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学进 佘超: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地位跃升的历程与启示 ——基于对国家颁发若干重要文件文本分析的方法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裴学进 佘超: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地位跃升的历程与启示 ——基于对国家颁发若干重要文件文本分析的方法

文章来源

《青年发展论坛》2021年第4期

摘要

文章梳理了从文件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历程:认可、接纳、定位和获得新提升。在此基础上,揭示其对新时代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启示:深化新时代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变化的基本问题研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使之更加契合新时代新阶段的要求;始终保持对分析文件文本之研究方法的自觉意识。

关键词

文件;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基金项目

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专业化及其推进策略研究》(17YJA71002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裴学进,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佘超,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肇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已经过三十余年实践。自始至今,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资源依托、进路确立、体制参照和队伍支撑等作用”。所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在过去、现在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在思想政治教育框架内发展”。实践表明,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向度颁发的若干国家文件在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因此这些文件成为我们观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一个特殊物质载体和鲜活面相。鉴于此,适时考辨文件,客观回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跃迁的历程,科学探究其中的启示,这对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很有必要。因为“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历史梳理可拓宽我们的理论视野,并且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未来的角度看,历史梳理可以给予我们一种对未来发展的方向性指导”。

分析文件文本内容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可能性

在本文中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含义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跃升。但考虑到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末期、21世纪以来主要分别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来指代同个活动(具体参见不同阶段文件),因此本文是在并列意义上使用两个概念的,而在文章题目中只用思想政治教育,而省去德育,是为了体现题目的简洁要求而作此处理,在标题中则予以完整表达。而文件何以成为观照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一个独特面相,这源自于文件在其中的作用除了指导工作以外,还发挥着“固化、提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确认其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建立在前面两个基础上的“表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进程”等功能。其理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接纳的质(有或无)和量(层次、频率)在较大程度上(但不能等同)映现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图景。因此一定意义上说,可以通过透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接纳状况来管窥其发展境遇,而文件是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后者接纳状况的重要直观材料之一。

首先,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就我国高校各类教育活动一般发展周期而言,任何一个作为子系统的新生事物要得到上一较大系统的制度性接纳,一般要先经过以下两个阶段:第一,活动阶段,也就是先在少数几个高校开展,后逐渐扩大到更多学校,被实践证明这个活动具有独特的育人效果,且积累初步经验,具备在全国高校推广的条件。第二,理论研究阶段。伴随活动的开展和深入,专家学者从学理上论证其存在的内在依据和理论基础等基本问题,确立其独特的地位。只有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积累后,政府在掌握其主要属性,结合现实条件,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才会适时颁布文件,从制度上认可其教育地位,并将之吸纳到上一级系统内,进入到制度形态。此后政府借助这个文件从不同层级来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学者对新实践再作深入研究,政府也会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和吸收新的理论研究成果,颁发新文件,如此循环往复。虽然在其发展周期不同阶段中,政府都会颁发文件,但在不同节点上,文件侧重点却有很大差异。在其初期,文件的重点主要在于接纳认可该活动和大力推广,对之提出要求比较宽泛。而此后文件往往侧重于更加规范地开展这项活动,相应地提出更加具体的专业化要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文件文本内容大致判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处发展阶段,但不能简单认为二者之间是直接等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文件成为我们观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以及主要受此决定的其地位跃升的一个特殊物质载体和鲜活面相。

其次,从特殊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及其地位跃升的历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早期称心理咨询,来自域外事物。经过探索与实践,被中华文化同化后,最终为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但其“舶来品”胎记在客观上有时影响着人们对其在文化层面的认可,以及主要受此决定的得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在制度上的接纳进程。如早在1984年,心理咨询就开始作为一个活动得到开展,并逐步扩大,此后很多专家学者发表大量理论成果(其中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心理咨询成为德育一个部分,如马建青1989;杨德广等,1990),经过10年探索和积累后,也就是1994年获得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性接纳。其二,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特殊模式看,由于国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是先始于民间探索,积累多年实践经验并经过众多学者和专业学术组织(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推动,在取得一定成效后,才得到政府认可,颁发文件从制度上予以肯定,此后政府和民间一起推动,这种先民间后政府的发展模式,更加映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性接纳的来之不易,这是我们在分析不同阶段它被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接纳状况来管窥其发展境遇时,需要予以关注的又一个方面。第三,从现实管理惯例来看,与学者咨询建议、专业学术组织指导意见相比,政府颁发的文件是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发展以及由此决定的其地位提升的重要凭据,尤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早期,文件成为维持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存亡与发展的“生命线”和“尚方宝剑”。因此文件既是促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助推器”,也是显示其地位跃升的“指示器”。三十多年实践表明,每当国家颁发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件层次高、频度密且督查严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得到大力推进、长足发展,否则,就是另外一番景象。因此,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纵览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不同阶段国家颁发的有关文件,就成为观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一幅幅生动画卷。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四个阶段

