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校发挥人才科技优势 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江苏高校发挥人才科技优势 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江苏高等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把高校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省现有普通高校167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在校生225.8万人。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江苏高等教育在内涵建设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多项指标排名全国第一。高等教育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持续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主动对接,高教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主动对接区域战略布局,发挥高等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一是助力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推动南京大学设立苏州校区、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校区建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转设无锡市属本科高校、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转设南京传媒学院。

二是助力沿海经济带建设,推动淮海工学院顺利更名江苏海洋大学,填补了江苏海洋高等学校的空缺。

三是策应江淮生态区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宿迁学院由民办高校转制为省属公办高校,支持徐州市设置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等。

四是积极发展高水平师范教育,支持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一流大学开展师范教育,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教育支撑和人才保障。

五是推动部分高校向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支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全国职业教育本科试点,并升格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全国**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更加紧密,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二、争创一流,高等教育内涵显著提升

以“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引领,持续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特聘教授计划、协同创新计划、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四大专项”,省级财政每年投入17亿元左右,累计投入近百亿元,助力高校学科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夯实高水平大学建设基础,不仅让人民群众期盼的“好上大学”成为现实,也让“上好大学”成为现实。

一是“一流高校”持续增加。全省15所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比“十二五”时期的“985”和“211”工程建设高校数增加4所,入选高校总数居全国第二,其中入选省属高校数量全国第一。“十三五”以来,省财政每年安排“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学专项经费17.57亿元,有力推动全省高等教育在“高原”上打造“高峰”。

二是“一流学科”持续提质。43个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学科数位居全国第三;全省30所高校165个学科进入ESI前1%,高校数和学科数分别位列全国第一和第二,学科数较“十二五”末增加了86个,实现了翻番式增长;12所高校20个学科进入ESI前1‰,高校数和学科数均位列全国第二,学科数较“十二五”末增加了16个,增长了4倍。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科支撑江北新区成立江苏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中心、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设计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为推动南京及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支撑江北新区“芯片之城”迅速崛起做出了贡献。

三是“一流专业”持续提升。建成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258个,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343个,位居全国第二,17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位居全国第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首批立项名单,是全国唯一入选该计划的地方高校。

四是“一流课程”持续增长。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546个,占全国总数10.7%,位居全国第二,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数、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数均居全国第一。南京大学着力在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创设以《宇宙简史》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五是“一流教学成果”持续产出。在近两届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全省高校获奖总数和质量位居全国首位,在2018年评选中,江苏获奖55项,占全国获奖数12.2%,其中一等奖10项,占全国20%。在近三届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中,江苏高校获得一等奖的数量占21.4%,遥遥领先其他省份。

三、紧扣需求,创新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扎根中国大地的时代新人。“十三五”期间,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270.8万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其中本科及以上154.9万,省内就创业比例超过77%。

一是面向行业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引导高校打破传统的二级学院办学模式,整合15所高校、49家行业领军企业、7个地方政府及产业园区的优质资源,合力共建15所省级重点产业学院。截至目前,首批省重点产业学院招收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本科生3825人。首批省重点产业学院累计投入经费5.45亿余元。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192项,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近4万人。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新形式,组织3000名大学生参加25个“大学生万人计划”学术冬令营项目,汇聚阿里云、百度、徐工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和一批企业领军人才加盟。

二是科教产教融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大力推动研究生教育科教产教融合,1800余名产业教授为我省高校研究生开设近千门企业课程和科技讲座,直接受益的研究生超5万人。全省现有省级研究生工作站5228家,每年进站开展科研工作的研究生超1万人。大力实施“大院名企”联培计划,其中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实施“创智计划”、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实施“集萃研究生计划”、与中科院南京分院共同实施“卓越研究生计划”,着重提升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能力。

