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持续关注学生成长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和举措
积极营造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
良好育人文化氛围和学习生活环境
官微连续推出
长春大学“三全育人”先进个人事迹
向更多人分享他们的故事
激发广大教师践行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
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勇攀新高峰、再创新业绩
用责任担当 用爱心育人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陆明事迹
陆明,中共党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吉林省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培训师。发表思政类论文9篇、参研课题10余项;参编教材书籍2部。曾获吉林省高校就业指导网络课程教学大赛二等奖、省挑战杯二等奖指导教师、省首届 “互联网 +”大赛铜奖指导教师、省教育厅学生思想教育论文大赛三等奖、长春市“高校文明杯”优秀学生管理个人。
陆明始终把工作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当作一份事业来经营。她之所以能将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在某种程度上也源于一个“爱”字——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她把这平凡而简单的爱融于日常琐碎繁杂的工作中,全心全意地为每一位学生服务。这种爱以及她认真负责、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同事和学生的认可。她的付出与努力也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她十分注重调研反馈工作,坚持定期围绕学生成长、学业发展等主题进行分析研判。2018年至今,先后组织开展《疫情防控期间学生思想、心理状况专项调研》、《学生工作视角下的学生学习状况分析与思考》、《长春大学与国内其他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研》、《学工干部思想工作状况调查分析》等大样本专项调研17项,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身在其位尽其责”,每一项工作她都尽可能使之非常规范地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一是进一步优化工作设计。近三年,起草《学生工作大教育工作方案》、《学工系统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长春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党建引领学团工作要点》、《学工系统应对“疫后综合征”工作方案》、《学团系统学风建设常态化工作实施方案》等工作规划文件30个,保障工作有序运行与高质量发展。二是进一步强化成果提炼。撰写《夯实基础、传承创新,不断提升心理育人实效》等工作经验总结材料30篇;编辑《学生工作大讨论工作简报》等工作简报10期;制作《十载心育,续梦启航》心理工作回顾宣传片1期、工作成果展1期;编印《学生工作大讨论成果集》、《学风建设工作纪实》等专项工作成果汇编25册。为院际间、部门间工作提供了可示范、可借鉴的经验。
为把心理育人常规服务提质增效,她认真规范,高质量做好各项常规工作。找准靶向,科学干预。组织开展全校心理普查、加大辅导员谈心谈话力度,将关口前置,指导各层面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做好分类帮扶;在不同校区设立心理咨询室,聘请督导师和兼职咨询师,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化心理咨询队伍。规范服务,提升质效。增加咨询前的心理测试评估,设立学生心理预约员制度,制定《咨询录音知情同意书》、《兼职心理咨询师工作要求》等,规范《咨询记录书写要求》、《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反馈表填写要求》。规范课程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进一步规范教学内容,制作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课件,为授课效果提供了坚实保证;根据学生实际需求,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加入疫后心理适应内容,帮助学生顺利适应特殊新学期。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陆明积极主动作为、创新工作举措。会同教师工作部、校工会,整合校内各领域师资力量,成立“长春大学心理健康辅导团”,促进各部门在具体工作中以动态、协调的方式将心理育人各类要素有机组织在一起。不断挖掘育人资源,牵头组建长春大学首届“励志·成才”报告团,以身边人身边事感染学生进步成长的方式,助力“团风”和“特教”精神在接力传承中发扬光大。在原有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基础上,形成目前“校—院—班—舍”四级网络,使我校心理工作更好地延伸到每名学生中间。将原有较单一的心理宣教活动体系,发展为以春秋两季的“心理健康宣传月”和“新生心理成长季”两个系列活动为主要渠道的宣教活动体系。同时,打造“我的情绪我做主”等多个主题的心理健康互动体验项目,让学生在体验中达成教育效果,学生参与度极高。助力师生共同成长。2017年起,不定期面向教师举办心理健康服务开放日、主题工作坊、体验式团体辅导等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陆明坚信,品质源于对细节的积累,卓越来自对信念的执着,所以,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她都竭尽所能,力求完美。