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是朗读者丨第73期
全文字数:961
阅读时间:约5分钟
写在前面
几日前,一座雕像在明故宫校区被揭开帷幕,他,正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陶宝祺院士。古人云:”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陶宝祺院士用自己博大的学识素养、崇高的精神追求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学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树之荫,福庇万千桃李。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充满阳光;只有坚守育人育才、担当立德的初心,才能几十年如一日的传承使命。
今天是第36个教师节,本期《今天我是朗读者》邀请到了陶宝祺院士的学生,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航空学院熊克教授,让我们一起听他娓娓道来陶宝祺院士荣光背后的故事,向陶宝祺院士以及崇高的教育工作者们致敬。
本期嘉宾
熊克,南京航空学院77级力学师资班学生,现任航空学院教授、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1年至今,一直从事航空智能材料与结构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复合材料整体结构典型构型的健康监测,以及IPMC力电耦合性能;在教学研究方面,强调学科交融,在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学技术奖6项;与陶宝祺院士合著《智能材料结构》,发表论文70余篇。曾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高级管理人才和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教育部“十一五”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先进个人。
大树下的传承与发展
——缅怀我的导师陶宝祺院士
陶宝祺院士是我国航空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的开拓者,结构测试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陶老师也是我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1957年,陶老师来到南航任教,此后便经历了一个特别需要吃苦耐劳和能够承受各种压力的历史时期;1978年,年过不惑的陶老师迎来了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新生,那是一个特别需要思想解放和勇于实践的春季。
陶宝祺院士(1935.01-2001.03)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陶老师跨出国门。大洋彼岸,他得知了“智能材料”这个出现不久的新兴交叉研究主题,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前景非常广阔的新领域。回国之际,他最多和最重要的行李就是八大箱外文资料。回校后,一个3万块钱,还要用3年的基金项目,一台286计算机和一台打印机,陶老师开始了新的征程。出差报销单上,见到的是火车票、公共汽车票和招待所住宿发票;场地不足,就安排各类实验轮轴转;设备缺乏,就自行设计,土法上马,甚至时常搬抬每块13.5公斤重的砝码;时间不够用,就每周七天“白加黑”。在培养人才方面,陶老师特别注重学生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创新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育人之法讲究严、推、帮:对学生学业严格要求、尽力将学生推向国内外学术前沿、尽心帮助学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
陶宝祺教授、部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合影
摄于1995年
如今,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领域在陶老师、陶老师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的拼搏下,从初期的简单构想到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多个航空航天重要工程;从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的萌芽,到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一个条件简陋的研究所,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个学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智能材料与结构的研究在不断刷新高度和拓展广度。
回首往事,无论云卷云舒,花开花落,陶老师始终抱有科教报国的信念,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保持助人行善的美德,始终保持勇于开拓的心劲,始终保持勤于实践的作风,几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创新不息,奉献不息。
熊克教授在录制《今天我是朗读者》
“选准现代科学的突破口,为振兴中华努力工作,持之以恒,做个有德有才的科学家。”这是陶老师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传承陶老师的报国精神、践行陶老师的科学思想,静下心来上好每一节课,带好每一位学生,做好每一个项目,写好每一篇文章,这是我们缅怀和告慰陶老师和以陶老师为代表的一大批功勋卓著的南航前辈、完成他们为之奋斗的未尽事业的最好方式。
不忘初心,我们共同尽力,用头脑和双手把民族和国家不断地推向美好的未来。
陶宝祺院士雕像
陶宝祺院士是我国重要结构测试专家、航空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南航任职以来长期从事智能材料结构、测试技术和力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是中国航空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作为我校培养的第一位院士,陶宝祺院士雕像始建于2001年,今年,学校将陶宝祺院士雕像出新,并打造了院士雕像独立景观,提升了景观的整体性和特色性,使之成为明故宫校区最重要的人物雕塑类文化景观。
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
责任编辑 丨王伟、赵燕喃
音频制作丨唐宇明、江天翔
文字校对丨彭丽
值班编辑丨曹紫璇
跟晓南一起
为熊克教授的朗读点亮在看、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