三是多轮驱动培育双创英才。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坚持第一、第二课堂有效联动,推动“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教育教学—训练实践—项目孵化—初步创业”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累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7467项,引导30万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校累计14.86万支团队61.01万人次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得国赛金奖49项,并列全国第一。大赛培育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超5000家,市值累计超100亿元,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的大学生领军型“双创”企业。全省高校大力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组建14374支团队,14.91万名师生先后深入盐城等革命老区,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打造江苏最大最生动思政课堂。

四、聚焦科创,服务地方发展成效突显

“十三五”期间,江苏高校聚焦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是积蓄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十三五”以来,全省高校获科技经费793.41亿元,较“十二五”同比增长58.3%。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位居全国第二;教育部认定的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0个,位居全国第一;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76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270多个,高校“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南京医科大学开展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双肺移植,研发国内首个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和多型核酸检测车。

二是打造高规格科技创新平台。全省高校建有各类科研基地平台7738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6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17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5家,位居全国第一;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16所,位居全国第一;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7个,位居全国第二。苏州大学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带动苏州工业园区内5家高校科研院所、200多家纳米企业及产业联盟,形成了3公里协同创新圈。

三是产出高价值科技创新成果。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国际学术前沿,强化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高新技术研究,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价值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十三五”以来,全省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108项,位居全国第二,占全省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53.5%;其中获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3项、一等5项,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更是荣获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南京工业大学开发了制浆尾水零排放技术,建成了全球首套4万吨/天制浆造纸废水零排放示范工程,每年可回收工业盐产品数万吨,净化水1200多万吨,解决了世界性难题。

四是推动高质量成果创新转化。“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校获批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0个(位居全国第一),与地方政府、园区、企业共建立各类产学研联合体5996个,共参与承担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276项,占全省总数的44.7%。截至2019年,全省高校共申请专利16.75万件、获授权专利9.39万件,分别是“十二五”同比的2倍、1.96倍;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0.81万件、获授权发明专利4.55万件,分别是“十二五”同比的2.2倍、2.5倍。全省高校共转让专利9096件,位居全国第一,22所高校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百强榜。全省高校“四技”(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项目数量和合同金额稳步由2016年的20753项73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0555项110.7亿元,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3.8%和14.9%。

五是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丰硕。全省高校获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363项,位列全国第一;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41项,位列全国第三。

五、引智培智,高端人才发挥支撑优势

各高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发挥好高校优秀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发挥高校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

一是全力集聚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服务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十三五”以来,全省高校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增至8.3万人,拥有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总量逾1800人,占全国高校总数约10%。其中,“十三五”期间,江苏高校新增两院院士9人,高校两院院士总数62人,仅次于北京、上海。各高校也积极开展人才工作创新,如苏州大学推行“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队伍建设模式,由领军人才领衔组建创新团队,赋予其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关键支撑和团队核心作用。

二是不断提升人才贡献度。我省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与地方重大科研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江苏特聘教授2010年起已聘任11批次613人,学科领域集中在材料科学、生物医药、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学科。江苏产业教授计划已遴选7批次2054人次到省内97所高校任职,辐射1600多家企业。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3个,位列全国第一,全部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和民生紧缺领域。截至2019年底,全省高校专职从事技术转移转化1000多人,在外兼职从事成果转化1600多人,到企业兼职研发人员3100多人,到县区和乡镇挂职科技人员700多人,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打造了专业化科技人才队伍。

三是智库咨政建言服务重大决策。23所高校承担新型智库建设,发挥好服务决策咨询的智囊团作用,让“书斋里的学问”变成“决策参考”和“实践指南”,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有效支撑。如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就“区块链产业化”“国家芯片产业有序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问题深入研究,形成的相关报告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回顾“十三五”,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及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大力支持下,在全省高等教育战线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下,江苏高等教育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在立德树人、人才引育、科研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十三五”圆满收官,为“十四五”起好步、开好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十四五”,江苏高等教育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大力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深化“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奋力开启江苏高等教育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END—

江苏经贸新媒体中心

转载自:江苏教育发布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江苏专科院校-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高校发挥人才科技优势 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