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开启了“适应教育”研究的新论域。适应教育研究需要适配理论指导。通过追问适配理论研究的价值,即适配理论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理论根基,适配理论是职业教育补短板的本真理论,适配理论是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理论,确认职业教育适配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需求适配、类型适配、体系适配和教与学适配等;并提出了适配理论建构应注意的问题,即内外适配的均衡性、理实适配的有效性以及理论自适的创新性。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适配理论;需求适配;体系适配;教与学适配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期待的日渐增强,学界对职业教育本质和属性的追问不断升温,该研究已成为一个显在的热点。2019年 1 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类型教育的命题,带动类型教育的研究之风劲吹,成果不断见诸报刊,形成一个研究热潮。2020年11 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政策规划又提出了“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新命题,开启了“适应教育”研究的新论域。我们认为,这些研究直接关涉职业教育的理论追问,将构成新的职业教育理论建设和突破的增长点,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理论研究应当锁定的核心命题与统领范式。
一
职业教育适配理论研究的价值追问
(一)适配理论的内涵和缘起
适配,适合匹配之谓也。“适”意即适合、适应,“配”意即匹配、配合,是指事物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作用、彼此共生的一种和谐匹配状态。适配是事物普适共生的一种存在,包括人与自然的适配、人与社会的适配、人与人的适配、人的思维与自身发展的适配等。
国外研究适配理论较早的有法国地理学派,他们创立的适应论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地理学应当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英国地理学家Percy M. Roxby于1930年首先创造并使用adjustment(意为“协调”和“适应”),它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使用的可能性。随着人类生态学的兴起,至20世纪80年代,协调论开始主张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协调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早期的适应论追求和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的人境适配,嗣后渐次向社会、文化和教育迁移,其发展脉络是清晰鲜明的。当下我国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已然破题,这是一个新的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赋能和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取向和历史任务,需要理论奠基和科学引领,需要追问“为什么”的价值取向和理由响应,以形成研究自觉和理论自觉。
(二)适配理论研究的价值追问
价值是事物意义和效用的集成。它是人们行动的响应理由和内在依据,是实践理性的彰显。适配理论研究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配理论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理论根基
任何研究都不能没有理论烛照,不能没有学理支撑,否则,其研究就是流于经验的肤浅认知,就是被现象裹挟的表层“内卷”,算不上真正的研究。刘晓教授认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有利于职业教育研究地位的确立、本质认识的加深、学科视野的拓展及理论体系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是职业教育学科走向丰富、完善和成熟的重要前提”。适配理论之于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澄明认知,即通过理论的研究、解读、阐发、诠释,帮助人们正确理解、深刻领悟、去蔽澄明;洞穿本质,即“穷理以致其知”(朱熹语),帮助人们不被表象所惑、所扰,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高瞻取势,即理论可以使我们获得高瞻的视野和势能,如登山观海一般获得一种邈远的境界,这种高位势能、高远视界正是理论赋予我们的取势而神的能量;实践引领,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适配理论存在的意义在于指导人们“反躬以践其实”的适应性实践,引领、指导人们达成实践的适应性的根本目标。
2.适配理论是职业教育补短板的本真理论
本真,即符合本色而真纯的理论。徐国庆教授在《职业教育课程论》前言第一句话就写道:“职业教育至今仍是一个思想贫瘠的领域。”“思想贫瘠”,即理论贫匮、研究缺位、建树不足,尤其是符合职业教育本色的真正理论并没有建立起来。回溯职业教育的理论建构,最早都是从普通教育学移植、嫁接、因袭而来的,至多只是更换了几个职业教育的术语,进行了简单的整容、换脸,就摇身一变成了职业教育的理论。适配论就是要打破这种错位建构的逻辑和混搭杂糅的悖论,寻求真正的适合职业教育本真的理论建构。唯其如此,才能为职业教育理论固本培元、补钙强身、守正创新,补上思想贫瘠、理论薄弱的“短板”。
3.适配理论是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理论
首先,适配理论是扎根职业教育实践的生成理论。理论的逻辑对应物是实践,理论存在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因而理论的宏观旨趣和价值旨归是与实践适配,以实现对教育发展的引领。适配理论之于教育实践的适配性表现在它是基于教育实践总结凝练而成的有根理论。一方面,理论源于实践、从实践中来,是带着实践鲜活生动的营养长成的理论之树,自然能覆盖、荫庇、护佑教育实践;另一方面,理论又高于实践,它是凝练、概括、升华之后的理论成果,是上升到方法甚至方法论层面的存在,必然要回归和反哺实践,彰显其指导实践的引领价值。
其次,适配理论是适应职业教育需要的动能理论。需要是事物及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因,好的理论只有切中人的需要才能实现实践引领,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是如此。同理,职业教育的适配理论只有找准其发展的需求点,才能引领职业教育拾级而上、适需前行。对职业教育而言,这样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配,与人的发展需求相适配,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相适配,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需求相适配。适配理论只有在这些需求上找准定位、创生理论,才能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稳致远。