2019年迎新工作中,首次在报到现场为每一位新生准备《励志·成才报告文集》,帮助其快速进入新角色、找到学习的新榜样;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准备“爱心大礼包”,帮助其缓解经济压力,让学生在入校之初即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2020年,首次为我校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所在生源高中、家长寄送喜报,共同分享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与喜悦,进一步推动家校联动,形成育人合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陆明始终带着敬畏、热忱投身到伟大的育人与助人事业中,在传承创新中提升工作品质,从细微处提高育人工作的温度。
创立“友谊课堂” 坚守11年
——文学院林海燕事迹
林海燕,中共党员,文学院副院长,文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硕士生导师,省级一流课程《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负责人。教育部对外汉语高级教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国家语委聘任语言文字督导专家。
对教育,热爱、敬畏、奉献;对学生,理解、尊重、唤醒;对自己,反思、鞭策、完善。这是林海燕对职业生涯的坚信和坚守。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要想实现全过程育人,实现价值引领,就必须利用好课堂的主阵地。林海燕承担的《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课程,是该专业最核心的专业课,既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业务本领,又要启迪学生深刻的文化自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家国情怀。为达到这些育人目标,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解构与重构,改变以往线性教学顺序,纵向提炼出九大知识模块,在知识传授中注重能力的培养,将思政目标以“盐溶于汤”的形式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相结合。经过两年稳扎稳打的建设与推进,《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课程从众多同类课程中脱颖而出,被吉林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林海燕潜心教学研究与改革,主持《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长春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她把每节课都当做自己的“代表作”,深受学生喜爱。曾获长春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4次、教学质量免检教师2次;获长春大学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教师微课大赛吉林省一等奖、全国优秀奖。
在精于教学的同时,林海燕也时刻不忘科研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主持教育部国家语委等项目8项,参研各级各类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教育部专项科研项目“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中,她吸纳了3名在校本科生做项目组成员,利用寒暑假带领他们到偏远的山区,从事方言的田野调查工作,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在林海燕的科研引领下,本专业学生撰写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延边教育学院学报》《文教资料》等学术刊物上,虽然级别不高,但却是学生迈出的宝贵的科研第一步。
为了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创造一个完全真实的汉语教学课堂环境,林海燕创立了一个由本科生为外国留学生上课的课堂,既解决了本专业学生实践的问题,又可以帮助外国留学生提高汉语及汉文化认知水平,这件事情于双方有益,又能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因此林海燕将它命名为“友谊课堂”。
“友谊课堂”自2009年创立,每周三、周五的下午,她都带着自己的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其他同学随堂观课记录,教师即时督导点评,讨论教学得失。“友谊课堂”结束后师生共同仔细分析教学录像,研讨课堂教学方法,总结课堂教学规律。这一坚持就是11年,中国学生为留学生累计授课2300余学时,每一节课中都凝聚着林海燕的辛勤与汗水。做这一切并没有报酬,对于她而言,学生优秀的教学水平就是最好的回报。
教书育人是门大学问。林海燕常说,做老师不难,但做个好老师却是值得终身研究的课题。要想做名好老师,须得“心中壮志常在,脚下须臾不息”。
让音乐教育“声”入人心
——音乐学院郎立夫事迹
郎立夫,中共党员,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大管学会理事,吉林省音乐家协会管乐协会理事,长春大学师生交响乐团指挥,主教巴松,乐队合奏。多年来指挥乐团完成了《黄河大合唱》《乔家大院》等多部完整的大型民族作品以及众多的中外交响乐作品。
