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中华大地在历经多年沉寂后再次展现出勃勃生机。
这一年,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结束,重申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全国约570万青年参加高考,27.3万人步入大学校园。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吴有训同志逝世,令人深感惋惜。
对许多年轻的人来说,他是个陌生的名字。他的老师获得过诺贝尔奖,他的大学同学有大名鼎鼎的周培源和物理学家严济慈,他的学生中有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
吴有训肖像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庆功会上,包括钱三强、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等在内,有一大半是他的学生和助手……他就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吴有训。
吴有训1897年出生于江西高安。192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江西省官费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那个时代,中国教育的物理领域还是一片荒地,许多人连物理是什么都没听说过。
吴有训是幸运的。在芝加哥大学,他遇到了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康普顿教授——因为发现了“康普顿效应”而闻名于世,该研究被视为近代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58年,毛主席参观中国科学院研究成就展,前排左二为吴有训
但最初,康普顿发表的论文只涉及一种散射物质石墨,尽管已经获得明确的资料,但只限于某一特殊条件,难以令人信服。
吴有训先后做了7种物质的X射线散射曲线、15种元素散射X线的光谱图,以科学事实驳回了对“康普顿效应”的各种否定。
一时间,吴有训在物理界声名鹊起。他的论文被排在美国物理学会第135届会议的第一位,在美国物理学会第140届会议上,他一人就宣读了3篇论文。
1926年,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吴有训,本来可以留校任教,但他却执意要回国。
“吴,留在美国有好的科研条件,前程似锦。”爱才惜才的康普顿教授怎么也不明白,盼着留在美国的毕业生那么多,为什么自己的爱徒却要坚持回国呢?
“毕竟我是个中国人。” 这是吴有训答复老师的理由。
当时,他接到江西士绅邀请他参与筹办江西大学的建议后,毅然放弃了在世界科学前沿“追光”的机会,决定立即回国。但是当时国内时局不稳,办学计划因战乱流产。
后来,吴有训遇到了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叶企孙。一样的主张科学救国,一样的矢志教育与物理,让这两位芝加哥大学的校友紧握双手、密切合作。
叶企孙个人照片
1928年,吴有训受聘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他在清华建立起我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开创国内X射线问题的研究。
1929年至1932年,他共发表11篇有关X射线的论文。首篇论文于1930年发表在《自然》杂志,这也是中国人在本土做的近代物理科研成果,首次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
1936年,他被德国哈莱自然科学研究院推举为院士,成为第一位被西方国家授予院士称号的中国人。
1929年至1938年是清华物理系的春天。10年间,在中国首次成批培养出科学精英人才,其中有22人后来成为院士,占学生总数的30%以上。
当年,人们习惯以“叶、吴”简称叶企孙和吴有训。而叶吴“互让”物理系主任,曾在清华留下一桩美谈。
1941年,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阶段)领导成员合影。右三为吴有训
吴有训认为,清华物理系是叶企孙从无到有、几经艰辛一手打造的,自己岂能掠人之美。最后在校长梅贻琦的协调下,吴有训延至1934年9月才正式接棒,而实际上,他从1930年9月起就代理系主任一职主持工作了。
吴有训在做研究工作的同时,还主动任课,以达育人的夙愿。
一心想报考电机工程学系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钱三强,在听了吴有训几堂课后,毅然决心投考清华大学物理系,并由此开始了物理学习研究生涯,最终成为我国物理学界成果卓著的一员,为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考入清华大学的钱伟长为吴有训科学救国的追求所激励,弃文学理……在吴有训手把手的教诲下,成长起来的物理学尖子还有余瑞璜、王淦昌、陆学善等人。
1955年钱学森从美国抵达北京时,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带队迎接
同时,吴有训很重视为祖国科学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像陈新民,本来是物理系的高考状元,但吴有训认定他在化学上有更大潜力,便说服他改学化学。
30年代国内气象、地质方面人才缺乏,吴有训便鼓励学生去听气象和地质的课程,并要求一些学生出国后转学这些学科。
像物理系的学生翁文波、赵九章、傅承义、赫崇本等,都在他的鼓励下走上了地质、地震、海洋、气象科学行列,也都成为我国这些方面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抗战时期,吴有训所在的西南联大物理系更是为我国造就出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陈芳允等科技界的栋梁之材。
1945年至1948年,吴有训曾短暂担任中央大学校长,他的“硬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7年夏,吴有训(右二)生前最后一次会见杨振宁(左一)
他曾以辞职为担保,保护爱国运动中的学生。据称,在他担任中央大学校长期间,以类似理由递交过14次辞呈。
他坚持“合则留,不合则去,决不苟同”的原则,成为当时有名的“不愿当校长的中央大学校长”。但在后人口中,“中央大学真正得到师生拥护的校长,恐怕只有吴有训先生一人”。
吴有训的一生,努力践行着“重学术、做实事、轻名利”的人生目标,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回望党领导人民奋斗的艰辛历程,千千万万像吴有训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奉献生命和热血、燃烧青春和才智、挥洒辛劳和汗水,写就了辉煌灿烂的前进篇章。
今天,奉献的内涵没有改变,奉献的意义更为凸显。无论是抗击疫情的战场,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场,都需要不计得失的真诚付出,都呼唤赤诚奉献的精神追求。
听音|愿每个际遇都如春
喜报!我院余斯哲同学入选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国家集训队
书荐|在四月追寻春,在四月与书同行
JXMVC
来源 | 中国火箭军
编辑| 杨慧
责任编辑 | 罗微
指导老师 | 邹娴婧朱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