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青年职业学院防汛救灾党员突击队被派往鄱阳湖三庙前乡防汛的10名队员,平均年龄34岁,正值既年轻,又逐渐成熟的年纪。在有无限可能的人生阶段,他们放弃了安逸,选择了挺身而出,到祖国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用自己的坚守,尽自己的力量,守一方平安,护一方百姓。
带着妻子的嘱托,踏上防汛之路
廖松城是坚守在防汛前线最久的突击队员之一。7月16日,接到奔赴防汛点的通知时,廖松城正在医院照顾妻子,妻子已经住院两三天了。妻子表示,再难都支持他去防汛救灾。他为妻子在医院食堂办了一张饭卡,一次性充值500元。妻子行动不便,他便联系了一位朋友,拜托朋友把一日三餐送到妻子床头。安排完这些,他便离开医院奔赴前线。
在防汛点的13天时间里,廖松城经历了烈日灼心,也经历了暴风骤雨,还遭遇了蚊虫蛇鼠,一切困难都被成功处置险情时的喜悦冲淡。他一刻都闲不住,在每日巡堤排险之余,还利用休息时间,帮助村民们养护新修建的公路,并清理堤坡的垃圾。
今天就要离开防汛点返回学校了,廖松城感到很充实,来这里一遭,人生值了!
革命同志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7月16日上午,第一批突击队员已经离校两天,李乔突然接到通知,要求下午赶赴前线开展防汛工作,那时他正在昌北经开区教委给学生办理教师资格认定业务。处理完工作,李乔利用午休时间去了一趟省中医院,母亲重病两年多,今天恰巧来省城住院继续治疗,不知防汛工作需要多长时间,临行前他还是决定看看母亲。下午两点,他如约坐上了学校开往防汛点的专车。
李乔到达的当天,雷村段正发生管涌险情,他立即参与抢险工作。7月17日,李乔值夜班,连续值夜班12个小时,这是个考验,虽说在学校加班是常态,但持续这么长时间不睡觉还没尝试过。夜间蚊虫特别多,幸亏爱人帮他收拾行李的时候塞了一瓶青草膏,治疗蚊虫叮咬特别有效,这个小物件迅速成为突击队的“团宠”。
李乔在教务处主要从事学籍管理工作,岗位重要,为此,按照学校的总体安排,他于7月21日随第一批突击队员返回学校。没能为防汛工作做更多贡献使他心中留有遗憾,但是,作为一名党员,必须服从组织安排,落实好学校交给的任务,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贡献。
“疫情防控我不能冲在一线,但这次我一定要冲在前线”
(图中左一为陈凌)
陈凌爱人是德安县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在疫情防控紧要关头,他爱人为当地疫情防控做了许多工作,他很羡慕她,并尽全力支持她。7月12日接到党支部关于防汛报名通知时,陈凌遵从内心,第一时间报名,爱人表示十分支持。
7月17日是惊险的一天。雷村段一处泡泉转变为管涌,形成巨大的水柱,情形十分危急。陈凌全程参与了险情处置,无暇顾及其他。为了抢时间,当地调集了铲土机,现场装了几百个土袋,围堰垒了几个小时。7月17日也是特殊的一天--陈凌孩子1周岁生日,未能陪伴孩子度过他人生的第一个生日,陈凌还来不及遗憾,已在高度紧张中度过了一天。
“到实践中去学习”
(图中左一为张胜涛)
张胜涛是一名辅导员,日常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并讲授思政课。在谈到为何报名参加防汛救灾时,他说“我们总是教学生要怎么怎么做,但我们自己该怎么做呢?作为一名党员,我这次就是到实践中去学习的”。张胜涛在实践中向当地村民学到了如何处理险情,并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被突击队员们称为“专家”。
张胜涛还是横岭段的段长,在排班的时候充分发挥了段长的“权力”,凡预报为恶劣天气的都安排自己值班,与他轮班的江晨波年龄较小,他认为自己有义务照顾小队员。7月19日夜下起了大雨,正是张胜涛值班。张胜涛值班从来不忘带上铁锹,这是处置泡泉等险情的必备工具,也是他防身的唯一工具。横岭段活跃着一种被当地称为“马七寸”的毒蛇,毒性特别大,遭遇毒蛇时,铁锹就派上用场了。
张胜涛于7月21日返回学校,到校后立即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他离校赶赴防汛前线时没有告诉家人,平安返校后他已决定不再惊扰家人了。
“没有我想像中的危险”
刘泽是一名典型的山东汉子,身子板特别大,他抱着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参加抗洪的决心去报名,7月14日到达防汛前线,得知突击队的任务是巡堤时,他寻思着怎么“没有我想像中的危险,条件也没有我想像的那么艰苦”呢!
巡堤也是个技术活,轻视不得。当地一季稻已经提前抢收,稻田里全是水,分辨险情难度大,当地村民巡堤时行动灵活,能够准确辨认隐藏在稻田里的险,而刘泽巡堤时,常常一脚就踏入了齐膝的淤泥中,他笑称自己还需“回田再造”。他巡堤时发现了一个约3米长的裂缝,初步判定情况较为紧急,随即报防汛专家进行甄别。
虽说刘泽是个山东大汉,但是铁汉亦有柔情时。他害怕父母亲担心,一直没有把防汛一事告诉他们。回到学校后,他把抗洪精神带到工作中,积极投身学校建设。
欢
迎
回
家
今天,坚守在防汛前线时间最长的两位队员--廖松城和江晨波就要返回学校了。他们,值得我们用最隆重的仪式迎接,迎接英雄回家!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在抗洪最危急的时刻,派出了自己最优秀的青年。防汛救灾的现实教育,也回馈她一支信念最坚定、作风最过硬、困难面前最敢担当的真正的“突击队”。这支突击队,激励着一个个青院人,形成“忘我奉献”的浓厚氛围,必将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字 /邓美娇
图片 /廖松城陈凌龙坤 张胜涛
编辑 /程虹
总期数 /第885期
2020年0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