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
每
年
的
农
历
九
月
初
九
日
重
阳
节
,
又
称
重
九
节
、
晒
秋
节
重
传
统
节
日
阳
C
H
O
N
G
Y
A
N
G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我国继中秋节之后的又一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称九九重阳。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
重
阳
节
日
意
义
重阳之意源于《易经》,《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古人认为九九重阳,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牛山何必独沾衣 古往今来只如此 不作登临恨落晖 但将酩酊酬佳节 菊花须插满头归 尘世难逢开口笑 与客携壶上翠微 江涵秋影雁初飞 | 杜牧 重 阳 九月齐山登高 |
民
间
习
俗
登高远眺
登高是重阳节最古老的习俗,又称“登高节”。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変。"两九均为老阳之数,物极必反,不吉利,易招灾惹祸。于是在重阳这天,先民们便去登高,祭拜山神,以消灾除难,赐给平安吉祥。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知识的普及,重阳登高的迷信色彩逐渐淡化,代之而起的是娱乐休闲。重阳佳节,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没有固定的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祝愿子女百事俱高,是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槪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髙”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如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推
荐
书
单
馆藏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
推荐理由:此书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创作了这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通过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完善自身。她以深刻独到的体验、秉笔直书的勇气和生动饱满的笔触,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因信仰缺失而茫然无助的人们指点迷津。书后巧置精彩随笔,增补“百岁答问”,对其看法加以佐证,语言本色无华、感人至深。
馆藏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
推荐理由:《曾国藩家书》是后人根据曾国藩与父母兄弟家人往来的书信整理编撰而成,它记录了曾氏长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重
阳
节
今天是重阳节,
如果你思念远方的亲人
不如拿起电话,表达内心的牵挂与问候
岁岁重阳,今有重阳
祝福天下父母:
健康长寿,岁岁平安,
儿女孝顺,家庭和睦!
九月九 · 重阳节
来源:图书馆
编辑:张宏亮
责编:胡鑫
审核:刘青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