在三尺讲台深耕音乐教育,践行育人使命。2009年,郎立夫参与组建长春大学师生交响乐团,并担任乐团指挥。他指挥乐团参加了2011年东北亚艺术周露天交响音乐会、2012年东北亚艺术周“凝固与脉动”雕塑公园露天交响音乐会、“雅乐春之声”交响音乐会巡演等省市重要演出。在2012年、2018年指挥的“唱响中国”长春晚会和“德孝行”交响音乐会分别在央视播出。多年来,他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中带领乐团完成了“中国梦、民族魂”中国作品交响音乐会、“未来看得见、梦想听得见”长春大学暨全国助残日交响音乐会、“红色经典”交响音乐会、新年音乐会等十几场交响音乐会,指挥乐团完成了《黄河大合唱》《乔家大院》等多部完整的大型民族作品以及众多脍炙人口的中外交响乐作品。在今年建党100周年之际,与音乐学院全体师生共同筹备一年,加班加点排演了大型民族歌剧《江姐》,连续演出13场,为师生上了一堂音乐党史课,实现学校师生观看全覆盖,线上线下观看近4万人,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作为协助院长分管实践活动的副院长,郎立夫坚持发展学院的“星期音乐会”与校园文化建设和“团风”精神的深入融合,将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星期音乐会”的主题中,并不断推进学院每个专业的实践课程建设,为学生在舞台实践方面创造了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进一步推动课堂理论教学和舞台实践教学的结合。在拓展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工作中,目前与27家省内外专业团体、学校、艺术培训机构、文化传媒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实习实践基地,就人才培养、实践演出、毕业实习等方面建立了长期合作。在学生的实习实践中,与实习实践单位联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实践能力等方面共同发力,共同培养学生。
教书育人是教师一生的使命,郎立夫深知这份工作的深远意义,他将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从教20年赤诚之心未改
——外国语学院赵喜纯事迹
赵喜纯,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英语六系主任,外国语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副书记。曾获“长春大学黄大年式的好老师”、“长春大学团风育人标兵”称号。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赵喜纯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自任教以来他一直坚信教育的本质是培根铸魂,离不开心与心的交融。只有教师捧着一颗心,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在20年的从教生涯中,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尤其是在带领学生社团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以及组织学生竞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16年,他指导学生创建了长春大学团风“踏歌行梦”支教协会。经过多年的努力,“踏歌行梦”支教协会已成长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级社团。每一年支教协会都利用寒暑假进行为期10至20天的支教,至今已在湖北宜昌、四川万源、贵州兴义、河南商丘等地乡村中、小学进行了六期八次支教。在赵喜纯的带领下,2017年支教协会在长春清华实验学校建立了实习点和支教点。2019年,支教协会多次帮助曾经抚养了400多个孩子的长春好人王浩楠。协会也多次成功举办如“一毛钱漂流记”“小草义卖”等活动,吸引了长春电视台和网络媒体的广泛关注。通过支教,学生们不仅为教育贡献力量,给社会增加正能量,同时也使身心得到了锻炼,个人专业能力、服务社会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赵喜纯致力于帮助学生营造良好英语学习、竞赛环境,以打造“英协”社团为基础,积极探索英语实践教学。英语协会是长春大学优秀学生社团之一。协会一直坚持早、晚读,在学校总能看到他们练习口语的身影,已成为一道风景线。
近年来,在赵喜纯的带领下,协会成功承办了“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演讲、阅读、写作比赛、英语书法比赛、英语角、英语沙龙等多项赛事和活动,为广大同学提供了英语学习和竞赛的平台和服务,英语协会组织能力和校园影响力也因此得到不断提升,受到了师生好评。
赵喜纯注重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2018年以来,他指导学生获得双创国家级立项2项,省级1项,校级多项。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他指导、动员150多名艺术类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当年共有11项获得立项,其中“青春烛梦,舞动心灵——农村舞蹈教育行业践行者”项目参加“互联网+”比赛荣获校级金奖、省级铜奖的优秀成绩。学生通过活动丰富了知识,锻炼了思维,凝聚了团队,获得了成就感,收获满满。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他作为教师的信条,也是他不断努力的方向。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教师节致全校教职工慰问信
长春大学“三全育人”先进个人事迹展播(1)
学校召开干部教育培训暨严肃换届纪律集体谈话会
主办单位:党委宣传部
内容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责任编辑:王昉
内容审核:芦晓珊
2021 第 176期
觉得不错,点亮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