二
职业教育适配理论的研究内容
内容指构成事物的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亦指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适配理论的内容研究或研究内容讲的是适应的内涵。这种内涵从宏观角度审视,可以分为需求适配、类型适配、体系适配和教与学适配几个方面,每一方面都是职业教育一个大的研究子项和细分领域。
(一)需求适配
需求是事物和人的发展源泉和根本动能。职业教育的需求适配是指供给侧和需求侧达成的平衡、适应和满足。供给侧指教育提供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功能实现的程度,需求侧指为消费教育者提供的服务达及的满意程度。职业教育的需求适配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配,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配,与人才培养需求相适配。
1.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配
职业教育是为经济发展赋能的类型教育,也是培养生产力、造就劳动者的教育。它要求所培养的人成为熟知劳动对象、掌握生产工具和具备技术技能的人才,并且能够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只有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才能适应生产关系变革、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创利需要,实现“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与经济发展适配的职业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赋能和砥砺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经济发展,还体现在能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信息咨询等专业服务方面,助力企业技术更新和迭代,真正提高职业教育供给的适配度和质量。
2.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配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在特定社会中存在的群体,这样的社会是先在给定的。人必须学会适应社会、实现自我的社会化,才能很好地生存。职业教育是人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势必不能脱离社会。蔡元培先生早就指出,职业教育要能适应社会需要,不能一方人才无用,他方有事无人。职业教育应当研究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规律和方法,“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服务。人之适应社会,一是要立德树人,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来树立学生的正确“三观”,即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制度、道德规范、大政方针、国家和民族利益相适应、相一致、相向而行;二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立世生存的“谋生之本领”,这样他们才能为自己获取谋得生活资料的特定职业,获得融入社会的本质空间,为自己的生存赋能,为社会创造财富。
3.与人才培养需求相适配
马斯洛提出人的发展需要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发展需要等五个层级。基本需要是人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是价值高移的自我实现需要。它是人的越来越高的心理要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是生命质量不断提升的人生追求过程,是基于人天性的需要。正如马斯洛所说:“从人的天性中可以看出,人类总是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需求相适配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与人的个性发展相匹配。直木为梁、弯木为犁,当职业教育能够“顺木之天性”,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时,它是与人的个性需求相适配的。第二,与人的价值彰显相适配。职业教育应提升人的发展需求的层级,使每一个人都能达到自身发展应有的高度,即不仅能凭借技术技能就业,还要能凭借技术技能成才,激励他们在各自职业岗位上成长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成为自己行业技术领域内技能突出的人才或不可替代的人物。
(二)类型适配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所谓类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它是由各种特殊的事物或现象抽取出来的共同点构成的类别。职业教育类型就是基于职业教育共同特征形构而成的种类。
类型教育是教育分类的结果。这样的分类是基于比较并根据许多逻辑依据做出的判断和定性。第一,根据国际教育划分标准分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高等教育阶段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需要高技术要求专门化”的普通高等教育称之为5A教育,与之相应的是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 ;将面向“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即“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的高等职业教育称之为 5B 教育,与之相应的是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这里,高等职业教育被明确定位为“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基于知识应用的”教育类型。第二,根据教育的不同对象和性质分类。杨金土认为,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职业教育是“合格教育”,而不是“淘汰教育”;职业教育是“兜底教育”,而不是“掐尖教育”。按照“二八理论”分析,精英教育对象只占群体的20%,剩下的80%为“精英教育”所排斥、埋没甚至伤害的多数人,他们虽然成不了精英,但却是具有自身能力禀赋的人,是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塑造成技术技能人才的人。第三,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分类。普通教育是以培养认识世界为主的学科型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改造世界为主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第四,根据人的先在禀赋分类。人的禀赋先天就有动脑和动手两大类别。动脑的人适合于抽象思维的学科发展能力,是普通教育的培养对象;动手的人适合于形象思维的技术技能动手能力,是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
