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吉农 | 中省直媒体集中报道吉林农业大学承办的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

吉林农业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媒体吉农 | 中省直媒体集中报道吉林农业大学承办的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

10月19日-20日,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吉林农业大学顺利召开,人民网、光明日报、新华网、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吉林日报、吉林卫视、中国吉林网等10余家中省直媒体集中报道了大会盛况。人民网对我校校长冯江进行了专访。吉林日报对我校新农科建设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

艺考

构建“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谱写新农科建设吉农新篇章——专访吉林农业大学校长冯江

关思聪

10月19日,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吉林农业大学举行。会议旨在全面总结新农科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部署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汇聚全国农林院校合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吉林农业大学作为吉林省属重点农业大学,近年来,在校企政协同育人基础上,探索实施“一省一校一所”协同育人机制。从宏观层面,紧跟国家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多次向省教育厅、教育部高教司领导汇报工作进展,得到相关领导的认可与支持。从微观层面,学校将“安吉共识”的理念和“北大仓行动”的举措落实、落细、落到操作层面,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

会议期间,本网专访了吉林农业大学校长冯江。

艺考

吉林农业大学校长冯江。(吉林农业大学提供)

问:冯江校长您好,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作为农业大学校长,同时也是“新农科”建设工作组成员,请您谈一谈“新农科”的内涵是什么以及吉林农业大学在新农科建设中取得了哪些进展。

答:近年来,教育部实施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四新”建设深入推进,形成了覆盖高等教育全领域的“质量中国”品牌。

新农科建设起步于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从“安吉共识”到“北大仓行动”,再到“北京指南”,建设的“施工图”已确定,各地各高校也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等艰巨任务,涉农高校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农科”就是要实现农林学科的现代化、融合化、信息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农业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渐进发展并与多个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现代农业学科。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畜牧业大省,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因此,新时代呼唤“新农科”,新产业需要“新农科”,新需求促生“新农科”。

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高度重视新农科建设,以新农科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以新农科建设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新农科建设创新育人模式,以新农科建设加快国际知名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我们成立了新农科建设领导小组,并推动吉林省委省政府成立吉林省新农科建设领导小组。我们编制了《吉林农业大学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深度合作联合实施新农科协同育人工程建设方案》。我们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吉林省新农科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议被省委省政府采纳,学校向省政府提交新农科建设议案,“新农科建设”列入了《2020年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6月,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新农科建设的意见》。吉林省出台《吉林省省属高校农科生“订单式”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学校成为首批“订单式”农科生的培养单位。在2020年9月,学校以新农科建设为引领,成立智慧农业研究院,获批4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0年12月,学校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签署“新农科”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聚焦新农科、聚焦黑土地、聚焦新发展,携手打造校院深度合作共同体。2021年9月,召开吉林省新农科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建设方案》,正式成立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

问:冯校长,我们了解到吉林农业大学在新农科建设中,构建了具有吉农特色的 “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请您简单介绍下“三融三通”一体化中,“融”“通”和一体化具体都是什么,这种育人模式具有怎样的优势和亮点。

答:吉林农业大学基于国家要求、学校职能、协同育人问题,提出了“育人为本、融合创新、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理念,构建了“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生态模式,“三融”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中外融合,“三通”指身份互通、成果互通、经费互通,“一体化”指“政用产学研”一体化育人。“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生态模式的核心为推进“四化”综合改革,即创建“实体化”育人特区,构建“融合化”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构建“精准化”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为承接卓越人才培养的功能需求,汇聚优势资源,学校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省内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实施建设省级新农科建设试验平台和实体教学机构——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协同共建校院深度融合、高水平协同、高度共享的育人特区。

学校确定了“三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以卓越农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引领,以复合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为主体,以实用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为辅助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建“四维度”书院制管理模式:构建以“长白山书院”为载体,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的生活社区、师生共享的公共空间和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平台四个维度建立书院制管理模式;构建“书院+”成长路径及“直通车”培养模式:学生本科阶段采取“书院+”成长路径,即依据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生个性化需求,可选择“书院+国际课程”“书院+院所研学”“书院+企业实践”三种模式。研究生阶段采取4+X本硕博连读和2+X硕博连读的“硕博直通车”模式。

