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认识赣师的老师们——第十届“师德标兵”(一)

赣南师范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带你认识赣师的老师们——第十届“师德标兵”(一)

赣南师范大学

【编者按】一支粉笔写人生,三尺讲台铸精魂。在赣南师大,有这样一群人,她们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好教师标准严格审视自己,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学校内涵发展、进位赶超作出了积极贡献。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官小微特别策划“带你认识赣师的老师们”专题,分期带你走进学校第十届“师德标兵”的育人故事。

01

化学化工学院陈正旺

教师简介

赣南师范大学

陈正旺,学校第十届“师德标兵”。汉族,1981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先后获得2016年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一)、学校“青年五四奖章”、“优秀班主任”、“工会积极分子”等荣誉;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厅科技项目各1项,主持在研省级项目2项;发表40余篇SCI科研论文;参与撰写《有机化学实验》教材1部。

当好学生引路人

我到校工作以来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思想素质,认真履行职责,提高教学水平,深入科学研究,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领导、老师和学生的好评,在青年教工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获评2016年“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第七届“青年五四奖章”、“优秀班主任”,2012-2014年连续三年年终考核均为优秀。

一、教师要帮助学生追梦

今年,我所带2014级化学本科班有45名同学考取研究生,录取率达到72.6%,创下了我院班级考研的最高纪录。考研过程中,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学生考研圆梦:①全方位了解学生的专业课、数学以及外语成绩;②多次组织学生参加考研动员及经验交流大会;③结合学生个人志愿,分类指导报考不同学校和专业;④对部分犹豫不决的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他们树立考研信心;⑤每周经常晚上十点左右下寝,了解并解决学生的困难,打好强心针,当好助推剂;⑥复试和调剂早动手,信息准确,准备充分。此外,动员我们班不考研的同学全部参加顶岗支教,为就业打好基础。目前,我们班的就业率达到了98%。

二、教师要用心育人

在我担任1001化本班班主任工作期间,班上有一个叫刘彦的学生,来自赣县的农村,由于他个子比较小,身体比较单薄,且带着高度近视的眼睛,因此他在我们班这个83人的大集体中,并不起眼。他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陈老师,我能竞选班干部吗?”我明白他可能认为自身条件不足而导致了不自信。后来,我多次跟他聊天,鼓励他大胆表现自己,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此外,我还与他妈妈取得联系,让她经常给刘彦打电话关心他,鼓励他进步。在我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找到了自信,通过公平竞选,顺利当选为班级学习委员,而且连任到毕业。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工作认真负责,赢得了全班同学和任课老师的喜爱。为提高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他在暑假留下来做实验,当时学校没有安排本科生在暑假期间留校住宿,为了他能顺利进行实验,我就腾出房间,让他住在我家里。刘彦顺利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目前在中山大学读博士。

三、教师要当好科研引路人

刘博涛是15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2016年我担任他所在班级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在上课过程中,我注意到该同学思维比较活跃,领悟能力较强。我建议他先掌握好教材内容,以邢其毅的教材为参考书,把教材内容挖深、拓宽,课外再补充一些习题巩固学习的内容。另外,我还为他准备了“有机合成”和“高等有机”的学习内容和相关习题,让他在假期学习,为他今后深造奠定基础。

为了帮助刘博涛更全面发展,我安排他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来我的研究实验室从事科研实验,从基本的实验操作、样品检测、谱图分析,到数据处理和相关文献查阅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教导他。在刘博涛大三第一学期,他已较系统掌握了本领域的知识和熟悉各种操作技能,并成为培训低年级学生的实验指导。这让他从学到教转变角色,也提高了他的表达能力,克服了交流能力较弱的问题。

此外,为了让他了解国内外同行们的工作,我带他和研究生一起去广州参加了第二届国际有机化学论坛和岭南有机化学会议,令他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在我的指导下,刘博涛已在专业领域重要期刊发表了1篇SCI论文,还有3篇待发表中。目前他准备报考大连理工大学的有机化学专业的研究生。我想,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他一定会成功的。

02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陈炳生

教师简介

赣南师范大学

陈炳生,学校第十届“师德标兵”。1964年出生,江西宁都人,副教授,硕士,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教师。1989年留校任教至今,29年来一直坚守在教书育人第一线,累计讲授课程30多门,曾担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负责人和教研室主任,积极投身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先后担任过4个班级的班主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倾注爱心、细心和耐心,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引领学生成长成才,被学生亲切称为“陈爸爸”。

