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传承创新中国陶瓷文化,擦亮景德镇陶瓷文化这张靓丽的“名片”?近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宁钢就此问题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深入挖掘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外延,用最朴实的陶瓷语言彰显中国文化自信。
陶瓷文化是景德镇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景德镇城市文化的核心要素。擦亮景德镇陶瓷文化靓丽名片,首先就是要对景德镇陶瓷的历史、文脉、文化、精神、价值、品牌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归纳和总结,并加以积淀、传承、创新及发展,同时,要健全完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创新文化传播推广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人际传播、舆论传播、网络传播等多种方式,全新视觉地加以展示,彰显中国传统文化自信。
二是加大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整合力度,使之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擦亮景德镇陶瓷文化靓丽名片,就是要加大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传统元素、精湛技艺、典型遗址等进行整合、研究和挖掘,同时,要注重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间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将现代设计元素融进城市建设规划、文化产业发展、人文景观设计等领域,让陶瓷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三是大力实施中华陶瓷文化传播工程,让景德镇陶瓷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
擦亮景德镇陶瓷文化靓丽名片,要通过实施中华陶瓷文化传播工程,推进陶瓷文化“三进一融”。“三进”,即陶瓷文化进中小学校园、进社区、进孔子学院;“一融”,即陶瓷文化传播融入“一带一路”发展行动计划。具体而言,就是在中小学开设陶瓷文化特色实践课程;打造融入生活元素的“社区+文创”新范式;在孔子学院增设陶瓷文化系列特色课程等,搭建“三进一融”全球化运营推广平台,让景德镇陶瓷文化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走向世界。
四是推进“名城办名校、名校显名城”校地间深度融合,积极构筑景德镇陶瓷文化、科技人才战略高地。
景德镇陶瓷大学是我国惟一也是世界惟一的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本科高校,至今已有109年的办学史、61年的本科教育史和35年的研究生教育史,先后为景德镇乃至我国陶瓷行业培养了7万余名陶瓷专门人才,盛享“陶瓷黄埔”的美誉,为打造国际陶瓷品牌、讲好中国陶瓷故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擦亮景德镇陶瓷文化靓丽名片,要充分发挥景德镇陶瓷大学在陶瓷行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大力支持国家文化部、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景德镇陶瓷大学。加速推进高水平陶瓷大学建设步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2018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而要建设好这个试验区,就需要有一个有原真陶瓷文化文脉、有开放融通机制和吸纳人才功能、能承载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组织来落实,需要有足够地理空间来布局规划。当前,景德镇老城区更多的是景德镇市民的生活空间,难以提供合适的空间。众所周知,景德镇有三大重要文脉,即明清御窑厂、新中国十大瓷厂、景德镇陶瓷大学,而御窑厂和十大瓷厂在时代变迁中已成为历史和记忆,更多的是作为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加以保护利用。而百年学府陶瓷大学却充满了活力,如涌泉般不断陪养出服务中国陶瓷科技创新和设计创新的人材。而目前能够承载实验区最为合适的区域就在景德镇东城片区,这一区域是唐宋两代景德镇民窑生产聚集地,有进坑窑、湘湖窑、白虎湾窑、蓝田窑、塘下窑、黄泥头窑等众多民窑遗址,也是最具原真的陶瓷文化文脉,景德镇陶瓷大学恰坐落于此。
为此,建议把景德镇陶瓷大学周边约6平方公里,作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核区域,依托古窑址建设一批古陶瓷博物馆、现代艺术馆,紧扣文化与研学两条主线建立中华陶瓷文化交流中心、国际研学旅行中心等、设计创新、陶材料研发中心等,打造一个集教育、文化、科技、旅游、商业和生活五个维度为一体的“陶大国际小镇”,以助力景德镇成为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
全国人大代表、我校国际学院副院长张婧婧在3月6日的代表团小组发言中说道,政府工作报告深入人心,报告言语朴实,数据扎实,分析问题深刻透彻,解决问题措施得力,是客观实在、接地气的报告,听完报告有满满的获得感。报告中的“稳”、“减”、“发展”等关键词,处处体现出我们伟大祖国排除万难,团结奋斗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张婧婧建议,要加大对陶瓷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助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要加大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是中国的根,古建筑是乡村的根。近年来,一些乡村古建筑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加大投入,保护好乡村的根;要净化媒体环境,关爱青少年成长。
文 | 来自《中国财富网》
图 | 来自《手机江西台》
编辑 | 罗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