二是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打破学科边界,破除专业壁垒,推进农医工文理深度融合,构建“融合化”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坚持融合发展,打造药用动植物资源、农业生物科学、农林产业经济等学科;坚持多元发展,打造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兽医学等学科;坚持协同发展,打造农业资源与环境、作物学、菌物学等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目前,学校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9 个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前70%;13个学科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

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智能化趋势,办好智慧农业和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新兴专业,促进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规模化应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化要求,建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绿色专业,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立足提升农业发展特色化水平,新办菌物科学与工程、农药化肥等新农科专业,引领服务生物科技、农资产业发展。瞄准农医工文融合化发展方向,打造复合型专业,构建复合型涉农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围绕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趋势,打造新农科建设特色品牌,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目前,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获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15个。

三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合作能力,打造“多元化”协同育人师资队伍。打造研究创新型师资团队。

学校依托学校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126名国家级人才,打造以李玉院士、“杂交大豆之父”孙寰为代表的高端师资团队;打造应用技能型师资团队。联合涉农企业家、高级工程师担任“产业教授”的应用技能型实践教师队伍,补齐学生实践能力短板;打造国际联合型师资团队。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和省外专局高端引智项目,引进国际知名专家,打造以著名专家领衔的国际联合型教师团队。

四是为促进双方资源互补、优势叠加、利益共赢,提高协同育人效果,构建贯穿协同育人全过程的,推动各要素主体协调运行的“精准化”运行管理与保障机制。

其一是跨界联合机制:依托学校22个国家和部委级科研平台、61个省级科研平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63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汇聚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吉林省长白山科研协同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及4个现代农业创新平台。其二是运行保障机制:组建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协同育人联盟,成立理事会(董事会)负责整体运行管理。制定规章制度,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保障“三融三通”的实现。

“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生态模式的构建,推进政府、用户(市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的共享、互动,实现了多部门、多维度一体化育人,实现了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专业特色,将协同共建成果落实到推动产业发展中,辐射到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上。

问:冯校长,请您结合此次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谈一谈吉林农业大学下一步将如何加快新农科建设。

答:此次会议上,教育部、吉林省委省政府也对新农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吉林农业大学作为农业大省的省属重点农业大学,我们要把上级精神,按照教育部、吉林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深刻领会面向乡村振兴加强农林人才培养的紧迫性重要性、深刻领会耕读教育体现了农林人才培养的坚定初心、深刻领会“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使命责任、深刻领会自主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的信心决心,进一步提升强农兴农的政治担当;要坚持“立德树人”,切实抓好涉农专业学生耕读教育,让学生坚定树立学农爱农的理想信念,练就强农兴农的过硬本领,在服务“三农”的生产实践中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要坚持利用国际和区域性资源,抓好农林类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开放融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及产学研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坚持“服务大战略、整合大资源、实现大融合、推动大创新、取得大突破”,抓好学科交叉融合、抓好农科教协同育人、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站在第四轮工业革命技术前沿,重塑农科知识体系,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为实现现代农业科教发展新形态提供强劲动力;要立足学校发展定位、特色优势和实际情况,结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持续深入推进新农科建设,全面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科学指引下,“新农科”建设一定会蓬勃发展!

艺考

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吉林农业大学举行

人民网10月19日电 (关思聪)金秋十月,硕果飘香。10月19日,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农业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农科建设者们齐聚一堂,全面总结新农科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部署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汇聚全国农林院校合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艺考

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现场。(吉林农业大学提供)

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苏大学等有关高校和农林企业做交流发言,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他们近年来在推动农林教育改革,加快新农科建设、培养新型知农爱农人才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新农科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吉林农业大学在新农科方面的建设,主要依托吉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新农科建设的意见》,构建了吉林省长白山创新学院人才培养的平台,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构建‘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吉林农业大学校长冯江表示,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六大改革任务、三项保障措施,新农科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据了解,吉林农业大学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工、医、文、管、法、教、经、艺多学科协调发展,是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A类)、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共建大学、吉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共建的“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吉林研究院”建设依托单位、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吉林农业大学将着力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艺考