把最普通的事情做好

在我从教的29年时间里,先后担任过四个班的班主任,讲授过三十多门课程,也接触了四千多名学生。无论何时,我都不会忘记自己肩上的神圣职责,“教书育人”四个字也一直铭刻在我内心深处。回想这些年来的班主任经历,感悟最深的莫过于——育人就是把最普通的事情做好。

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

这学期任课的17物理学2班,全班都是外省招生,学习基础较差,每周二晚上的两节程序设计实验课,至少要延长1节课的时间来帮助学生答疑,尤其是对那些不太问问题、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我都会手把手地教授实验内容,不让这部分学生被忽视、被冷落。

育人工作要细心

细心才能拉近师生距离。当我接手06物理学班主任的时候,新生入学军训一个月后,我能叫出全班83人每个同学的名字,知晓其家庭基本情况;有时间就和学生在一起,打篮球、乒乓球、分批邀请学生到家里一起做菜聚餐,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感情,为带好这个班打下了好的基础。

教育学生要耐心

06物理学班上,来自南康的明同学,常逃课到网吧玩游戏。我对他的工作真是一场持久战,与之在草地上席地而坐交流谈心那是常事,我还发动同学的力量,教室晚自习时指定同学把他夹在课桌中间位置,让他不易溜走。除此以外,我还利用寒假时间到他家家访。了解到他的父母经常吵架关系不和,我多次与其父母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做该生的工作,情况很快有了好的转变,最后该同学圆满完成学业、顺利毕业。

谈心是和学生最好的沟通方式

10数字媒体班来自宁都的郭同学,在第一学期的一次计算机实验课上,做了不到半小时就溜走了,我马上追到楼梯口叫住他,并耐心和他交谈。此后,我只要一有空,就会下寝室找他聊天。有的时候在校园中碰见他,也要花十几分钟和他谈谈心,做个简短的沟通交流。通过我和他不下200多次的谈心,他逐步改变了不爱学习的缺点,对待学习特别有韧劲,考研复习时同学叫他“牛坚强”,毕业时考取了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生。

抓住时机进行个别教育

16数字媒体班来自九江的女生江同学,性格内向话语特少,有一天在图书馆遇到她,我结合“读书与人生、阅读改变性格”的话题,勉励其多读书开阔心境,并推荐了几本书让她读,并多写读书笔记。后来,在班级的一次篮球比赛中,我叫停比赛并力荐江同学上场,让她从突破自己开始改变自身性格,起初她死活不肯上,经过大家的努力,她终于同意上场了。从此以后,她慢慢变得开朗,话也更多了。

03

生命科学学院 戴小华

教师简介

赣南师范大学

戴小华,学校第十届“师德标兵”。留学归国博士后,教授,民建会员。硕导、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南京大学生态学本科,福建农大昆虫学硕士,中山大学生态学博士,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博士后。从事潜叶昆虫和柑橘害虫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人社部留学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子课题1项、南非国家研究基金2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7篇)。国家基金、浙湘鄂粤赣等科技项目一审评委。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古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而我觉得,当老师就如同车辆驾驶员一样。开车技术一般的人,开车的时候都会特别小心。我是一名非常普通的教师,所以这种战战兢兢的态度,同时也出现在我本人内心,和对待课题组同仁、研究生的科研学习与日常生活的态度中。

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每天要接触和处理各式各样的信息,但正因为信息的庞杂,我们逐渐减少了对细节的把握。高校从教十四年来,我申请过将近十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了三次;也帮忙看过同事或朋友的本子,中了两次。大家的印象是,我过于小心了。我会再三叮嘱课题申请人或者参与人,确保所填信息无误,不超项,在所有参与的本子中,亲自签名;会到网络上下载各高校的形式审查表,一条一条对照是否符合;也会到网络上查阅各种初审不过的案例,引以为戒。国家基金申报书的各部分,我也会再三检查雕琢。我有一个基金选题,从2014年开始申报到2017年才获批,这个选题历经四年,每年我都要改很多遍。例如,2017年基金申报生成的pdf文件,达到将近50个版本;2016年的pdf,则将近60个版本。甚至出现,前一天刚把本子交到科研处,第二天打电话过去说还有地方要修改。本子的水平姑且不论,但千万别在小节上栽跟头。申请和评审了多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深有体会:不谨慎不小心的话,可能一点机会都没有。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自己、同事或者学生投稿的文章,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核心还是省级刊物,我都尽量仔细修改。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我交代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能抄袭!用到别人的数据、结果甚至思想时都要引用文献”。文章写得好坏暂且不说,千万别在查重上栽跟头,否则可能影响自己和整个团队在学术圈的名誉,严重的话要被迫退出研究工作。

