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0日,教育部公示了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认定结果,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徐长节教授领衔的土木工程教师团队入选。
在徐长节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始终将“黄大年精神”化作自我鞭策,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回馈社会,24个人犹如24道光束汇聚,一次次点燃创新的火焰,为交通强省、交通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支撑,为中国铁路事业贡献团队力量。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014年初,学校面向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公开招聘土木建筑学院院长,当时在浙江大学任职的国内著名岩土工程专家徐长节教授,怀着“铁路筑基人”的拳拳报国之心和“科教兴赣”理想,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和研究条件,只身来到华东交大,支援革命老区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我认为江西的发展空间比较大,有足够大的舞台让我实现自己的报国梦”,被江西的发展前景所吸引,徐长节带着满腔热情来到学校。在他报国育人的信念感召下,先后有多位海外高端人才和国内高层次人才怀着相同的理念加入团队,团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如今的24人,团队成员近5年获省级以上人才称号29人次,其中徐长节教授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罗文俊教授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徐长节教授团队获铁道科技一等奖
朱碧堂,原任职于国际著名的奥雅纳(ARUP)土木工程咨询公司,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毅然加入团队,参与了上海同济启明星软件的研发工作,为我国建筑事业在国际上的开展提供软件和技术支撑,入选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项目计划;雷祖祥,以德国洪堡学者身份回国,怀着建设革命老区的情怀加入团队,成立了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特种工程材料强度中心,组建了自己的科研攻关团队,获得省级青年人才称号;颜建伟,原任职于暨南大学,不忘桑梓地,学成报家乡,毅然加入团队,开展多孔纳米基新型材料的多稳态跳跃及吸能减震工作,为数字化超高敏传感系统提供技术支撑,获得国家优青培育、江西省杰青等称号……
正如当年黄大年放弃了在英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踏上回国的航班,我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成员亦是如此,他们怀着满腔热忱,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致力于国家的交通基础建设,在江西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做一名朴实的“筑基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培养研究生270名,指导研究生科研立项16项,创新创业获奖21项,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铜奖各1项……团队成员始终将教书育人视为第一责任,用行动诠释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使命。
为了强化交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徐长节教授牵头编制了具有交通特色的土木工程系列本科教材,出版了我国第一本《交通岩土工程》研究生教材,建设的“基础工程学”在线课程入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罗文俊教授曾以土木工程专业第一名的成绩留校任教,在她的带领下,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综合评价全省第一,学生就业率全省第一;胡锋平教授连续两年被提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候选人,获江西省首批“金牌研究生导师”称号,带领给排水教学团队获得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称号;王永祥教授获评学校首届“天佑教学名师”称号……
徐长节教授指导学生
“严师若父”,许开成教授始终坚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当成绩不是很优秀的学生面对毕业困难时,他主动了解情况,指导他们高效完成毕业设计,最终顺利毕业。学生也知恩感恩,在毕业设计“致谢”时真情流露,“老师在我心中就像一座山,充满了踏实与信任,老师的教育不仅落实在传授知识上,也走进了很多学生的内心世界,很幸运遇见这样一位老师。感恩!定会永远铭记……”
恩师如生命的灯塔,为学生指明求索之路,团队的老师们爱岗敬业,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为我国交通土建领域输送了一批批栋梁之才。
上下求索,勇攀科研高峰
在科研的星空里,个人是渺小的,唯有集结团队的力量,才能勇攀高峰,行稳致远。2015年,徐长节教授牵头组建了岩土工程研究所。研究所每两周举行一场学术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重大课题联合攻关,研究生集体培养,形成了相互合作、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青年教师、研究生科研成果喜人。
徐长节教授团队获批江西省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科研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发表几篇论文、申请几项专利的层面上,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徐长节教授倡导在研究中发现工程问题、提炼科学问题,最终解决工程问题。他身先士卒,多次主动对接地方建设单位,参与了南昌第一条过江隧道——红谷隧道和浙江省钱塘江第一条过江隧道——庆春路过江隧道的建设。团队在他的推动下也积极参与南昌红谷隧道、昌景黄高速铁路、艾溪湖隧道等大型项目的科技研发工作,致力于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落地,助力交通强省建设。
国内首创!
徐长节教授在高强度卸载、动载效应耦合作用下围护结构空间效应及深大基坑的变形与稳定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全国各地上百个基坑工程,解决了深厚软土地区围护结构造价高、施工难度大、工期长的难题,产生经济效益近2亿元;他针对复杂地层盾构隧道面临地层变形控制难度大、掘进效率低、长期运营沉降预测难等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历时17年,解决了复杂地层盾构隧道建造与运营安全控制中的疑难科学技术问题,项目成果在杭州庆春路过江隧道、长沙南湖路湘江隧道等重大工程中应用,创造了近6亿经济效益。朱碧堂教授领衔研发的国内首创“不中断交通快速拼装台车技术”应用于九岭山隧道,将隧道修复工期从原定的60天降至22天,节省人力成本达50%;上官兴教授提出的“15m超大直径波纹钢围堰挖孔空心桩”技术使世界最大直径空心挖孔桩落地……团队在交通土建各个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标志成果。
“不中断交通快速拼装台车技术”应用于九岭山隧道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项,其中杰出青年科学项目1项、高铁联合项目1项、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教学成果奖各6项。
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徐长节教授始终重视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学术思维的碰撞。他指导团队打造了“土木工程赣江学术论坛”,并连续举办5届,成为了全国土木工程学科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每年均有数百位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专家、学者、研究生齐聚南昌,共同探讨土木工程领域面临的问题。
回馈社会,奉献自我
虽然团队成员都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他们始终心怀感恩之心,尽己所能,回馈社会。
徐长节教授始终不忘母校的培养,个人向母校潜山县野寨中学捐资20万元,设立“求是”奖学金,以激励野寨中学学子努力学习;黄大维副教授饮水思源,硕博在读期间多次将勤工俭学收入捐给家乡教育基金会,不遗余力地为贫困学生提供学习改变命运的机会;周辉教授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带领设计团队义务承担“呈香小院”的公益设计工作,一大批孤寡老人、返乡农民工、留守儿童等从中受益;胡文韬副教授在海外访学期间多次为中国留学生和访学人员运送抗疫物资,驱车500公里送海外留学生到医院,彰显了伟大抗疫精神……他们都用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以奉献诠释着责任担当。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心怀大我,矢志报国。我校土木工程教师团队的科研工作者们正凝结团队的力量,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地钻研,黄大年的精神力量也必将激励他们在科研的浩瀚星海中上下求索,书写责任与担当、无悔与奉献。
出品/新闻中心
文字/ 陈君 朱静
编辑/ 马莉娅
责编/ 马莉娅
审核/ 冯荣刚 黄晓鹤
点个在看,让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