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牵头申报的又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立项
日前,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下发《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9年度指南项目立项的通知》,由我校资环学院土壤生态修复团队(负责人:陈明)牵头申报、合作单位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王兴祥教授担任项目首席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专项“离子型稀土矿浸矿场地土壤污染控制及生态功能恢复技术”项目获批立项。项目总经费432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2424万元,目前第一笔经费1212万元已经拨付到位。这是我校“十三五”期间获批的第二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在离子型稀土矿开采过程中,常伴随着土壤盐碱化、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环境问题,对矿区周边的人类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潜在影响。为解决离子型稀土矿开采带来的土壤污染问题,我校土壤生态修复团队联合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井冈山大学等高校以及江西挺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赣州锐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本土龙头环保企业,牵头申报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离子型稀土矿浸矿场地土壤污染控制及生态功能恢复技术”,开展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污染控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旨在为离子型稀土矿区场地污染控制、生态恢复与安全增值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为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国家战略做出贡献。
此前,项目组多次前往定南县,与定南县人民政府开展项目对接、赴稀土矿山开展离子型稀土矿场地土壤污染科技调研等,为后续项目顺利启动打下坚实基础。
一直以来,我校坚持以国家重大专项为纽带,整合国内优势科技资源,聚焦离子型稀土矿区污染土壤修复和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定力,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后续深入助力打赢“净土保卫战”作出不懈努力。
我校首次入选中国科协海智计划资助项目
近日,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公布了2020年海智计划资助项目。由我校材料与冶金化学学部中乌新材料(江西)研究院申请的《离子型稀土高效利用技术国际学术论坛》成功入选。这是我校首次获批中国科协海外联络项目。
离子型稀土高效利用技术国际学术论坛围绕稀土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这个重点方向,邀请中乌双方科学家进行对话,旨在加强中外学术界、产业界与政府的沟通联系,促成学术融通和研究力量的集合,促进中乌两国科技交流合作。
据悉,此次中国科协2020年海智计划资助项目共资助了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华中科技大学等45家单位申报的45个项目。此次入选,将助推我校科协海智工作迈上新台阶。
生物增材制造团队两篇论文同时入选ESI 1‰热点论文
近日,我校帅词俊教授领衔的生物增材制造团队杨友文博士发表于《Mat Sci Eng-CMater》的研究成果“Surface modification enhances interfacial bonding in PLLA/MgO bonescaffold”,戚方伟博士发表于《Colloid Surface B》的研究成果“Functionalized BaTiO3 enhances piezoelectric effect towards cell response of bone scaffold”双双首次入选ESI1‰热点论文和ESI1%高被引论文。
利用纳米颗粒增强高分子力学性能并对其进行功能化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本团队针对纳米颗粒易团聚以及界面相容性差等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创造性提出利用含有丰富功能团的聚多巴胺、乳酸-苹果酸共聚物等对纳米颗粒进行表面修饰,一方面利用聚多巴胺、乳酸-苹果酸共聚物上的活性基团与纳米颗粒表面的羟基形成氢键,另一方面与生物高分子基体的羧基、氨基等发生聚合作用,从而有望改善两者的界面结合。
结果表明,所制备支架的力学性能得到大幅提高,并赋予其压电性能,构建了有利于骨组织再生的电学微环境,有效促进了细胞的粘附和生长。墨西哥科学院院士Eric M R对本研究工作给予高度认可,认为所制备支架的力学性能和降解行为得到明显改善。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Follow)Roger N认为所制备支架与人体组织性能兼容,植入后能实现良好的结构整合,这为仿生构建功能化骨支架指明了方向。
文章链接:
https://www.网址未加载/science/article/abs/pii/S0928493119324683
文章链接:
https://www.网址未加载/science/article/pii/S0927776519307313
我校一研究成果入选ESI1%高被引论文
根据ESI最新数据显示,我校材料冶金化学学部绿色化学化工研究所刘晋彪课题组与嘉兴学院邱观音生(江西理工大学外兼职硕导)课题组联合发表于美国化学会旗下知名期刊《The Journal of OrganicChemistry》上的封面论文“Ortho-Hydroxylative ipso-Cyclization of N-arylpropiolamide"入选ESI1%高被引论文(网址未加载.Chem.2020,85,1906-1914)。
多元螺环骨架分子广泛存在于许多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其高效合成一直是有机合成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该研究基于自由基启动的,芳胺的氧化去芳构化,连同炔烃的分子内自由基环化,选择性地实现了两元/三元螺环分子骨架的选择性构筑。并且,该方法可以快速实现螺环骨架的多官能团化,为该类重要骨架的合成提供重要的方法选择。
我校赖嘉龙科研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学术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理学院赖嘉龙副教授参与的研究团队及其他合作者在行星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相关研究成果“First look by the Yutu-2 rover at the deep subsurface structure at the lunar farside”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2.12)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理学院赖嘉龙副教授。
图1(a)中心频率为60MHz的雷达图像;(b)经过图像增强的结果(五层界面分别标记为ABCDE);(c)根据雷达图像得到的地质解译结果(包括0-35米由二通道雷达补充的数据)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一带的冯·卡门撞击坑中,不久释放月球车玉兔二号。玉兔二号携带了两种频率的测月雷达,用于探测月球车沿途地下的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嫦娥四号着陆区一带地下约50到330米深之间至少有五个明确的雷达分界面,代表几个不同期次的玄武岩喷发和填充事件,首次给出了证实冯·卡门撞击坑内部发生过多期岩浆填充事件的直接证据。
同时论文结合相关地质分析,对冯·卡门撞击坑内部的火山活动历史和溅射物堆积时序进行了回溯。玄武岩的喷发量是反应月球内部热历史的重要指标,因此该成果对研究月球背面热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据悉,《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信》)是Nature杂志的系列期刊,创刊于2010年4月,是在线开放出版的多学科综合性杂志,发表行星科学、化学和物理学等领域的高质量研究论文,反映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
文章链接:
https://www.网址未加载/articles/s41467-020-17262-w
很多的成功都源自于坚持
下定决心要做的事
就要不动声色地一往直前
趁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那就向我们江理榜样学习吧
速看!江西理工大学2020年暑期重要通知来了!
权威发布 | 江西理工大学2020年专职辅导员公开招聘公告3号
这所学院考研录取率跳跃式增长,还诞生了“研霸班级”与“学霸主席团”,一起来围观!
-江西理工大学官方微信-
-JXUST1958-
萱萱微信丨xxxxuan_520
编辑|徐丝美
审核|祝绳健
主编|廖梦琦
责编|朱贤凌
联系、加入我们 | QQ468013843
投稿邮箱 | jxustxmt@163.com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