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回答至少值10万块钱!
正文摘要 1.投入精力不足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敌人! 2.请务必接受现实:有的项目,别人做可行,但你做,不可行。 3.生存,真的是第一位的。
创业这条路,成功的方法各显神通,但失败的原因总是出奇的相似。那么,对于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因素都有哪些?以及如何尽可能规避呢?
1
投入精力
投入精力不足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敌人! 投入精力不足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敌人! 投入精力不足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敌人!
重要的话说三遍。
身为大学生,能力、经验、资源、视野本身就比别人弱(不能正视这一点的人直接洗洗睡吧),如果还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以尽可能弥补差距,那怎么可能成功呢?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却淘汰了大多数大学生创业团队。
作为创始人、合伙人,你的课业是不是足够轻松,如果不是,能否选择休学? 作为创业团队成员,你能否放弃大部分业余活动,不提你的社团学生会,不提你的兼职家教,不提你朋友请你帮忙的闲杂事务?不是说不做,你如果有余力做,没人拦你,但在这之前,可否先完成公司的工作?
在我自己拉团队创业的时候,曾好几次对团队强调:
我不会要求你们把创业放在第一位,因为大家都有学业,我理解。但我希望,既然选择了创业这条路,请大家把创业放在课业之后的第二位。
然并卵。我当时的合伙人,占股百分比达两位数的合伙人,居然会因为打游戏/打球太累/朋友失恋陪喝酒而耽误工作。
另外,作为大学生创业者,一定要提前预见到“期中考”、“期末考”、“大课设”、“四六级”等因素,给整体团队带来的负面冲击。这是经验之谈。特别是搞在线教育的,每逢考试季,本应是你的业务最高峰的时候,你的团队却因为自身备考因素而战斗力剧减。哪怕机会再好,项目再好,为之奈何?
在拉起最初团队的时候,什么没能力、缺经验,都可以接受,但务必认真评估这个人能投入的精力,以及他是否愿意把这些精力投入创业,这才是最重要的招人标准。
要相信勤能补拙,也只能相信勤能补拙。
2
脚踏实地
这个话题应该是老生常谈了,想法再完美,最终还是看落地情况。
项目要落地,首先,请不要把自己的参赛PPT/创业计划书当真。这东西,当真你就输了。
最开始的一次创业经历,那时跟别人混,一个在线教育项目,APP下载量将将过万(我离职时的数据)。拿了某较大影响力赛事的全国一等奖。你知道当时参赛的创业计划书(包括给投资人看的版本)估值和盈利是如何计算的?是我们先定的估值,再让我父亲(某公司财务总监)根据估值凑数据凑出来的,确实很专业,然并卵。至于项目市场容量,当时号称几千亿,又是如何估出来的?是因为第一次见到的投资人嫌“四百亿市场容量”太小,回去后重新找数据,捡大的统计数据估算,再东拉西扯这么一凑,拼出来的。
对外,你怎么包装也无所谓,但最重要的是,对内,你们要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
竞品再烂,人家也已经做出来了,经过市场检验了。你的想法再强大,在没有做出东西前,没有经过市场检验前,都是个屁。
在走上创业道路的时候,请务必充分预计项目落地的困难程度,做最真实的评估(哪怕只给自己看),一定要“实事求是 ”。
大学生创业者很容易犯这样的毛病:
以为自己很厉害,以为自己能找到一样厉害的团队,以为事情很简单,以为对手没自己厉害。
这些毛病我都犯过。所以我输过,不止一次。
想到曾经有个很虎的哥们,在微信小程序刚出的时候,兴冲冲找到我,说:
我有一个很好的创业项目!做火车站候车安排查询的小程序!怎么样,一起做吧!
我当时就乐了,回了他几个问题:
1、数据来源怎么解决?你有有关部门的人脉渠道吗,还是打算用人力抄录?
2、火车站进去那么大一块屏幕写了候车大厅和时刻,需求真的存在吗?
3、携程之类的巨头出了相同功能产品,怎么竞争?12306直接入场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嗯,幸好没有然后。
当时那哥们居然跟我说没有有关部门渠道,可以组织人力抄录数据……
创业项目一定要仔细分析可行性,这不是让你写大赛里的“可行性分析”(那玩意是先确定“可行”再凑理由的),而是真的动动脑子,多收集一些资料,再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客观的分析是否可行。
请务必接受现实:有的项目,别人做可行,但你做,不可行。
3
生存第一
移动互联网兴起以来,随着媒体的各种报道,给大家创造了这样的假象:
创业就是拿着PPT找投资人,再拿着投资人的钱烧业绩。
也许早些年投资人的钱比较好拿吧,那时我还在闷着头读书,也没经历过。但至少这几年过来,再没有这等好事了。
特别是大学生团队。觉得自己可以聚拢一群不拿工资(或者拿几百块工资)的同学,靠着梦(hua)想(bing),就能硬撑着,等拿到投资了,一切都会好起来?
我第一次创业时,那位创始人就是这么想的,聚拢了一个零工资的战斗力非凡的团队(现在想来依旧觉得,这是大学生创业者能凑起来的顶级团队),而且距离融资几乎只差一步(最后投资人其它地方的资金出问题放弃了),结果呢?创始团队几经迭代,最初爬雪山过草地的成员,几乎都离职了。
PS:这位牛叉的创始人,在我们(换到第三批的管理层团队,亲手把产品从零开始研发到一万下载量的团队)离职之后,再次重组了团队,拿到了百万级的种子轮。但如果换一个普通一些的,一是拉不起这么优质的团队,二是在核心成员走得差不多的情况下,很难坚持下去。
后来我自己创业时,更是亲自验证了这条路的操作,绝非一般人能掌控。哪怕是同学、校友,哪怕项目真的有未来,没有一定现实利益驱动(期权画饼之类不算),想让大家长久跟着你走?想进行有效的管理,激发战斗力?too naive。
生存,真的是第一位的。
如今所在的这个创业公司,同样是大学生,聚拢了不弱于当初第一次创业那样的团队,为什么能有效的维持运转?本质在于我们在做核心产品的同时,源源不断的接到外包业务,有一定的盈利给团队开工资,让大家不仅能期待未来的成功,还能在当下就过得更好。
哪怕作为程序员,再看不起做外包的,当自己创业时,还是得放下架子做外包,跪舔甲方。先谈生存,再谈发展。至于所谓的喜恶,所谓的尊严?请成功了再说。
创新创业管理委员会
来源 知乎作者桑弘毅
编辑 古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