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李罡,毕业于天津大学,工学博士,副教授/工程师,白城师范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教师,担任机器人工程教研室主任、巧匠书院执行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检测与控制、创新创业教育。2012年,获得白城师范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2017年,获得“吉林省高校机器人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18年,获得白城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9年,获得“吉林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同年获得2018-2019学年度白城师范学院荣誉奖;2020年,获得2019-2020学年度白城师范学院荣誉奖。
欲淡则心虚
心虚则气清
气清则理明
——明·薛宣《读书录》
有些人将教养刻在骨子里,演绎温文儒雅的风华;有人将责任担在肩上,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见过繁华与喧嚣的盛景,仍能心有所安,守住平淡与寂静。初见李罡,是在一个沉闷的午后。
好似一位许久未见的朋友,我们在一间窄小、朴素的办公室进行着一场愉快的交谈,李罡会轻声询问我们的意见,用无声的鼓励温柔安抚我们的紧张,面对我们所提出的要求毫不犹豫的答应。带我们参观他工作的实验室,为我们详细讲解实验室里新奇的设备,化解我们的茫然。短短的一个小时从理综楼到实验楼,再到行知楼,辗转奔波,配合着我们的要求。
刻苦学习 实现目标
2001年,李罡度过犹如“千人走钢丝”般的高考,怀揣梦想考入梦寐以求的长春理工大学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少年也曾迷茫无措过,但是李罡坚信“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的道理,即使不知方向也坚持认真学习,经过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就像迷失的航船寻到灯塔的指引,李罡决定去追寻更好的自我。陆杏说过“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2005年到2013年,八年时间,李罡考研,又考博,即使工作再忙也没有放弃更上一层楼的进步。学无止境的信念、追求知识的步伐推动他去创造更好的未来。
清晨未穿过云层的晨曦微光,夜晚寥寥无几的灯火成为李罡大学时光中的好友,日夜陪伴,见证李罡的每一份刻苦,铭记李罡的每一份努力。正所谓星光不负赶路人,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2005年李罡成功考取本校研究生,继续深入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缘结白师 坚守初心
李罡与白师的缘分说起来真的很神奇,似乎冥冥中便无声无息地铸就了一切莫名奇妙的开始。研究生毕业的李罡,因各方面成绩优异而成功入职华为公司,而妻子在白师任教。“天各一方”没有让他们的感情变淡,在2010年这个温馨的小家庭变成三口之家,李罡出于对妻子的爱与对家的责任,毅然决然辞去令人羡慕不已的高薪工作,投身于白师的怀抱,而他与白师的故事也从此拉开了序幕。初至白师,领导无微不至的关心,同事热情友好的帮助,妻子默默无声的支持……白师敞开温暖的怀抱,让他很快融入了白师这个大家庭。
李罡不骄不躁,脚踏实地,秉持着做一行爱一行认真教学。在白城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用工程师灵巧的双手于三尺讲台之上书写人生,施展才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李罡始终以一颗纯粹的心对待自己的事业,为白师贡献自己的力量。
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推动我们汲取知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李罡的课总是生动有趣的,他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一个个有趣的话题,犹如生动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李罡还会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如孔子所说“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支撑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学习应在兴趣的基础上衍生出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不忘初心追寻着目标前进。李罡不仅对学生因材施教,更教导学生将知识运用转化于实践之中。他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参加竞赛,从中汲取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我综合能力,体现自我价值。李罡带领白师学子驰骋在各大竞赛现场,冲锋陷阵,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李罡言传身教,用渊博的知识浇灌“嗷嗷待哺”渴求知识的同学们,竭尽所能为同学们的学习创造优质的环境。2018年,李罡创建校企合作共建智能机器人创新创业工作室以及参与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同年在研期间主持吉林省2018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和高教司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了让更多白师学子走出去,在实践中更加透彻的了解专业知识。李罡顶着巨大的压力,带着学生们废寝忘食准备计划书,反复检验计划书的可行性。正如陶渊明所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李罡在播撒智慧的种子之余,沉浸于知识的海洋汲取知识的源泉。他以身作则,沉迷于实验室与图书馆,醉心于科研,他将勤奋作为攀登的绳索,用汗水换取收获。多年来,他主持并参研多项科研项目,出版教材,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论文更是被SCI和EI检索,更是带领白师学子驰骋在各大竞赛现场,冲锋陷阵,多次取得优异成绩,斩获奖项无数。