类型适配理论建构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职业教育突破普通教育层级束缚的茧壳,获得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放开手脚、发展自己;二是有利于厘清职业教育系统的功能、地位和作用,更好地进行分类指导和科学管理;三是有利于建构和完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本真理论体系,并为世界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四是有利于职业教育在本真理论指导下找准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五是有利于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跟跑、并跑之后,实现超越和领跑,赢得世界话语权和竞争力。
适配理论的建构要抓住构成职业教育类型论的核心关键点,并由此发展突破,搭建具备职业教育类型共识的逻辑框架和“硬核”内涵。笔者认为,我国类型教育适配理论的核心和精髓就是在实践中探索并完善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理论。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明确要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冉云芳博士曾经指出,从价值角度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是国家层面认同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新形势下提升人才培育和教育质量、培育和寻求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经济转型和技术迭代、增强国家结构性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内涵角度看,这16个字是职业教育核心要素的逻辑组合,其解读见仁见智。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欧晓理司长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涵盖了社会、学校、课程、学习四个方面的特征。也有从不同维度对其进行解读的,认为产教融合——发展趋势;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工学结合——教学范式;知行合一——认知模式。张健教授从特色论角度进行解读,认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产教融合是宏观的体制特色,校企合作是中观的主体特色,工学结合是微观的教学特色,知行合一是传统的文化特色。他主张“产教融合”要深化推进;“校企合作”要开放优化;“工学结合”要夯实创新;“知行合一”要自觉践履。还有从模式论角度对其进行界定与解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四模式”论,即产教融合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知行合一认知模式;二是“两模式”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赵伟研究员指出:“职业教育有独特的教育规律,首先表现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上;其次表现在‘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上。”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类型适配理论研究一定要扣住16字的核心特色、办学规律和培养机制来展开研究。但就当下而言,这个指导职业教育适应性、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的理论并没有得到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宣言或口号层面,不能胜任指导实践的理论职能,也无法成为世界认同的中国模式和中国品牌。因而职业教育类型适配研究一定要就这一内容进行深、细、高、精的研究,对每一组份或要素都要展开独立分化的深入研究,并在成果翔实、内涵丰厚、研究深透的基础上,再进行逻辑整合、整体组装,构建真正类型适配的、系统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本真理论,使之成为享誉世界的职教理论。
(三)体系适配
体系适配是职业教育适配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系指在特定范围内按照某种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由不同单位组成的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体系是事物存在的应然状态。比之局部、零散、碎片化的存在,体系化的事物更具整体逻辑性、系统联动性和加合增效性。职业教育体系适配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一是体系适配标志着类型教育的成熟完善。一个成熟完善的教育类型必然是体系化的,与职业教育类型相对应的普通教育类型就是一个由小初高专本硕博完整的学制层级建构起来的体系。当职业教育还不具备或只是基本具备这样的体系时,可以说其体系与教育类型还是不适配的,还不成熟完善。正如徐国庆教授指出的那样,“类型属性的最终确立又要以独立形态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物质基础。”“只有在学制层次上完整了,职业教育才能成体系,才能构成名副其实的类型。”二是体系适配标志着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全面对接。体系体现的是中、高、本各个层级上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全面产出,它与产业发展所需的不同层级的人才构成逻辑对应关系,体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对接,构成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三是体系适配标志着发展的全面、均衡与整一。体系化发展是类型教育中不同层级教育的全面联动、整体性发展,是没有学制层级缺环的完整教育链的全面、系统的发展,是体系适配的、理想样态的发展。四是体系适配才能培养出更应需切用的应用型人才。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角度看,人可以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改造世界的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中高本适配的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互相衔接、配合、互补,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 2020 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需要。”体系适配的研究要遵循这样的政策诉求,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展开研究与实践。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配的理论研究要从开放性、系统性和适应性三大基本特征入手
