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接力讲
主
题
弘扬王杰精神
助推时代发展
主
讲
马丽娟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习近平
“一心为革命”的理想信念
翻开王杰的日记,首页是王杰粘贴的一张毛主席浮雕头像。日记里面,剪贴着雷锋的照片。在王杰的日记里,33次提到“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他立下誓言:我坚决发扬革命队伍的优良传统,向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英雄人物学习,在战场上头可断血可流,在敌人面前绝不屈服。在平时安心于平凡的工作,乐于做平凡的工作。我一定要做雷锋式的战士,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把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
“两不怕”的战斗精神
王杰,1942年生于微山湖畔的山东金乡。1961年8月8日,王杰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应征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他不怕吃苦,虚心向老工兵学习,打锤技术日渐提高,由打底炮逐渐学会打顶炮、拱炮,日掘进 指标由原来每小时7厘米提高到12厘米。王杰也被评为连队打锤标兵。他和战友在洪水中克服重重困难,从木料厂抢救木材。在执行**训练任务时,地雷的拉火装置发生意外,有着丰富爆破经验的王杰完全可以选择后仰,只要身体向后一仰,就可以脱离生命危险,然而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扑上去,年仅23岁的生命,为了12名**和人武干部的安危,永远留在了淮海大地。
毛泽东主席为这名平凡而又崇高的战士题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要成为革命军人的座右铭。”
“三不伸手”的高尚情操
按照规定超期服役的老战士每年可回家探亲一次。王杰的父母早在1958年就移居内蒙古,他们分别已经7年多了。王杰的母亲患有心脏病,家里曾几次来信要他回家探望,早日结婚,但他以工作为重,两次推迟婚期,3次推让假期。1965年4月,连领导第3次安排王杰探家。此时,战友韩义祥接到家里电报告知父亲病重,王杰听说后主动找领导申请把假期让给他。连长对韩义祥说:“王杰知道了你家来电报,他让你先回去!”
在王杰生前所在连队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感触地说,王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这“三不伸手”是一面镜子,共产党员都要好好照照这面镜子。“三不伸手”是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
“四个自问”的人生境界
王杰在日记中写道:“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什么是痛苦?失去人民的信任和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是最大的痛苦。”这是王杰的“人生四问”。“人生四问”是一种扪心自问也是一种反躬自省。我们阅读王杰的日记可以看到,王杰常常在日记中反省自己。试想,如果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能够像王杰那样,时时总结自己、反省自己、对标先进、自警自励,那对我们党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杰同志“一心为革命”的理想信念,“两不怕”的战斗精神,“三不伸手”的高尚情操,“四个自问”的人生境界,永远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远不会为时代所淘汰。作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我们一定要赋予王杰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将其精神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助推时代发展,共谋民族复兴。
@盐城师范学院
为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崇高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拓展红色精神谱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渠道,引导高校师生更好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推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并在全省教育系统中营造共庆百年华诞、共享伟大荣光、共筑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决定在全省举办高校“红色精神接力讲”活动,江苏师范大学是此次活动的第一站。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马丽娟讲述的是王杰精神。
@盐城师范学院,让我们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将红色精神接力下去!
江苏师范大学融媒体中心
编辑 | 刘洁
排版 | 李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