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秋易序、薪火相传。东北师大自1946年建校以来,历经栉风沐雨,伴随共和国一同成长七十余载,培养了一大批名留典则的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一大批治国兴业的杏坛赤子、科技精英、人民公仆和商海俊杰,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间书写着东师精神和“四实品格”。党委宣传部和校友工作办公室联合开辟“东师桃李”专栏,推介优秀校友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坚毅担当,以飨共勉。
于洪君:为国勇传声,立言展担当
2017年,在上海召开的东北师范大学地方校友会会长、秘书长联席会上,于洪君校友应母校校友会邀请以“坚持改革开放,紧跟时代步伐”为题,做了场有关十九大报告的辅导讲座。精彩的报告得到了与会校友的高度赞扬。
从中联部副部长岗位上退休后,于洪君出任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同年被推举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继而又先后被礼聘为国家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日报海外网智库专家、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约专家、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成为察哈尔学会、太和智库等多家知名民间研究机构的首席研究员或高级研究员,成为国防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广州大学等许多高等院校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学者型退休官员,于洪君活跃在国内外各种学术论坛和研讨会上,为加强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促进人类和平友好事业、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乐此不疲,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从放映电影到研究共运再到政党外交
——华丽转身启于东北师大的专业素养
早年,于洪君就职于吉林省农安县电影公司,是一名农村放映员。在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1978年,于洪君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而在母校的专业学习,开启了他勤敏求实、学以致用的外事工作之路。
在东北师大学习期间,于洪君专攻国际共运史。研究生毕业后,于洪君在吉林省委党校工作,主讲国际共运史和与此相关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后来,于洪君考入中国人大国政系,攻读博士学位选择研究国际共运史,成为著名国际共运史专家高放教授的高足。谈起博士毕业后的工作取向,于洪君说:“当时,中联部是我的首选,因为这个部门能将我的专业学以致用,并且有丰富的馆藏,也有不少研究国际共运的专家,我可以进一步充实自己。”
于洪君相继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开启了长期研究国际共运、世界社会主义、世界政党政治、当代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的治学之路。他始终保持着学者的探究精神,调研思考,笔耕不辍。他创作的《走向明天的俄罗斯》与《在苏联废墟上的艰难求索》意义重大;他的部分文稿,如《关于中苏两国共产党相互关系的历史回顾与思考》,时至今日也很有价值。
1991一1992年间,因苏联解体,于洪君由中联部苏联处副处长改任中亚处处长。1996至1998年间,出任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一等秘书。这时,中亚各国刚独立,各方媒体对其前景的判断大多过于悲观。于洪君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将历史经纬与现实需要相结合,得出“中国应不失时机,与中亚各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开展务实合作”的结论。后来,中石油进入哈萨克斯坦,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全线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从中亚开启。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关系全面发展,快速推进双边与多边合作。于洪君将国家发展利益与安全利益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和提供建议的落脚点,善于从中亚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其工作备受好评。
在哈工作的几年间,于洪君完成了社科院法学所《独联体国家宪法制度比较研究》的写作任务。这部大部头的宪法学著作,填补了我国独联体国家宪法制度研究的空白,成为宪法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参考书。
离任后被授予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勋章
——做特命全权大使的最美诠释
2005至2010年间,于洪君受命出使乌兹别克斯坦,成为中国驻该国第五任特命全权大使。在此之前,于洪君在中央外办政研局工作过,曾被任命为参赞;后在中联部研究室工作时,于洪君担任过主任兼新闻发言人。但他更珍惜中国大使的身份和称号,他说:“大使在国外代表的是13亿中国人民,代表的是我们这个伟大的党和国家。”
出任驻乌大使前,于洪君曾多次接待来自乌国的客人,也曾多次出访乌国。于洪君曾以高级代表团成员身份,陪同党的领导人参与过与该国领导人的会谈,公开发表文章客观阐述乌兹别克斯坦兴邦立国之道。因此,于洪君作为大使甫一到任,立即受到热情接待,很快完成递交国书事宜。工作开端气氛良好,会面方式卓有成效,中国使馆与乌外交部缔结了非常友善和默契的合作关系。中国使馆与总统府、外交部、国家安全委员会等重要机构均始终保持密切合作关系,每逢我方对乌提出重要诉求时,乌方总能积极支持或努力策应。