开放性是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系统和普通教育系统等外部环境的沟通与交流;系统性是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整性,这是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需要,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适应性是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要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专业差异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相适应。职业教育要以此三大基本特征为准则和遵循,真正建立起符合国情的、应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配的实践研究要重视纵向贯通到顶、横向融通到边
纵向贯通到顶。首先,要重视中高职衔接,应开发和建立中高职贯通的专业教学标准,推进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打造中高职贯通的高水平专业,使职业教育内部各个层级实现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其次,要进一步探索、发展、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目前,教育部正式批准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达28所,其中民办院校22 所,公办院校6所。这是体系适配落地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但远未达到数量匹配的水平和程度,有待循序渐进地进一步拓展。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以求达成中、高、本人才培养比例的适配和均衡,构建完备的体系层级。
横向融通到边。横向到边是指职业教育所能达及的宽度、幅度及受教人群的覆盖度。它不仅包括学历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不仅涵盖职前,也延伸到职后;不仅包括在校学生,也包括企业员工及各类接受培训的人群。可以说,它是广义的职业教育概念所涉及的全部外延,是职业教育体系广延性的体现,也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需求、服务社会职能的彰显。这就需要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的融通发展,形成“立交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就业创业服务和全民终身学习横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与学适配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贯穿于一切教育之中的教与学两大根本要素之间的联结、互动与相互提升的过程,因而教与学适配是任何教育所追求的适应匹配而提高效能的境界。问题在于在实践中各教学主体往往不能不忘初心、莫失所愿地守住这一本质,总是有意无意地偏离这一本质,搞出各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招式套路。正如方展画教授所指出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了三十多年,各种课程模式轮番上演,我们着实需要反思一下‘来时的路’,不要忘记教育的‘根’和‘本’,回归课堂,提升教学效能。”在这个意义上,近期成为热点的“三教”改革是向着教与学适配初心回归的一种值得肯定的取向。可以说教与学适配是更贴近育人质量的一种存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课程改革、质量提升的关键,是职业教育赋能培优、创新发展的根本。教与学适配的理论研究和建构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是要从职业教育的基本矛盾出发展开追问。基本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是规定事物发展本质、贯穿事物发展全过程的矛盾。黄景容研究员认为:“职业教育的基本矛盾就是学生学习收获需求与教师教学效果供给之间的矛盾。”教与学适配的理论建构就是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出发,研究教师“教”的状况如何,包括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条件和效果等;还有学生“学”的状况怎样,包括学生素质、学习态度、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要研究这两大方面的矛盾要素如何适配,以及相互作用的程度和水平达成的适配效果,从而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是理念上要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学质量的高低依赖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变量。传统的教学理念总是过度依赖于教师的教而漠视学生的学,这是本末倒置的。从哲学的内外因理论看,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它是依赖于学生内因的学而起作用的,教是变化的条件,学是变化的根据,内因是决定外因的根本性因素。从教学的本质看,其本质是教学生学会和会学。离开学的单纯的教是没有任何“含金量”的简单教学行为,教只有叠加上学及学得效果,即教到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才是有质量和值得称道的教。所以教学理念必须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三是教法上要重视理论引领和教法变革。教法,即教学方法之谓也。它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育人方式的总和,其重要性恰如孟子所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首先,教法改革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引领。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扳道工”,把握着实践的方向、道路、方式和进程。教育理论能保证改革行为和方法的选择有响应的理由和依据,有逻辑的遵从和规范,有理性的自觉和格局。比如职业教育的教法改革应当确立“以做定学、以学定教”的方法准则,其中以做定学是根本特色,以学定教是核心定位。职业教育的教法改革就是要以这样的本真理论引领,才能真正达成职教育人的教与学的适配。其次,教法改革需要参酌和引进更多的方法以取法其上。正如《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 号)所指出的“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参酌引进、变造使用。