为强农兴农蓄势,为乡村振兴赋能

——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

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日前共聚吉林长春,在吉林农业大学召开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系统总结新农科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合力推动新农科建设再深化、再提高,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质赋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农林教育战线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紧紧围绕“三农”事业发展需求,埋头苦干,接续奋斗,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成效喜人,前景可期。

初心: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莱斯·布朗曾提出这样的质疑,引发一时轰动。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国不仅基本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还实现了诸多农林领域的技术突破,质疑声不攻自破。这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农林教育人的智慧和汗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推进会上强调,答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卷、答好国家粮食安全之卷、答好生态文明建设之卷、答好世界发展贡献之卷,这是高等农林教育战线的初心和责任。教育部和各地各高校始终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加快新农科建设,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唱响“三部曲”。2019年6月的“安吉共识”提出新农科建设的新理念,随后的“北大仓行动”进一步推出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动”新举措,当年年底的“北京指南”更是开启新农科研究与实践的“百校千项”新项目,新农科建设从“试验田”走向“大田耕作”。

——开展耕读教育。前不久,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工作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增强学生在“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能力。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农业也在变。从全球人口和粮食供应带来的挑战,到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已发生重大变革,高等农林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新农科建设恰逢其时。”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沛民说。

决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如果时间倒回三年前,吉林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专业大四学生邢宸溪绝对不会想到,自己读的“冷门专业”会变成“潜力股”“香饽饽”。

吉林是农业大省,更是农业现代化排头兵。吉林农业大学探索“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中外融合,身份互通、成果互通、经费互通,政用产学研一体化育人,着力把农业大省的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专业特色。

谈及该育人模式,邢宸溪特别提到八个字——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他表示:“我长期跟随老师在梨树县‘科技小院’开展玉米大斑病绿色防控工作,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了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了解。未来,我要深耕植物病害绿色防控领域,以实干回报家乡的黑土地。”

凡民俊秀皆入学,天下大利必归农。新农科建设启动以来,改革的东风温润了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甚至是荒漠地,各地各高校积极探索建设路径,进一步深化对新时代农林教育规律的认识,以最大决心肩负重要使命。

在首都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率先打造全国首门《大国三农》在线开放课程,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

在三江平原,黑龙江出台《涉农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实施意见》,以涉农专业优化支撑区域农业发展。

在九曲通衢,华中农业大学开创智慧农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农工、农理、农文交叉融合。

在西北大漠,兰州大学建立的合理利用与改良草地的技术体系,累计治理退化草地2722万公顷。

在南海之滨,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食品集团深化协同育人,“校内课程学习+企业课程学习+公司实习实训”的培养模式促成校企双赢。

兴农报国,时不我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坚定地说:“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我们定将牢记使命担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努力打造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新范式。”

恒心: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新农科建设成效如何?未来,面向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农科建设又有哪些重点需要突破?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如今新型农林人才培养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都大幅提升,在强化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优化涉农学科专业布局和课程建设、创新涉农人才培养路径、推动信息技术与农林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服务脱贫攻坚主战场和农民第一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要深刻领会面向乡村振兴加强农林人才培养的紧迫性重要性,始终心怀‘国之大者’,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农科建设要从五方面发力,一是抓好涉农专业学生耕读教育,二是抓好农林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三是抓好学科交叉融合,四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五是抓好农科教协同育人。

记者注意到,本次推进会的参会嘉宾除高等农林教育战线的干部师生外,还有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协同推进新农科建设的工作格局得到进一步完善。一位涉农高校负责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新农科建设绝不是教育系统一家之事。比如要想提升农林专业生源质量,就应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入学有编、毕业有岗、县管乡用、免收学费’改革,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晋浩天)

艺考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

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 金秋十月,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共聚吉林长春,在吉林农业大学召开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系统总结新农科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合力推动新农科建设再深化、再提高,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质赋能。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

多年前,曾有人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如今,我们用事实回应了这一疑问,我国不仅基本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还实现了诸多农林领域的技术突破,质疑声不攻自破。这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农林教育人的智慧和汗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推进会上强调,答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卷、答好国家粮食安全之卷、答好生态文明建设之卷、答好世界发展贡献之卷,这是高等农林教育战线的初心和责任。教育部和各地各高校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加快新农科建设,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唱响“三部曲”。2019年6月的“安吉共识”提出新农科建设的新理念,随后的“北大仓行动”进一步推出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动”新举措,当年年底的“北京指南”更是开启新农科研究与实践的“百校千项”新项目,新农科建设从“试验田”走向“大田耕作”。

