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在多年来校企政协同育人基础上,探索实施“一省一校一所”协同育人机制。从宏观层面,紧跟国家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多次向省教育厅、教育部高教司领导汇报工作进展,得到相关领导的认可与支持。从微观层面,学校将“安吉共识”的理念和“北大仓行动”的举措落实、落细、落到操作层面,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
——新农科建设进展——
成立了一个组织机构。2019年3月,学校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学校相继组建新农科建设工作组,成立新农科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推动吉林省委省政府成立吉林省新农科建设领导小组。
形成了一套方案。2019年3-6月,形成《吉林农业大学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优势互补分析报告》,编制《吉林农业大学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深度合作联合实施新农科协同育人工程建设方案》。
提出了一个建议。2020年1月,学校李玉院士联合吉林省共五位涉农院士给省委联名信——关于加快推进吉林省新农科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议。
提交了一个议案。2020年1月,吉林省五位省委省政府领导对五位院士《关于加快推进吉林省新农科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议》做出批示,时任省长及相关副省长做出落实部署。学校向省政府提交新农科建设议案,“新农科建设”列入了《2020年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
争取了一系列政策。2020年3月,吉林省委政策研究室联合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召开由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人社厅、农业厅、林草局等部门参加的新农科建设研讨会,落实省委书记批示和省政府报告内容。研究制定《关于支持吉林农业大学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开展新农科建设协同育人试点的实施方案》,支持学校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构建“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争取了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政策。6月,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新农科建设的意见》。吉林省出台《吉林省省属高校农科生“订单式”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学校成为首批“订单式”农科生的培养单位。
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在2020年9月,以新农科建设为引领成立智慧农业研究院,获批4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础上,12月,学校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签署“新农科”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聚焦新农科、聚焦黑土地、聚焦新发展,携手打造校院深度合作共同体。构建了新农科协同育人特区。2021年9月,召开吉林省新农科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建设方案》,正式成立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
——新农科建设主要举措和成效——
创建“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生态模式
基于国家要求、学校职能、协同育人问题,提出了“育人为本、融合创新、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理念,构建了“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生态模式,“三融”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中外融合,“三通”指身份互通、成果互通、经费互通,“一体化”指“政用产学研”一体化育人。“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生态模式的核心为推进“四化”综合改革,即创建“实体化”育人特区,构建“融合化”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构建“精准化”协同育人机制。
“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生态模式的构建,推进政府、用户(市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的共享、互动,实现了多部门、多维度一体化育人,实现了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专业特色,将协同共建成果落实到推动产业发展中,辐射到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上。
构建“实体化”育人特区
为承接卓越人才培养的功能需求,汇聚优势资源,学校积极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共建校院共有的实体教学机构——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协同共建校院深度融合、高水平协同、高度共享的育人特区。
确定“三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以卓越农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引领,以复合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为主体,以实用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为辅助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建“四维度”书院制管理模式:构建以“长白山书院”为载体,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的生活社区、师生共享的公共空间和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平台四个维度建立书院制管理模式;构建“书院+”成长路径及“直通车”培养模式:学生本科阶段采取“书院+”成长路径,即依据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生个性化需求,可选择“书院+国际课程”“书院+院所研学”“书院+企业实践”三种模式。研究生阶段采取4+X本硕博连读和2+X硕博连读的“硕博直通车”模式。
构建“融合化”学科专业体系
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将打破学科边界,破除专业壁垒,推进农医工文理深度融合。
坚持融合发展,打造药用动植物资源、农业生物科学、农林产业经济等学科;坚持多元发展,打造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兽医学等学科;坚持协同发展,打造农业资源与环境、作物学、菌物学等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目前,学校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9 个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前70%;13个学科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
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智能化趋势,办好智慧农业和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新兴专业,促进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规模化应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化要求,建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绿色专业,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立足提升农业发展特色化水平,新办菌物科学与工程、农药化肥等新农科专业,引领服务生物科技、农资产业发展。瞄准农医工文融合化发展方向,打造复合型专业,构建复合型涉农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围绕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趋势,打造新农科建设特色品牌,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目前,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获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15个。
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合作能力,打造“多元化”协同育人师资队伍。打造研究创新型师资团队。依托学校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126名国家级人才,打造以李玉院士、“杂交大豆之父”孙寰为代表的高端师资团队;打造应用技能型师资团队。联合涉农企业家、高级工程师担任“产业教授”的应用技能型实践教师队伍,补齐学生实践能力短板;打造国际联合型师资团队。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和省外专局高端引智项目,引进国际知名专家,打造以著名专家领衔的国际联合型教师团队。
构建“精准化”协同育人机制
为促进双方资源互补、优势叠加、利益共赢,提高协同育人效果,构建贯穿协同育人全过程的,推动各要素主体协调运行的“精准化”运行管理与保障机制。其一,跨界联合机制:依托学校22个国家和部委级科研平台、61个省级科研平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63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汇聚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吉林省长白山科研协同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及4个现代农业创新平台。其二,运行保障机制:组建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协同育人联盟,成立理事会(董事会)负责整体运行管理。制定规章制度,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保障“三融三通”的实现。
2020年9月,在教育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一周年座谈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对吉林农业大学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新农科协同育人给予充分肯定,钟登华表示:“吉林农业大学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全方位合作育人,在“一省一校一所”改革实践中取得了突破”。
来源: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
编辑:冀 琳
责编:邵志国
审核:杨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