(五)其他适配
职业教育适配的理论研究固然需要关注需求、类型、体系、教与学适配等宏观方面,但落实到职业教育实践本身看,还有很多较为微观的适配领域和适配落点值得我们关注和挖掘。理论上说,职业教育适配性问题是一个开放的多项选择题。它需要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适应(简称“三全适应”),而不能有遗漏、不应留死角,否则就是有缺憾和漏失的片面适应。在这个意义上,适应是一个普适的命题,覆盖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如“同等重要”的政策适配性;“立德树人”的目标适配性;“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适配性;“贯通融通”的体系适配性;“产教融合”的制度适配性;“专业课程”的供给适配性;“双师队伍”的保障适配性;“职教特色”的治理适配性;“信息技术”的手段适配性;“人职匹配”的就业适配性;“文化育人”的素养适配性;“双证融通”的规格适配性;“提质赋能”的课程适配性;“跨界整合”的理论适配性;“模式建构”的方法适配性。这些都是值得适配理论研究的问题。
三
构建职业教育适配理论应当注意的问题
职业教育适配理论建构是事关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学术问题,必须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之。要高起点站位、高标准设计、严规范实施,防范思维偏颇和理论误区,努力将理论建构在辩证思考、逻辑自洽和创新出彩的基础之上,形成自成一格、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本真理论。具体来说,要注意三方面问题。
(一)内外适配的均衡性
按照耗散结构理论观点,适配是事物由非均衡态通过自组织的作用而走向均衡的过程。比如职业教育的供求适配问题,包括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供不适用、供近于求、供求平衡几种情形,其中最后两种是供求适配的表现。而最好的状态不是供求平衡,因为平衡(事物的稳态和确定性)是短暂而难以持久的,最好的情形是“供近于求”,即技能人才基本满足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而又留有趋于“更好”的追求余地。职业教育的内外适配也要追求这种状态的适配。内适配是指职业教育内在的规律适配,如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技术人才成长和技能形成规律、人的全面发展所要求的生成规律等。外适配是指职业教育要适应外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规律,即基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适应。从哲学内外因理论和事物发展的逻辑看,内部规律是职业教育立足的根基,外部规律是内部规律的外在表现。我们既不能因强调职业教育的外在需求适配而干扰和冲击内在适配的根本作用,也不能因强调内在教育本身适配规律而弃守外在的经济需求和市场规律的作用。因此,优化的适配理论一定是内外兼修、趋于平衡的适配理论。
(二)理实适配的有效性
职业教育适配理论建构还应追求理论与实践适配的有效性。一方面,脱离实践的单纯的理论自适是专家学者自娱自乐的学术自恋,是“两张皮”的“无根”的理论。职业教育适配理论建构不能悬浮于现实之上,而应扎根于问题和实践之中。学术研究应该回应、拥抱和映射现实,融入实践。学术研究如果不能深入现实、扎根实践,从现实实践中汲取动能、养分和力量,就丧失了其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地强调实践自适,脱离理论指导,又将流于盲目的实践和狭隘的经验主义。这些都是需要防范和规避的。我们需要的适配理论是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同时又能回归实践、指导实践的理论,这样才能彰显理实适配的有效性。正如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陈子季所指出的:“加快职业教育理论创新,系统总结我国当代职业教育改革经验,加强基本规律和内涵属性等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理论研究、政策指导和实践发展的良性互动构建系统完整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为职业教育发展筑牢理论根基。”
(三)理论自适的创新性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强调:“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加快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力量阐述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力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这一“高大上”的表述同样适用于职业教育适配理论建构的指导。职业教育适配理论建构一定要追求自身的创新性。一方面,中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具备了形成职业教育的中国智慧、中国理论、中国方案、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条件和机会。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在经过大规模的发展后,实现第二次飞跃——理论突破的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和重要契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责无旁贷。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经济实力和底蕴、发展势头和趋势,使得世界把目光和期待更多地投向我们这一东方大国。中国职业教育必须产出能够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才能与我们的地位相称、形象匹配、实力耦合、发展相偕。(本文摘自《江苏高职教育》2021年第二期,1—9页)
作者简介
张健(1955— ),男,山东郯城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学术心”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整合及课程论。
资料来源 | 江苏高职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自信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