2010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正式访问。此访之前,大使于洪君接受媒体采访,并对中乌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双方在涉及对方重大问题与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进行了切中肯綮的阐述,对乌方为发展两国关系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予以高度评价。
2011年9月30日,卡里莫夫总统颁布命令,授予于洪君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独立勋章,以表彰其为中乌关系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在答词时,于洪君表示,总统颁发的这枚勋章,是对其个人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中国驻乌使馆全体外交官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中乌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积极成果的充分肯定。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勇气和底气
——为国传声的责任,对外立言的担当
担任中联部副部长时,于洪君还兼任中联部新建智库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作为智库领导人,于洪君与各国政要、专家学者、重要媒体接触对话,阐释中国道路,宣介中国经验,展示中国形象,与对话伙伴深入研究双方共同关心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退休后,于洪君仍全身心致力于智库交流和对外传播。他说,中国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大,在很多国际会议和论坛上免不了被谈论。但在这些会议和论坛上,经常有“讲的是中国事,见不到中国人”的尴尬场面。对于国人在国际会议和多边论坛上缺位、失声,于洪君深为痛心。他疾呼:“我们老说西方媒体和学者误解、歪曲甚至抹黑我们,但我们自己不去积极占领国际舆论舞台,不去广泛参与国际交流对话,不去主动阐释我们的内外政策和成果,当然会被误解,被歪曲!”
于洪君写下不少有关新型智库建设和对外传播的文章。他发表的《国际舆论斗争从未止息 讲好中国故事要刚柔相济》《智库对外交往既要讲舆论斗争又要讲交流合作》和《中国智库对外传播的使命与任务》,不但揭示了国际舆论斗争的突出特点,更阐明了智库交往对于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的独特作用。
智库对外交流对于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作用不可低估。一次,于洪君带团出席地中海论坛,参与讨论全球环境治理问题。论坛主办方放了一段短片,以中国某地洪水、洪水中的孩子满眼无助绝望的画面为开篇,以北京长安街口罩大军笼罩在浓雾重霾之中作结尾。短片放完后,会议主持人邀请每位嘉宾做5分钟发言,于洪君当即提出8分钟发言申请,临时改变主题,以即席发言方式,介绍了中国的环保政策和环境治理成就,为与会人员树立了中国高度重视环境问题的正面形象。
至今,于洪君仍在锲而不舍地从事对外交流。在他看来,“以智库身份进行对外交流,同样可以为外交事业作贡献,而且灵活度更高。”近年来,于洪君以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身份接触的对话伙伴,不止有美国前总统卡特、意大利前总理达莱马、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法国前总理法比尤斯、保加利亚共产党前领导人利洛夫、前东德共产党总书记克伦茨,俄罗斯前外长伊万诺夫、俄罗斯共产党总书记久加诺夫、捷克共产党总书记菲利浦等多国政要,还有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美国兰德公司总裁等许多世界著名的外交家和国际战略大师。
于洪君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所阐释的中国外交,所传播的中国声音,以及他表达的对当今世界的认识和思考,都凝结在新作《剧变中的国际关系与政党情势》《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与世界同行:中国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一带一路:联动发展的中国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新范式》《大国格局——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之中。也有一部分,反映在他所主编的集体论著《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型政党关系与新时代政党外交》《中国特色政党外交》里。
如今,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中国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和热点。于洪君呼吁中国智库、中国官员、中国学者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对话,勇于大胆发声,勇担立言重任。正如于洪君,凭借有效深刻的沟通,厚重积淀的底蕴,专业专精的底气,大气协作的胸怀,为国担当,对外立言。作为东师校友,我真诚期望于洪君一如既往,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生积淀,推动中国智库建设,对外传播中国声音,为丰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作出新贡献。
作者简介:张巨河,1987级历史系本科、2012级思政中心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北京校友会执行会长。中国创意产业(十大)领军人物奖获得者,中国教育创新成果“立德树人德育高地”创建人,视情教育创始人,长期专注于家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是“视情家教基本法”核心创建人,现任北京视情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中国儿童歌舞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封面图 | 张文杰
编辑 | 姜隽姝
指导教师 | 闫冬
审核 | 吕春宇
来源 | 党委宣传部、校友工作办公室
投稿&帮推&合作邮箱
wx@ne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