——开展耕读教育。前不久,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工作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增强学生在“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能力。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农业也在变。从全球人口和粮食供应带来的挑战,到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已发生重大变革,高等农林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新农科建设恰逢其时。”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沛民说。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打造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新范式

新农科建设启动以来,改革的东风温润了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甚至是荒漠地,各地各高校积极探索建设路径,进一步深化对新时代农林教育规律的认识,以最大决心肩负重要使命。

在首都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率先打造全国首门《大国三农》在线开放课程,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

在三江平原,黑龙江出台《涉农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实施意见》,以涉农专业优化支撑区域农业发展。

在九曲通衢,华中农业大学开创智慧农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农工、农理、农文交叉融合。

在西北大漠,兰州大学建立的合理利用与改良草地的技术体系,累计治理退化草地2722万公顷。

兴农报国,时不我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坚定地说:“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我们定将牢记使命担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努力打造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新范式。”

心怀“国之大者” 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

近年来,新农科建设成效如何?未来,面向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农科建设又有哪些重点需要突破?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如今新型农林人才培养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都大幅提升,在强化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优化涉农学科专业布局和课程建设、创新涉农人才培养路径、推动信息技术与农林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服务脱贫攻坚主战场和农民第一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要深刻领会面向乡村振兴加强农林人才培养的紧迫性重要性,始终心怀‘国之大者’,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农科建设要从五方面发力,一是抓好涉农专业学生耕读教育,二是抓好农林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三是抓好学科交叉融合,四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五是抓好农科教协同育人。

本次推进会的参会嘉宾除高等农林教育战线的干部师生外,还有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协同推进新农科建设的工作格局得到进一步完善。一位涉农高校负责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新农科建设绝不是教育系统一家之事。比如要想提升农林专业生源质量,就应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入学有编、毕业有岗、县管乡用、免收学费’改革,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艺考

新农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质赋能

国际在线消息:日前,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吉林农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共同就新农科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进行系统总结,合力推动新农科建设再深化、再提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质赋能。

自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以来,高等农林教育战线以回信精神为指引,不断推进新农科建设发展。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指出,高等农林教育战线要深刻认识面向乡村全面振兴加强农林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加强耕读教育是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并把思政工作与耕读教育有机结合,增强专业设置前瞻性和适应性,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先行示范区,深化产教融合,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等,始终心怀“国之大者”,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

答好问卷:新农科建设恰逢其时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上世纪70年代的质疑,随着二十多年高等农林教育的发展,有了更加坚定的回答:“中国人自己养活中国人”。

我国不仅基本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还实现了诸多农林领域的技术突破,迈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

“回信中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强调,高等农林教育战线的初心和责任是答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卷、答好国家粮食安全之卷、答好生态文明建设之卷、答好世界发展贡献之卷,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加快新农科建设,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沛民认为:“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农业也在变。从全球人口和粮食供应带来的挑战,到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已发生重大变革,高等农林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新农科建设恰逢其时。”

自2019年“安吉共识”提出新农科建设新理念,至“北大仓行动”进一步推出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动”新举措,再到“北京指南”开启新农科研究与实践的“百校千项”新项目,新农科建设从“试验田”走向了“大田耕作”,取得突出成效。

为全面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前不久,教育部印发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工作方案》,更进一步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增强学生在“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能力。

遍地开花:新农科建设成效已显

如果时间倒回三年前,吉林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专业大四学生邢宸溪绝对不会想到,自己读的“冷门专业”会变成“潜力股”“香饽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是邢宸溪在专业学习中最深的体会:“我长期跟随老师在梨树县‘科技小院’开展玉米大斑病绿色防控工作,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了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了解。未来,我还要深耕植物病害绿色防控领域,以实干回报家乡的黑土地。”

学生如此的学习和成长经历,还要得益于吉林农业大学“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即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中外融合,身份互通、成果互通、经费互通,政用产学研一体化育人,充分把农业大省的优质资源转化为了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了专业特色。

