生的内心是渴望被理解的”
一直在一线教学,龚玉兰通过专业课程和通识课接触了很多学生,“虽然之前没有走进宿舍,但与学生的课下交流很是很密切的。”
龚玉兰一直支持着学生们的文艺创作:“南审文艺青年不少,经常有学生来找我帮他们修改他们写的小诗歌,小散文或小说,能发表的就尽量帮助他们发表。”
以前龚老师办公室在位育楼120,常被笑称为“急救室”,而这个“120急救室”也确实为不少同学排忧解惑过。很多学生路过就会进去和老师聊聊,有的一聊就是一下午。
龚玉兰很喜欢这样的交流:“离家的孩子要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要及时给他们疏导,在面对学生有困惑的方面,我们作为过来人要适时给出建议,多为学生考虑一些,做好引路人。”
以前有个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的男同学问龚玉兰他的新发型怎么样,龚玉兰立马给赞,没有训斥他,因为龚老师懂得“学生的内心是渴望被理解的”,“作为老师应该给予关怀给那些渴望得到关注的同学。”
后来,这个本不怎么爱学习的男生,没有缺过龚玉兰的一节课。
正是这种换位思考和真诚的态度感染了同学们,龚玉兰也因此受到很多同学的喜欢,邮箱里总是看不完的邮件,甚至还被“撑爆”过。会不会介意学生在休息时间给老师打电话?龚玉兰觉得“这都不是事儿”:“学生就是有事晚上十一点给我打电话给我都没事,来我这里的交流不设限。”
热爱美、追求美、传递美
十二年来,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龚玉兰也不忘给自己充电。常常看书到深夜十一二点而不自知,有时甚至一两点才入睡。也许十几年专研于文学,龚玉兰身上散发着一种优雅而知性的“文化美”,,而这种美也感染着工作和生活中的身边人。
“时间过得好快,我还记得当年上大学吃的第一个菜是豆角炒肉丝,一眨眼,我都中年了。”龚玉兰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但“人到中年”,她还是那个热爱美、追求美,并希望传递美的美丽老师。
现任沁园书院的副院长,龚玉兰希望将沁园书院打造成一个“沁仁”、“审美”、“博学”的富有书香文化气息社区。其中让龚玉兰最得意的构想就是“四美讲堂”,包括“光影之美”、“礼仪之美”、“文艺之美”和“健康之美”。
“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提高同学的气质修养和对生活美好的深入认识。”龚玉兰说,书院还将开设《中国古代史》、《演讲与口才》等一系列的通识教育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年轻人不要怕,有时候走点弯路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时间溜走的时候可能会有些后悔,但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后悔减少。”龚玉兰鼓励同学们多尝试,也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要珍惜身边的美好的事物或人,学会放松。学习累了,出去走走,爬爬山,约几个好朋友聊一聊,这些,也都是生活的美好。”
(学生记者徐丹丹、王怡心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