生态学研究,无论是室内还是野外,影响因素太多,因此数据总不是那么完美,审稿专家因此也提出了很多意见,有时候意见有好几页。有的文章历经三四年的坎坷,我们找到了数据的可能解释(比如当年气候异常等),总算接收了;有的文章从2008年到现在,投稿了几次,最终还是没有被录用,因为实验数据有瑕疵,无法自圆其说,只好放弃。虽然我们的选题方向,研究周期比较长,影响因素比较多,论文发表所需时间更长,跟周围的人相比没有优势,大家可能会有急躁心理。但无论什么情况,都别忘了“严”字当头。

多年来,我指导了9名硕士生。其中一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一名研究生获得江西省政府奖学金;一名研究生发表了SCI三区论文、获得了两项江西省学业奖学金、获评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和校级优秀硕士毕业生、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博士;今年亦有一名研究生顺利通过了考博复试,有望录取。许多参与潜叶昆虫团队研究的本科生,在考研面试及研究生期间,受到导师好评。

我还承担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动植物野外实习、综合生态学实验等方面的教学工作,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和网络教学。课件中,及时更新前沿科学进展,并加入本人的研究内容,试图做到教学相长。其中《普通生态学》为江西省双语示范课程、校级精品课程、校级双语示范课程,“《普通生态学(双语)》交互式教学平台”获得学校2010年度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指导本科生获得全国生命联赛三等奖和挑战杯省级三等奖。

人的一生肯定做不到百**的完美,但让我们更努力做好自己。感谢生命科学学院(脐橙学院)的各位领导老师,让我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声,与诸君共勉。

04

党委组织部 吴文龙

教师简介

赣南师范大学

吴文龙,学校第十届“师德标兵”。汉族,1983年出生,江西修水人,中共党员,党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主持和参与省级、校级科研项目6项,发表论文12篇,1项研究报告获全省党建研究会优秀成果二等奖。曾获评全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全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和学校“青年五四奖章”、“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辅导员”等荣誉。

让爱的阳光温暖学生心灵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届复一届的基层一线辅导员工作中,我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就和美名远扬的事迹,但却在每一分每一秒里默默无闻地工作,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点滴中受教育、受关怀,不断进步、成长。用我对一个个绽放的生命的宽容、理解与爱护,抚慰、激励着那一颗颗善于感知的心灵。

我的学生小王来自云南偏远山村,家庭经济非常贫困,父母年过半百,家庭劳动力匮乏,大学四年一直靠借钱上学,有当地政府的相关补助。小王平时比较沉默寡言,与班上其他同学很少交流。大一评选国家助学金时,班上同学和评议小组成员都了解他的家庭实际状况,给予他最大的帮助。但是,由于基础比较薄弱,他的专业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差,并且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来往,同学们开始对他颇有微词和议论。同时,有当地政府的相关补助,小王也没有参加勤工助学或是到校外做兼职。

在第二年评选国家助学金时,大部分评议小组成员认为国家助学金不应该评给他。这些言论给了小王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自己主动提出不申请国家助学金。自那以后他变得更加沉默,更加“独来独往”,处境越来越糟,成绩也越来越差,出现几门挂科补考,还经常出入网吧。在深入了解他的这些情况之后,我主动找他谈过好多次,希望找到他消极的原因,劝说他应该积极面对自己的学习,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不要辜负父母的期望,不能对不起含辛茹苦的父母。

在劝说和引导小王积极面对生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与他经济上的困难相比,解决其心理上的问题更加迫在眉睫。我觉得,为他提供一份勤工助学的机会,对解决他的心理问题是最好的解决方法。首先,勤工助学的机会可以缓解他的经济困境;其次,勤工助学可以促使他与人接触,缓解他个人自我封闭的问题;再次,也可以缓解同学们对他的误解。

通过我的努力,他获得了到实验室勤工助学和做家教的机会。从此以后,他有了很大改变,变得比以前开朗了很多,学习也渐渐进步了,再也没有出现挂科补考现象,同学们对他的评价也改善了。通过向其他同学和学生家长的侧面了解,小王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非常认真,受到了老师和学生家长的好评。小王现已顺利毕业,并如愿考取了当地高中的生物教师。

赣南师范大学

在赣师大

老师之于学生

已经不仅仅是老师

更像是朋友、家人

小可爱们快动动手指

为这些老师点个赞吧!

想了解更多师德标兵内容

敬请期待,下期再见~

GNNU

封面图丨陈龙君

编辑丨易晨璐

审核丨胡倩主编丨冯佳丽

qq交流群丨139659610

赣南师范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江西本科院校-赣南师范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赣南师范大学-带你认识赣师的老师们——第十届“师德标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