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大计,师德为本;
今年是我校办学的第19个年头。19年来,我校一批批优秀教师扎根教育一线,潜心育人、默默奉献,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智慧。官网、官微将连续推出【师说】栏目,讲述我校教师在教育生涯中的心得体会,听他们畅谈自己的从师之道。本期李婷:《也论上课难》一文将作为本栏目的开卷语。
上课难是当下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上课的“难”,难在哪里?如何才能化解这个“难”?《师说》第一期,看文法分院李婷老师是如何阐述上课的“难”。
闲暇和同事聊天,大家都有一致的感觉:现在的课越来越难上了。
还记得我十五年前从大学毕业刚来到交大理工的时候,被分到带2004级机制班的英语口语课(那时候每个专业都会开设此课)。因为基本没有什么教学经验,于是每节课我便领着学生们大声朗读课本上的对话,然后让他们背诵再分组表演。学生们很积极,即便是这样简单的教学设计,课程居然上得风生水起,乃至过了这么多年,仍有学生记得我。
但是,倘若现在非英语专业依然开设口语课,而我依然采用当年的方法来教学,能有多少抬头率,可想而知。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今时早已不同往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触手可及,这对“黑板+课桌椅”这类传统课堂造成了巨大冲击。以往只有老师手里握有答案,就容易形成权威,但现在想要获取一道题的答案简直太容易了。学生们甚至不必经过思考,只要上网一搜,便无所不有。加上碎片化生活模式的养成和全民娱乐化的风潮,如今还希望学生们整堂课保持注意力听老师在台上念书或念课件,不啻于空想。
于是,我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身为“网络原住民”的学生愿意和我们一起在课堂上共同度过一个又一个的45分钟。
毫无疑问,课本上的白纸黑字很难吸引学生们全副身心的注意力,除非你告诉他这些都是考试必考的内容。但学习并非是为了考试,而且作为老师的我们,也不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唯考试论。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主动投身于课堂的积极性呢?我认为,除了学生自身应努力修炼自律性以外,老师的给力引导必不可少。
西安文理学院的赵精兵教授曾在一次讲座中分享了一个小故事。说北京有一位小学六年级的老师邀请家长们前来听一堂公开课。课程一开始,老师放起了音乐。只听邓丽君在歌中款款唱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家长们都以为接下来要上的是一节音乐课。歌曲播放完毕,老师问孩子们联想到了什么?大家踊跃地回答着,有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有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家长们纷纷转念:“哦,原来是语文课呀。”老师又问:“那么这些诗歌是用来表现什么的?”“中秋节。”“那么,中秋节最大的象征物是什么呢?”“月亮。”“中秋节的月亮是什么形状呢?”“圆。”“好的,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几何中最基本也是最美的图形——圆。”家长们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今天上的是数学课。”最后,这节课是在梵高的画作《星月夜》——一幅由星星点点形成的圆而结束的。 这个故事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明白,教书犹如医生治病,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学科之间的充沛联系,以及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无所不在,恰恰绝妙地回击了当前甚嚣尘上的“读书无用论”。然而学生们毕竟生活经验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当老师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学,引导学生将书上所学和生活所用联系起来。要给他们看到光的方向。知道学有所用,他们才会卖力奔跑。 时代的发展,对身为教师的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礼记·儒行》有云:“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愿所有的老师皆能迎接时代赋予我们的挑战,通过博学笃行磨练教学技能,从而成就更好的自我。
融媒体中心
文案/ 文法分院 李婷
编辑/ 贡悦
审核/ 李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