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鼓励师生以党史教育为契机,学习东师70余年的红色历史、红色文化,东北师范大学于4月开展了2021年度“传承红色基因,庆祝建党百年”东师网络思政成果征集和项目培育工作,征集了一批党史学习和校史挖掘相关文化成果,现将本次征集作品中的优秀成果进行宣传展示。
文字类一等奖
爱上这座城
刘国峰
“那时阳光正好,微风不燥,阳刚的小伙,高高撑起织就的帆,汗水和泪水,交融,浸染。二十年,那身橄榄绿,是我生命全部的底色。”这首不足五十字的小诗《一抹绿》,曾发表在《长江诗歌》纸刊上,这是对我已逝青春年华的深深缅怀和眷恋。
走出高中校门的我,因打小受舅舅、叔叔以及哥哥都曾当过兵的影响,毅然选择了参军入伍,而且下狠心要勇闯天涯,发誓不混出个样儿来绝不善罢甘休。
在二十五年前的那个冬天,我终于如愿以偿,穿上了朝思暮想的一身橄榄绿。只是,没料到,我竟然破天荒地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吉林长春,开启了保卫一方黑土地的筑梦历程。这一程,转眼间即是二十五个春秋。
仍记得,踏上长春这座陌生城市的那一刻,正值寒冬腊月,大雪漫天。一下火车,一股冰寒之气扑面而来,大有咄咄逼人的架势,给我这个血气方刚的河南小伙来了个“下马威”,内心里跳跃出无数个问号。
“请戴好棉帽和手套,以防冻伤;路面有冰雪,小心脚下路滑!”在露天的站台上,铁路工作人员反复提醒着我们要注意安全,还帮着拎拿行李;在宽敞明亮的出站大厅,喝着暖心的热茶,听着昂扬励志的军歌,看着“长春人民热烈欢迎新战友”、“热血男儿青春献国防,第二故乡待你如亲人”等醒目耀眼的条幅,以及周围一张张笑容赤诚的面孔和热烈的掌声……顿然感觉热血澎湃起来。
在去往军营的途中,我看到,道路两侧的一面面彩旗迎风飘扬,为这座勇敢抵挡寒冬的城市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一棵棵青松挺拔而又刚毅地站立着,枝干上堆积着厚厚的雪花,让我想起“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诗句。我想,这座城市应该具备如此优秀的品质,因为早就听说长春是个电影城,成功塑造了许多“坚贞不屈,誓死卫国”的英雄人物形象。
后来,我一点点揭开了这座城市的神秘面纱,知道了长春不但是电影城,有长春电影制片厂,有长影世纪城,长春还是一座大学城、汽车城、森林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就坐落于这座城市里,一踏进这块土地,就能让人切身感受到一阵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我们知晓的“解放”“红旗”等品牌汽车均产自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一汽”;5A级旅游景区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是长春的一个“天然氧吧”,每天都能看到蓝天白云,呼吸到新鲜空气,为此长春还有一个“北国春城”的美誉。
毋庸置疑,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该有多么的幸福!而我已是其中的一员。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我已爱上了长春,也把整个身心全盘融进了这座城市,成为生命里再也难以割舍的情愫和感怀。
往后的日子,我在火热的军营里摸爬滚打,百炼成钢,用青春的热血和汗水浇灌着这片黑土地,用军人的使命和奉献守护着一方平安。孩子的出生,更加坚定了我长久定居的决心,于是我在长春买了房,真正地安下了家。我的第二故乡长春,陪伴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也在日出日落的每寸光阴中见证了我的点滴成长和进步,见证了千家万户在“党旗照耀下”取得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更见证了建党一百年来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建美好家园的新征途。
六年前的冬天,脱下一身绿军装的我,带着对长春这座城市的无限眷恋,带着退伍不褪色的坚定信念,华丽转身,走上了继续与长春携手谱写新时代新篇章的新岗位。我的新单位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东北师范大学,具体工作在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这是一个向公众全面展示东北地区各民族历史、民俗事象的大平台。
在这里,我再一次与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东北的发展史有了亲密接触,没想到,长春还是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城市,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新中国轨道客车、光电技术、应用化学、生物制品等产业发展的摇篮。这座城的昨天就像一篇巨著,每一页都精彩卓绝,每一个故事都感人至深,令我爱的愈加痴狂,愈加情深意切。
长春的今天,就像一列活力四射、动力无限的高铁,载着春城人民对美好新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载着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伟大梦想,载着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核心区域的历史重任,驰骋在蓝天白云下,穿行在青山绿水间,在肥沃的黑土地上豪情吟唱着《走进新时代》。
耳畔又响起了小锤老师那首最动情的歌:“长春的夜依然灯火阑珊,有多少爱在重庆路口相依为伴,总希望爱情可以就此简单,期待的幸福会有多美满……”
我和这座城的幸福正在一起延续,向明天,共永远。我想大声对你说:长春,我爱你!
编辑 | 姜隽姝
指导教师 | 闫冬
审核 | 吕春宇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投稿&帮推&合作邮箱
wx@ne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