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年
快
乐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其起源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新春贺岁围绕祭祖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热闹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
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
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快来看看这些春节习俗
又有哪些是你不熟悉的吧
1忙年
祭灶
腊月二十三 · 小年。灶,在家中的核心地位坚固不可动摇,灶神不仅管着锅里的饭菜,更掌管着家人的命运,称“司命”。到了祭灶这一天,灶神要上天庭,面奏玉皇,将这家人一年来的善恶细细汇报。家中来年的祸福,就全看这一场汇报工作了。所以祭灶礼仪是肃穆的:摆齐祭品后,家长率着全家罗拜灶神,献酒焚香,将灶上贴了一年的灶神像小心焚化,默送灶神在一缕青烟中升天而去。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其实,这个步骤并不一定得是二十四当天。相传,腊月二十三,各方神仙都结束了一年的工作,开开心心回归天庭放假去了。直到大年初四,才再度下凡来到凡间,进驻到千家万户、村口塘边。再继续保佑大家一年祥瑞。趁着神明不在家,翻箱倒柜打扫卫生、清理每一个角落,上房梁、下床底、擦窗棂、净门户,大动作打扫所有地方。就不用害怕惊扰到可能寄居其中的神灵。并且,“尘”与“陈”谐音,“扫尘”亦为“扫陈”。年节扫尘,“除旧布新”、“辞旧迎新”、“破旧立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去,包含着对新年对美好的愿望。
2岁除
祭祖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先人,春节当然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者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取的仪式。每当除夕到来之时,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家规、遗像、神牌灵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
除旧迎新
“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除旧布新、迎接新年。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清扫庭舍、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贴年红
“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贴倒酉”大年三十之前,大家就要忙着贴春联啦。东汉,神鬼之道盛行,有对捉鬼兄弟神通广大,鬼神见到他们的名字都会颤抖,人民们便在桃木板上写上他们的名字或画像,悬于门首两侧,以保佑家宅的安宁。木质的桃符渐渐为纸质春联和门神所取代。但工整,对偶的词句,简洁精巧的描绘,人们对美好的期盼,千年不变。
年夜饭
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压岁钱
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春节习俗之一,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守岁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3正月那些日
初一
大年初一,又称“元朔”,除了放鞭炮,还要晚辈给长辈拜年,而长辈也得给晚辈压岁钱,想必,这应该是大家最开心的时候吧~
初二
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得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需带礼物,礼轻情意重,寄托着女儿的思念。
初三
大年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据传说初三晚上为老鼠娶亲的日子,为避免造成扰乱,以致来年影响收成,所以要安睡迟起。
初四
大年初四,也就是恭迎灶神的日子,人们得清理年货,打扫室内,聚集垃圾,也就是所谓的“扔穷”。
初五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节”,也是五路财神的生日,所以大家都迎接财神进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财源滚滚。
初六
大年初六,称“马日”,人们都纷纷“送穷”,也就是送走旧日贫穷困苦。
初七
大年初七,称“人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人的生日。
初八
大年初八,称“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接受布施。
这些深入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春节习俗
让游子无论在哪片大陆
总会有一种带有仪式感和归属感的激动
更感受到“年”的强大生命力
你的家乡又有哪些习俗呢?
快来留言评论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小编在这祝大家新年快乐!
GNNU
来源丨网络平台
编辑丨赖雪芹 陈西
责编丨李小刚 胡倩主编丨冯佳丽
qq交流群丨579655749
好看的人才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