(一)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1993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之前,称之为“心理咨询”居多,2001年之后,用“心理健康教育”来指代居多)活动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针对当时大学生特点,少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紧密联系实际,并受国外教育实践的启发,在业余时间自发性尝试将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活动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个体心理咨询等活动。如最早在1984年4月,我国高校第一个为学生服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浙江省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成立。1985年,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相继在校内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此后逐渐增多,但发展还不平衡。1988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首届高校咨询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这次会议对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发挥很大作用。如“到1988年,只有少数大学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短短2、3年时间(即到1990、1991年——引者注)已扩大到100来所大学,发展势头很快。但是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各地间差别较大。在北京、上海、杭州等政治、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大学心理咨询活动开展得比较活跃,但在边远地区还有不少学校并没有开展”。

因为这个阶段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发展很快,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的总体数量还是偏少、发展不平衡,加之其本身是来自域外的新事物,它的本质属性等很多基本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认识和探索,因此它暂时还没有获得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在制度层面的接纳,所以在此期间颁布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个重要文件中都没有直接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这三个重要文件分别是1986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和199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

但是这个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在某些方面是得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认可的。标志性文件是1989年国家教委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它的第9条里指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健康的文化活动,增进身心健康“。因此,一定意义可以上说,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认可的阶段。这在于它“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心理咨询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改善健康水平,促进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1994—200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接纳

在前面酝酿准备的基础上,这个阶段显著特点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式获得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接纳。换言之,从此国家(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委)颁发有关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中,适时给心理健康教育留有“一席之地”。只是在不同文件中,这种表述有详略之异,涉及的方面有多寡之别,主题有涉及整个学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之殊。这是无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早期开拓者积极探索的“结晶”,也是历史性进步,表征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制度层面得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接纳。

这个阶段标志性文件是1994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它把“指导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作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之一;还提出“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并强调“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这个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并一直沿用至今。

1995年国家教委颁发《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这个文件从三个方面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涵盖到德育中去,如在德育目标上,提出要让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在德育内容上,提出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在德育途径上,把“加强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咨询与指导”列入其“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因此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是这个阶段里关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最多的一个文件,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接纳的程度。

再如1999年6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部分,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同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等学校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处理好青年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认识和心理品质等不同层面的问题”。2000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在研究生德育中提及心理健康教育,强调“深入开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在这个阶段获得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接纳,是因为以下四个方面因素:1.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内蕴着个体性功能,此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被其接纳的物质基础。2.在长期实践中,相对来说,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功能得到较为充分发挥,并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它的个体性功能在有些情况下发挥不够充分,这为接纳心理健康教育,并使之发挥一定作用成为必要。3.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推进,在注重发挥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功能的同时,对增强其个体性功能呼吁日益强烈。从更高层面来说,这也是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在谋求自身突破,寻求新的生长点,以提高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阶段,此为时代之需要。4.基于上述背景,以高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力军的一批学者尝试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服务学生为原则,无私奉献,被实践证明取得了积极成效,最终才获得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接纳。“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2001—2011年: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给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地位

如果说在前一个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接纳,使心理健康教育终于“有家可归”,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门外跨进了门内,解决了“安身立命”(落户)的问题,那么这个阶段侧重解决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家庭中的“身份”(定位)问题。

在此期间最具有标识性的文件是,2001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中国高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文件,此文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基本规定,为开展工作提供重要遵循。其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规定为“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发布的文件侧重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坚持其是“德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基础上,对其地位从多方面予以拓展与强化;另一方面,对其工作开展提出了更为规范化的具体要求。如2002年印发了《<高等学校心理健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5年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2011年则分别对其建设标准和课程教学提出了基本要求等。

特别要提及的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个文件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中,指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提出具体要求,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2005年1月印发的《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见》。该文件在秉持前面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论述的基础上,还赋予其新内涵,即指出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同年9月,教育部成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文件指出“专家指导委员会是在教育部领导下,对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咨询、评价和指导的专家组织”,其目的在于借助专家“智库”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开展,提高专业化水平。

2005年颁发的《高校学生行为准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论述也更为丰富,具体为:“八、增强体魄,热爱生活。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提高身体素质,保持心理健康;磨炼意志不怕挫折,提高适应能力……”。这从一个角度折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日益得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在其中的地位日渐提高。