凡民俊秀皆入学,天下大利必归农。新农科建设启动以来,改革的东风温润了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甚至是荒漠地。各地各高校积极探索建设路径,进一步深化对新时代农林教育规律的认识,以最大决心肩负重要使命。

在首都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率先打造《大国三农》在线开放课程,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在三江平原,黑龙江出台《涉农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实施意见》,以涉农专业优化支撑区域农业发展;在九曲通衢,华中农业大学开创智慧农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农工、农理、农文交叉融合;在西北大漠,兰州大学建立的合理利用与改良草地的技术体系,累计治理退化草地2722万公顷;在南海之滨,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食品集团深化协同育人,“校内课程学习+企业课程学习+公司实习实训”的培养模式促成校企双赢。

“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我们定将牢记使命担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努力打造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新范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表示。

五个“抓好”:促新农科建设发展再上新台阶

新农科建设实施三年来,新型农林人才培养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在强化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优化涉农学科专业布局和课程建设、创新涉农人才培养路径、推动信息技术与农林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服务脱贫攻坚主战场和农民第一线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新农科建设还需聚焦哪些方面重点突破?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给出了指引: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农科建设要抓好涉农专业学生耕读教育,抓好农林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抓好学科交叉融合,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抓好农科教协同育人。

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全国高等农林教育战线师生代表等参加会议。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将协同推进新农科建设的工作格局得到进一步完善,使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正以崭新的姿态,踏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文 马海君)

艺考

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共话新农科——为强农兴农蓄势 为乡村振兴赋能

黑土地上丰收忙,松花江畔稻花香。

金秋十月,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共聚吉林长春,在吉林农业大学召开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系统总结新农科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合力推动新农科建设再深化、再提高,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质赋能。

初心: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莱斯·布朗曾提出这样的质疑,引发一时轰动。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国不仅基本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还实现了诸多农林领域的技术突破,质疑声不攻自破。这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农林教育人的智慧和汗水。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推进会上强调,答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卷、答好国家粮食安全之卷、答好生态文明建设之卷、答好世界发展贡献之卷,这是高等农林教育战线的初心和责任。教育部和各地各高校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加快新农科建设,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唱响“三部曲”。2019年6月的“安吉共识”提出新农科建设的新理念,随后的“北大仓行动”进一步推出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动”新举措,当年年底的“北京指南”更是开启新农科研究与实践的“百校千项”新项目,新农科建设从“试验田”走向“大田耕作”。

——开展耕读教育。前不久,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工作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增强学生在“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能力。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农业也在变。从全球人口和粮食供应带来的挑战,到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已发生重大变革,高等农林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新农科建设恰逢其时。”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沛民说。

决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如果时间倒回三年前,吉林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专业大四学生邢宸溪绝对不会想到,自己读的“冷门专业”会变成“潜力股”“香饽饽”。

吉林是农业大省,更是农业现代化排头兵。吉林农业大学探索“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中外融合,身份互通、成果互通、经费互通,政用产学研一体化育人,着力把农业大省的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专业特色。

谈及该育人模式,邢宸溪特别提到八个字——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他表示:“我长期跟随老师在梨树县‘科技小院’开展玉米大斑病绿色防控工作,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了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了解。未来,我要深耕植物病害绿色防控领域,以实干回报家乡的黑土地。”

凡民俊秀皆入学,天下大利必归农。新农科建设启动以来,改革的东风温润了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甚至是荒漠地,各地各高校积极探索建设路径,进一步深化对新时代农林教育规律的认识,以最大决心肩负重要使命。

在首都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率先打造全国首门“大国三农”在线开放课程,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

在三江平原,黑龙江出台《涉农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实施意见》,以涉农专业优化支撑区域农业发展。

在九省通衢,华中农业大学开创智慧农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农工、农理、农文交叉融合。

在西北大漠,兰州大学建立的合理利用与改良草地的技术体系,累计治理退化草地2722万公顷。

在南海之滨,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食品集团深化协同育人,“校内课程学习+企业课程学习+公司实习实训”的培养模式促成校企双赢。

兴农报国,时不我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坚定地说:“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我们定将牢记使命担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努力打造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新范式。”

