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金秋,我们一群来自小集镇的女孩子,背着行李远远望见“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的校牌,便欢叫“到啦!”“到啦!”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小巧的教学楼,宽敞的体育馆,别致的茅亭……一种自豪感霎时涌上了我心头——我是一名女师的学生了!
那时的校园洋溢着催人奋发向上的氛围:周末、节假日各班级组织丰富多采的活动;团组织定期给青年上团课,每次听团课的人总是济济一堂。特别使人难以忘却的是1956年的3月18日。那天,范北强校长请来南通“三·一八”惨案中不幸殉难的烈士家属作报告,台上慷慨激昂,台下群情激愤,大家深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的熏陶。在女师就读的第一个春天,我站在团旗下宣誓,周身热血奔涌……那天晚上,我兴奋地把糖果分送到每一个同学手中,在祝福声中,只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至今,我还珍藏着一本读师范三年时的习作簿。每当我看到那一篇篇习作上的圈圈点点,眉批总批,眼前就会浮现顾永悌老师的形象。他那严谨的教学态度,精湛的教学技巧,深深保留在我的记忆中。
每次上文学课,预备钟刚响,顾老师就站在教室门口了,手上总是捧着一叠厚厚的备课笔记。上课了,第一个环节是复问,要求学生站在前面回答问题。开始时,我们很是紧张,极不自如。顾老师为大家鼓气,他说:“不要怕,不久你们就会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真的是胆子大了,站在前面不再发慌了。现在回想起来,老师抓住每一个机会让师范生得到锻炼确是独具匠心的。
顾老师在作文评讲课上,曾多次评点过我的习作。老师的表扬,使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习作簿发下来,面对那个红红的“5”分,心里总是甜滋滋的。有一次,意外地看到一个“3”分,我感到委屈了。可能就在那一篇习作的评讲课上,顾老师从我的神情揣摸到了我的内心,课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写作十分刻苦,写作进步也快,但要戒骄戒躁,稳步向前。”老师的谆谆教诲,久久在耳边回响。从此,每当习作簿发下后,我不仅关心得了几分,更是认认真真地阅读老师的每一处改笔,每一句批语。我看到连用错的标点符号都没能从老师的眼皮下溜掉,对顾老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当年,类似顾老师这样悔人不倦的老师很多。
还记得当年母校对“劳卫制”锻炼抓得很紧。每天起身铃一响,楼梯上便立刻响起了匆匆的脚步声,大家径奔体育场练长跑。清晨,曙光初照,场上活跃着一个个矫健的身影。“800米”长跑是通过“劳卫制”测验的难项,不少同学过不了关。我当时是班上年龄较小的一个,每次跑下来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可还是相差几秒,真急人!面对这个“拦路虎”,同学们伸出友谊的手,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勉励,有的同学还陪我训练,教我技巧。练了一冬,我终于有了长进,不但练出了速度,更锻炼了意志。
1958年4月,我离校返回家乡如皋任教,一直耕耘于乡村教学一线,党和政府给了我这个普通教师包括“江苏省劳动模范”在内的诸多荣誉。6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感恩母校,想到通师,我这个耄耋老人立刻拥有了年轻的心!
作者 | 常静贤
编辑 | 顾雅楠
审核 | 组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