而在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还提出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等高度来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同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则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要任务”。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个阶段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一直是跃升的。

(四)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获得新提升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国家进入了新发展阶段,高度重视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在十九大报告以外,他先后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年)、全国教育大会(2018年)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2019年)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尤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指出“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还强调“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咨询教师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引者注)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述三个方面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根本遵循。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先后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年)、《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8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年)、《关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2020年)以及其他重要文件。这些文件以不同方式提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在原来基础上获得新意蕴。这里只能选择若干已经发布的文件做简要分析。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2013年)中,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6年)把“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作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年)把“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列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这个阶段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件是2018年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是第一个以教育部党组名义颁布的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文件。它的出台背景分别“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要论述的需要”,“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此文件立足于新时代需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做出了新表述,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年)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等的地位,提出“要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委颁发的《关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里,把“促进心理健康”纳入到“日常教育体系”中。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启示

科学揭示蕴涵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中的启示,这对“新时代新阶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

(一)深化新时代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变化的基本问题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从思想政治教育战略高度或专门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颁发不少文件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作了新探索,进行了新概括,从而有力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很多新成就,但从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论述来看,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来看,回应“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来看,还有一定提升空间。为缩小差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深入研究新时代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获得跃升基本问题,包括其学理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矛盾转换与衔接、实现路径等。目前关于这方面专门研究成果还难以充分满足现实需要,需要更多理论研究为后面颁发文件提供充分的学理支持。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同时这也是政府文件生成过程必经的三个重要步骤之一。如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之所以获得新提升,其内在理路如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变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体现就是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以前化解这个矛盾侧重点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以满足社会需要,而在新时代,化解这个矛盾侧重点在于高校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充分、均衡发展,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其重心在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这与以前有显著差异,要引起充分注意。

再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具体到我们的论题而言,就是要以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而只有将之放到与新时代新阶段要求一致的位置,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其更加高质量发展。这也是需要予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使之更加契合新时代新阶段的要求

“新时代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同时要求教育事业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点,服务时代需求。”作为教育事业有机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目前紧迫的工作就是要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论述精神,及时总结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教育实践探索,合理吸收关于新时代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变化理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以更加契合新时代新阶段的要求,如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已有定位基础上才能获得新意蕴,更为重要的是在新时代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获得完整新表述,实现全面新提升,在制度层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位达到与新时代新阶段同频共振。这个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坚持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基础上,从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要战略高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提出的新要求,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更高地位。这既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要论述全面转化为制度规定,把党的理论优势借助制度创新转化为治理效能,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提供根本遵循的迫切现实需要。

(三)始终保持对文本分析之研究方法的自觉意识

所谓保持自觉意识是指对待通过分析文件文本内容这种研究方法应该持有的一种辩证态度,即要同时关注互相紧密联系两个方面,保持定力,客观把握其整体效用。

第一,承认一定的优势。根据国情,与分析其他载体相比,通过考辨政府颁布文件来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及其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跃升,确实可以在某些方面为我们提供很多具象信息和历史印记,带来别样触动,如能直观地把握不同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大概发展状况及其地位跃升的具体体现,从而显著增强研究中“画面感”和历史感,这是采用其他研究方法很难取得的效果,从而使文件成为观照其发展的一个特殊物质载体和生动面相,初步显现出其作为方法论的优势,这个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第二,正视可能存在的不足。造成分析文件文本研究方法可能存在某些短板或局限,除了这个研究方法是一个尝试还需要在实践中完善以外,还有一个因素:作为研究对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十多年来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跃迁是个整体事物、动态过程,其可以在多维度、多视角呈现和展开。这提示了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情况在文件这个特殊载体里的“展现”所得到的“收获”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启示,在特定的语境下有意义,而不能无限扩大,即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当然运用其他研究方法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是如此。因此,整体而言,既要肯定这个研究方法有其一定合理性乃至某些长处,也要正视其存在的需要完善之处。不能因为重视前者,而轻视后者,也不能过于夸大后者,而否认前者,保持自觉意识,客观看待其合理价值。

三十余年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得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认可、接纳、定位,从而在中国大地“立足”并茁壮成长,算是第一次创业,并取得极大成功。“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今天,结合新时代新阶段的需要,科学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并以此为制度指引,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实现它们积极互动,相携并进,可以说是第二次创业。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努力,一定会再次取得伟大成功。

END

编辑/杨俊芳钱文琪 胡彬

审核 /程虹 曾晨曦 陈金波

总期数 /第1236期

2021年10月29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江西专科院校-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江西青年职业学院-裴学进 佘超: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地位跃升的历程与启示 ——基于对国家颁发若干重要文件文本分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