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话:我校信微信开通一个月以来,很多师生朋友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还有一些朋友在微信中给我们留言,分享他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悟,今天我们摘选微友@冷眼的几段留言,与大家一起分享他在南审的经历和体验,有些观点可能有些偏颇,但是我们认为一所大学应该要鼓励讨论、鼓励思考、允许不同的观点恰当地发声,尽管南审只有30岁,对于“培养出影响中国的人”来说,还太年轻,但我们希望从现在开始,每一个人能够通过自我的反思和修炼,慢慢影响他人、影响学校继而影响社会、影响中国。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小伙伴能积极与我们互动,分享你的所思所想,因为,南审的明天,有你有我~
大学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
南审一位老师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南审成立30年了,学校还不错,可为什么30年没出一个影响中国的人?”对这个问题,我一直存有思考。个人认为,这个与说南审学生就业不错可后劲不足有很大的勾连。当然这也有个前提就是:人不苦其短而苦其不辉煌,所谓“大志者心苦也”。在关注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一系列高校大学图书馆的微博后,懂了一点,那就是南审学生的读书量很低。在“未名之星”评价里,第十名的都在200本以上,南审的就令人汗颜。我自己的75都能排到第二,不可思议!在大学里,学东西不一定非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情商、逆商等,大学毕业三年内专业知识起作用,三年以后呢,大多靠外界知识和做人。南审不是211、985,拿什么来拼?那就是学人家的学识结构,学人家的知识涵养。唯绩点论英雄,那也只能“硬着陆”。时常想,那些在大学里面很牛掰的人为何到了社会却默默无言了,为什么大学里面某些“不学无术”的反而取得很大成就?大学,有容乃大,学无常师!
深度阅读离我们渐行渐远
我是一个时常发说说的人。不过我清楚一点,现在有很多人的思想来自网络,而不是其他渠道。是啊,网络是一个资源。可有时候遇到一个志趣相投的话,便击节称赞,遇到不同意的观点,便嗤之以鼻,“敬而远之”。我赞同发出声音的人,可不赞同没有声音的人。有时候该想想,自己的声音是什么,自己能呼唤什么,自己到底还有什么。现在,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太长的东西读不下去。几百字都读不下去,就是“博观”了。
兴趣是学习的根本动力
对于真正的学霸,我是这样认为的:一个真正对学业感兴趣的人,绝不会满足于每堂课听老师讲过的那一点的,也不会一门课程一门教材学一年,更不用考前让老师圈重点,而是在一个星期之内把教材看完了,几个月之内就把与教材相关的书籍看了几十本,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和兴趣。评价你身边的人,需要“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指标,如果可以再加个“巧实力”,国际评价国家的标准差不多是上三个实力,既可以用于他人,也可以用于自己。
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很敬佩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他的人才学堪称一流。对于怎么选人才,他曾经在一个奏疏中写到:其一是转移,即用领导本身做表率;其二便是培养,有四个内涵,一教诲,即对属下所体现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映、或奖赏或惩处,二甄别,即对于不良分子运用行政手段或调离或劝退或开除,三保举,高层应该责令中层随时对其管辖的优秀属员予以推荐,四超擢,即破格提拔;其三为考察,就是鼓励属下积极建言献策,并召见和考语,结合考察。唐浩明所著的小说《曾国藩》中就有对他人才之学的活生生的例子,就可以多了解了。快到暑假了,我把这本书推荐给身边的人,多读读经典的历史小说吧。读此书,也可以识人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