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年初心不变,一百年砥砺前行,这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这些故事的背后,都蕴藏着震撼人心的无声力量,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传媒艺术与设计学院辅导员邵婷讲述的“马前托孤”的故事。
“马前托孤”雕像
在兴国县烈士陵园里,有这样一做雕塑,一位骑在战马上即将奔赴前线的女红军战士,她一手拽着缰绳,强忍着悲伤,双眼饱含深情,另一只手中托着的襁褓里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在马的另一侧,是一位正掩面而泣伸手接婴儿的老大娘。这座雕塑记载的是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兴国籍革命烈士李美群“马前托孤”的感人故事。
李美群
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李美群,出生于兴国县一个贫农家庭,从小就送给人家做养女,只读过三年私塾。1930年,李美群动员丈夫钟延章参加红军,钟延章在反“围剿”战争中牺牲了,17岁的李美群毅然擦干眼泪,走进革命队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冬,李美群与一起工作的干部倪志善再结连理。随着前方战事紧张,倪志善出发长征后不久,有天夜里,江西少共省委通信员牵着一匹战马来到竹坝村,传达省委的决定,要求李美群立即归队参加游击战争,这个“马前托孤”的故事便发生于1934年1月15日。
在兴国县的一个普通农家里,传来了一阵婴儿啼哭声,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初为人母的李美群喜悦刚刚挂上眉梢,就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当时国民党正在对中央苏区进行疯狂的第五次军事“围剿”,五十万大军正杀气腾腾向中央苏区扑来,远处传来尖啸的枪声,栓在院子里的枣红马,听见枪声振起红鬃,发出萧萧长鸣,激荡着李美群胸中的热血。前方战事危急,刚为人母,却接到了前方的归队命令。在革命大义面前,任何的儿女情长都必须要放下,可是丈夫已经不在了,孩子又该托付给谁呢,家中的年轻人都参了军,婆婆也是体弱多病,当时家里有多难,李美群不是不知道。远处的枪声密集起来,院子里的马踢着前蹄,引颈嘶鸣。
马前托孤处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由不得李美群做出更多的考虑,她不再犹豫,“扑通”一声跪在婆婆面前,深深地磕了一个头说道:“妈,美群不孝,但我必须走,我只有走,这个孩子才能幸福,她是革命的遗狐,您把她抚养成人,我就别无所求了。”说完翻身跨上战马,一步三回头,挥泪而别。匆忙间,还是婆婆上前追问道:“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好?”李美群这才说道:“就叫钟全列吧,让马列主义传遍全中国。”拖着产后虚弱的身子,李美群回首望着孩子,泪水止不住地往外涌。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一声声啼哭似刀割着李美群的心,她多想再亲亲孩子的小脸,多想再给孩子喂口奶,可是不远处传来的枪声,在催着李美群重上战场。于是,她狠狠心地抽了马一鞭子,毅然奔赴疆场,回头望去,婆婆和孩子的身影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李群心如刀绞,她知道这一别,也许意味着永世不再相见。
李美群这一去没有复返,红军长征后她率领游击队上山,坚持斗争到弹尽粮绝。1936年,李美群受伤被捕,被捕后,她在狱中铁骨铮铮,宁死不屈。由于长期受困于监牢,25岁的李美群病逝于南昌监狱。
烈士英名廊
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虽然敌人把她的尸体扔出高墙外,遗体无存,但她的精神不死,尤其是马前托孤那一瞬,凝固成有垂不朽的雕塑。是什么力量,让一位母亲割舍亲生骨肉,更何况是襁褓中的婴儿?那是“舍小家、顾大家”的至高情怀,那是“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的坚定信仰,那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凛然大义。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直至现在,建党百年,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始终都是我们内心应有的坚守。李美群这位女红军战士用她的生命热血和一腔赤诚,浇灌出赣南苏区一片片火红的杜鹃,年年岁岁永不凋谢。
编辑:窦梓维
资料来源:传媒艺术与设计学院
审核:党委宣传部
微信号:wxgyxy1958
新浪微博:@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投稿邮箱:wxgyxy1958@网址未加载
欢迎广大工艺学子后台留言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官方微信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