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
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广电总局、中共江苏省委联合出品。该片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高度,撷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的重要事件,用历史故事的形式,形象展示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以小入口折射大主题,以小故事揭示大道理,生动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
2016年4月,距离蛇口20多公里处,599.1米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全面竣工,这是深圳的第一高楼。很难想象40年前的蛇口,还是一个偏僻的南海渔村。
究竟是什么,使这片土地在40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要从蛇口工业区说起。1979年7月,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炸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山第一炮”,拉开了深圳历史交响的序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成为大势所趋,开放迫在眉睫。1978年5月,我国向西方发达国家派出了以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第一个高规格政府经济代表团。他们在考察中看到了中西方在经济、科技上的差距,也看到了彼此的需求:中国需要资金、技术,西方需要市场、出口。合作成为双方不谋而合的默契。
但突破口在哪里呢?
广东凭借毗邻港澳面朝大海的自身优势,抢下了这个机遇。
1978年底,主持广东省委工作的习仲勋建议,将宝安县、珠海县升格为深圳市和珠海市,吸收港澳、华侨资金,从香港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建成外贸出口基地。这个提议于1979年1月得到中央批准。
1979年4月,习仲勋到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他在发言中希望中央能根据广东紧靠港澳、华侨众多的特点,给予特殊政策,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出口加工区。这一设想得到了邓小平的大力支持。
关于如何命名这几处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邓小平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出决定,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经济特区建设正式通过立法程序确定下来,大规模的经济特区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伴着蛇口区的隆隆炮声,移山填海兴建的码头和工厂开始动工;树立在蛇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见证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深圳市委大院门前树立的四蹄坚挺、埋头奋进的“拓荒牛”铜雕,展现着特区早期建设者们的艰辛拓荒。
南国春早。1984年1月24日至2月10日,近80高龄的邓小平南下先后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他充分肯定了特区的发展成就,也明确了办特区中“放”的指导思想——“开放政策不是‘收’的问题,而是开放得还不够”。
1984年4月,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大连、烟台、青岛、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放由点连成线;次年2月,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由线到片;1988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在海南岛建立全国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开发开放浦东,掀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崭新篇章。几十万建设者开进浦东,架桥筑路,建厂造楼,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浦东新区在长江出海口崛起。
历史,在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选择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而后点燃了中国这个古老民族走向世界的激情。
一场改变中国也改变世界的变革,正见证着中国经济的奇迹!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进程的生动缩影,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
来源:中国共产党员网
编辑:校新媒体中心 丁绍洋
监制:党委宣传部
往期推荐
终于等到你,2021级新同学!
学院隆重举行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
学院隆重举行升国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