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速递』
11月27日-11月29日,由江苏省教育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江苏省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在我校举办。大赛得到了省学位办、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的大力支持。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南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8所省内高校,以及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渤海大学3所省外高校共93位研究生参加本次大赛。专家评委、指导教师、竞赛选手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探索基础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与改革,求解高等教育师范类高端人才供给与基础教育需求的有效衔接。
开幕式
11月27日下午,大赛开幕式在我校分析测试中心100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蔡国春,江苏省教育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邵泽斌出席开幕式,大赛评委与专家代表,各参赛学校的领队、参赛选手、指导教师,以及赛事组织人员等近200人参加开幕式。
蔡国春副校长在开幕式上代表学校致辞,向来自全国的专家代表和参赛师生表示诚挚欢迎,对大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简要介绍了我校概况和教育硕士培养情况。他指出,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作为扎根苏北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本科院校,学校研究生教育已经历了41个春夏秋冬。学校始终秉承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师范类教育教学优势,培养了大批师范类本硕毕业生,支撑起苏北地区乃至整个江苏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半壁江山。学校近年来在教育硕士培养方面不断深化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受到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江苏省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是全面提升我省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江苏师大有幸连续承办两届赛事,必将不负组委会重托,做好赛事服务保障工作,同时也将通过赛事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好的经验做法,不断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为提升我省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建设教育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开幕式上,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校长潘娜,我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张梦雨分别代表专家评委和参赛选手发言,对大赛的举办表示祝贺,并表示将严格遵守大赛纪律和比赛规则,公正评判,认真比赛。
邵泽斌秘书长代表主办方在开幕式上讲话,向为大赛顺利举办辛苦付出的大赛组织与服务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对来自全国兄弟高校的参赛师生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江苏省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是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全面提升江苏省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赛事自启动时起,就受到省内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到2020年已经是本赛事的第四届,参赛的高校和人数逐年增加,赛事的组织也更加规范,很多省外高校的参与,进一步提升了赛事的知名度。希望选手们珍惜比赛机会,发挥出自身的最佳水平,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同时也要求参赛师生要遵守赛事纪律,维护赛事权威,办出大赛的高水平,扩大赛事在全省,甚至在全国的影响力。
大赛进行时
大赛期间江苏省教育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育科学学院吴康宁教授专程到大赛现场进行督查与指导,对各高校的重视、大赛的组织和选手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专家评委们的辛勤付出表示真诚慰问与衷心感谢。
在为期3天的比赛中,所有参赛选手以分组形式开展了微教学和微课题两个项目的比拼。
▲选手备赛中
▲比赛进行中
▲评委评议中
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大赛于11月29日上午正式落下帷幕,我校参赛选手王素云同学等获得特等奖;刘晓倩等同学获得一等奖;我校刘月芳、王靖懿、代建军等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闭幕式
11月29日上午,大赛举行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典礼上,南京师范大学蒋婷婷、扬州大学刘晓语分别代表特等奖获奖同学进行微课题和微教学的现场展示;中国矿业大学附属中学常务副校长张诚就微课题和微教学竞赛情况及展示情况进行了点评;蔡国春副校长、邵泽斌秘书长等与会领导嘉宾为获奖师生颁发了证书与奖杯;我校研究生院院长黄德志就本届赛事有关筹备和组织情况进行了总结。
『 大赛语录 』
吴康宁
▲江苏省教育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大赛评委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实践型高层次人才,其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创新能力,这是培养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培养难题。教育硕士实践创新大赛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事实表明,这几届办下来效果非常好,各高校、研究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同学们也通过比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积累了知识,提升了实践创新能力。目前大赛规模逐渐扩大,参赛选手不断增加,我们也将继续总结经验,把大赛越办越好。
邵泽斌
▲江苏省教育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
▲大赛评委
大赛主要通过微教学、微课题展示教育硕士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从总体上培养教育硕士面向基础教育实践一线的最核心能力,并把这些能力进行拓展,从而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更建议也更希望参赛选手把功夫用在平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把实践能力抓紧抓实抓好,自然就会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江苏师范大学已连续举行两次大赛,组织科学严密、规范有序,为大赛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非常好的设计和保障,也为其他类似的大赛提供了可以参考的范本。
张诚
▲中国矿业大学附中常务副校长
▲大赛评委
本届江苏省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选手水平现场表现都非常好,较以往赛事有了很大提升,可以看出各学校高度重视,参赛选手备赛积极。作为评委,感谢大赛组委会提供“华山论剑”的平台。作为基础教育管理者,感谢江苏师范大学提供了教育母机的效应。作为一个从事了多年基础教育的老师而言,感谢93位年轻的未来同行们,你们的开拓进取为你们的同学、同伴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也让我们汲取了新鲜的血液。希望同学们在基础教育的岗位上达到这种境界:苦学、乐学和善学。
刘晓语
▲扬州大学
▲理科组 特等奖
针对本次比赛我们准备了一个月的时间,从微课题和微教学两边同时着手,相对来说时间是非常紧张的。最困难的个人认为是微教学的备课,既要准备教学内容,制作PPT,还要写教案,准备教学原理阐释,两个小时的时间非常紧张,而且有可能出现备不完课的情况,针对PPT的制作我自己也经常做计时训练,所幸比赛中我全部按时完成。能获得特等奖,我感觉既紧张又荣幸。整个备赛的过程,我们通过训练提高了不少教学方面的能力,而能够结识九十多位优秀的参赛选手,也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
王鑫鹏
▲南京师范大学
▲文科组 特等奖
我理解中的实践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生的“研究”二字,而教育硕士的定位让我更注重实践,因而这次比赛的理念将研究与教学两个方向都结合起来,既融合实践又饱含创新精神。
王素云
▲江苏师范大学
▲综合组 特等奖
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都是当下教育类技能大赛的重要抓手,学校秉承此理念,不仅培育我们教育学硕士理论性的学术涵养,更针对每个学科每个学龄予以学生实践性教导。这使我了解了国内外新颖的教学理论,并对现行教学课堂更有了深入认知。本赛中我通过熟悉小学英语课本,整理国内外热点的教育理论,为微教学奠定实践基础,让微课题具有学术意蕴。我老师和同学给予我诸多帮助,我想这也是举办技能比赛的核心要义:培育充满“爱与关怀”的教师。虽然我在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深知自己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会继续努力。
缪小青
▲教学资源保障中心
▲工作人员
教学资源保障中心已是第二次为我校承办的江苏省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提供支持。为了做好本次大赛服务保障工作,中心专门召开会议就优化细化场地和设备环境进行工作部署。我主要担任大赛竞赛组副组长的工作,竞赛组从1个月前已着手准备,精心组织,确保竞赛组的各项工作安排到位,努力为江苏省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提供展示风采的平台,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教学盛宴”。
夏雨莹
▲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
▲赛事志愿者
我在赛事服务的志愿活动中主要负责场务工作。在此过程中,我认识到协调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感慨颇深,顺畅的比赛流程需要周密的组织。在比赛中我也看到了很多优秀选手,了解到在专业方面如何设计教学、做好课题等,我感到自己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 大赛微表情 』
江苏师范大学融媒体中心
编辑 | 刘洁 董贝加
图文 | 郑晓坡
采访 |姜霞 范梦清 许雪妍 潘千惠 王思群
摄影 |陈青清 刘雨 刘欣依 麦铭慧 田家祎 杨雯茜
排版 | 龚智玥
制图 |王濛濛 杨欣悦
封面 |杨欣悦
来源 | 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