光辉的荣耀总是由无数汗水和努力堆砌而成。在李罡带领的团队取得一次次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的挫折与考验。能够在无数次比赛中能够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繁琐而复杂,一个错误的数据会让一个项目前功尽弃,一个零件的缺失会使一个模板变为废铁,团队每一个队员的心理状况,团队协作能力,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失误。最让李罡记忆深刻是电子信息大赛,只有短暂的三天作为准备比赛时间。十几个人不知寝食,在实验里紧张的准备着比赛所需的设备,反复测试,三天里谁也没有离开实验室全力以赴应对比赛,每天唯一的休息时间就是在吃着简单的饭菜时讨论今天的进展与收获,互相鼓励彼此坚持不懈,彻夜长明的灯盏陪伴他们渡过三天三夜,在大家不懈的努力下,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竞赛中有脱颖而出的优异,也有过惊心动魄的考验,设备的不稳定性让李罡与团队在备赛中增加了许多失措不安,有时调好的设备经过长途跋涉的颠簸,也会出现许多设备失灵的故障。后来的赛场上,李罡与团队将设备犹如新生的婴孩,紧紧抱在怀中,减少设备的受损率。赛场上,没有万无一失的成功,因而每次比赛李罡都会告诉同学们比赛的输赢不重要,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三尺讲台之上的李罡是一位严师,而离开讲堂,李罡为人和蔼,对待同事谦恭有礼,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面对学生们的困惑不解,他细心讲解,面对迷茫不知方向的学生,他积极引导。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面爆发,身处湖北的张慧杰在某一个清晨接到来自千里之外的李罡老师的电话,李罡老师亲切的询问家在湖北的他与父母如今的生活情况,主动提出帮助他们,并安慰面对疫情恐慌不安的张慧杰,鼓励开导他,这一切都让张慧杰感动不已。李罡的关怀让身处寒冬腊月的张慧杰如被暖阳照拂一般温暖如春。作为李罡的学生,刘庭伟与张慧杰提起李罡,都称赞不已,李罡总是能细心的发现学生的变化,并引导同学们敢于直面困难,克服困难,帮助他们战胜挫折,走出困境。刘庭伟与张慧杰告诉我们,在最初通过考核进入实验室时是比较迷茫的,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似乎每个人都有事可做,都在忙碌着,除了迷茫的无所事事他们还充斥着对实验室的敬仰和恐慌,每个学长学姐都很优秀,而刚来到实验室的他们犹如小白一般不知该如何下手,怕自己不够优秀,也怕面对自己做错后的失败,而细心严谨的李罡发现了他们心理的迷茫,李罡告诉他们不要害怕失败,也不要产生过多的自我怀疑,实践出真知,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要相信自我,勇敢的去做,只有尝试过才能得到更好的回馈。刘庭伟与张慧杰就这样在李罡的指引下不断尝试,不断积累,变得愈发优异,而如今的他们也能独当一面,也能在实验室引导如他们最初那般迷茫又惶恐的学弟学妹,这一切都有李罡老师的谆谆教诲有着巨大的关系。学习中的春风化雨,比赛中的百折不挠,生活中的关怀备至,都让他们难以忘却。由最初的亲切到如今的敬佩感谢,李罡认真的教学,对同学们热情的帮助与鼓励学生,都深深的影响着他们。
对待学生,李罡是严师慈父。而生活中的李罡则是一个温柔体贴的好丈夫,一位舐犊情深的父亲。谈起妻子的李罡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温柔的眼眸眺望远处,让人不忍打扰。工作虽然很忙,但李罡依旧会抽出时间,陪着妻子孩子去散散步,打打网球,虽然只有短暂的几小时,但是有家人陪伴,忙里偷闲的时光也会感到幸福美满。
谆谆教诲 期以进步
面对如今大学毕业在即的“考研热”,李罡认为考研是很好的前进方向。人生学无止境,他鼓励每一位学子去尝试考研,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为之努力,不畏惧,不放弃,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变成更好的自己。
李罡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奔赴于考研路上的学子们。他告诉我们,2013年,在经过不懈努力后他考上了天津大学博士生,读博的路上,他紧跟博导的步伐研究专业知识,将别人吃饭睡觉的时间用来沉浸在实验室和图书馆,最终,他在博士生生涯中取得优异成绩,顺利从天津大学毕业。
李罡鼓励每一位积极上进的学子,也心怀每一位即将踏出校门奔赴社会的学子,在他们即将奔赴另一场征程的路途上提出宝贵意见。李罡以丰富的职场经验为例,强调学生保证专业知识储备量大,动手能力强。在学校期间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会为未来工作带来许多益处。面对就业应全面了解面试公司,能够维护自身利益,在踏入社会之时,也能学会“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好学好问,为自我的发展不断提供成长空间。
“人生就像一场没有里程的马拉松比赛,每个人都是赛场上的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要看你是否有速度,更要看你是否有耐力。只有能够忍受磨难、忍受寂寞、忍受诱惑的人,才可能获得令人敬仰的业绩”。最后李罡将这段话送给每一位人生路上奋斗不止,追梦不停的青年们,希望他们能在这纷扰的世界坚守初心,去追寻自己梦寐以求的未来,为了那个心中坚定的目标而不断积极向上。
我相信在白师育人的这片沃土上,李罡会一直秉承“厚德、明辨、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在育人的路上继续讲好白师精彩的故事,用执着续写白师教书育人的精彩篇章。他和白师的故事还在继续,而白师人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将会通过更多像李罡这样的老师代代相传。
文字 | 学生记者冯娇红
视频| 学生记者陈瀚新
编辑 |学生记者边文鹏 骆超萍
责编 | 王丽娜
审核 | 陈跃
主办 | 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邮箱 | bcsfxydwxc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