恒心: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新农科建设成效如何?未来,面向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农科建设又有哪些重点需要突破?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如今新型农林人才培养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都大幅提升,在强化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优化涉农学科专业布局和课程建设、创新涉农人才培养路径、推动信息技术与农林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服务脱贫攻坚主战场和农民第一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要深刻领会面向乡村振兴加强农林人才培养的紧迫性重要性,始终心怀‘国之大者’,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农科建设要从五方面发力,一是抓好涉农专业学生耕读教育,二是抓好农林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三是抓好学科交叉融合,四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五是抓好农科教协同育人。

记者注意到,本次推进会的参会嘉宾除高等农林教育战线的干部师生外,还有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协同推进新农科建设的工作格局得到进一步完善。

秋风徐来,参会嘉宾在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现场考察,只见沉甸甸的稻穗风中荡漾,形成层层金色波浪。

扬帆起航,从松花江畔的这片黑土地出发,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正以崭新的姿态,踏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本报长春10月19日电记者高众)

艺考

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在长春举行

本报长春10月19日讯(记者高众)今天,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吉林省委副书记高广滨出席会议并讲话,吉林省副省长安立佳出席会议。

钟登华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面向乡村全面振兴加强农林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加强耕读教育是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担当“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使命责任,坚定自主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的决心信心,进一步提升强农兴农的政治担当。

钟登华强调,农林教育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协同推进新农科建设工作格局不断完善,新型农林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服务乡村振兴取得重要成果,新农科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钟登华指出,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抓好耕读教育,把思政工作与耕读教育有机结合,补齐实践教学短板。抓好农林紧缺人才培养,增强专业设置前瞻性和适应性,培养多类型卓越农林人才。抓好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先行示范区,促进“卡脖子”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抓好农科教协同育人,推广“一省一校一所”育人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使命感,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负责同志,吉林省教育厅等相关厅局负责同志,各省教育厅高教处负责同志,教育部新农科建设工作组成员,涉农高校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艺考

心怀“国之大者” 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

10月19日,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吉林省委副书记高广滨出席会议并讲话,吉林省副省长安立佳出席会议。

艺考

为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筑基赋能

——吉林农业大学构建“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走笔

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在校、企、政协同育人基础上,探索实施“一省一校一所”协同育人机制,紧跟国家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将“安吉共识”的理念和“北大仓行动”的举措落实落细,不断为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筑基赋能。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吉林农业大学提出了“育人为本、融合创新、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理念,构建起“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生态模式。“三融”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中外融合;“三通”指身份互通、成果互通、经费互通;“一体化”指“政用产学研”一体化育人。这一模式的核心是要推进“四化”综合改革,即创建“实体化”育人特区,构建“融合化”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构建“精准化”协同育人机制。

“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生态模式的构建,对推进政府、用户(市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的共享、互动,实现多部门、多维度一体化育人提供了重要保障,有利于将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行业特色转化为专业特色。协同共建成果将更好地落实到推动产业发展中,辐射到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上。

构建“实体化”育人特区

为了更好地汇聚优势资源,吉林农业大学积极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共建校院共有的实体教学机构——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形成深度融合、协同发展、高度共享的育人特区。确定了以卓越农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引领,以复合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为主体,以实用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为辅助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长白山书院”为载体,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的生活社区、师生共享的公共空间和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平台4个维度建立书院制管理模式;同时,实行“书院+”成长路径及“直通车”培养模式:学生本科阶段采取“书院+”成长路径,即依据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生个性化需求,可选择“书院+国际课程”“书院+院所研学”或“书院+企业实践”,研究生阶段则采取4+X本硕博连读和2+X硕博连读的“硕博直通车”模式。

构建“融合化”学科专业体系

新农科建设要坚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因此,吉林农业大学一直致力于打破学科边界,破除专业壁垒,推进农医工文理深度融合。

学校坚持多元、融合、协同发展,打造出了药用动植物资源、农业生物科学、农林产业经济、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兽医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作物学、菌物学等多个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目前,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已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9个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前70%;有13个学科获批我省特色高水平学科。此外,围绕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趋势,学校还着力打造新农科建设特色品牌,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目前,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获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15个。

构建“精准化”协同育人机制

为了更好地资源互补、优势叠加、利益共赢,提高协同育人效果,吉林农业大学依托自身22个国家和部委级科研平台、61个省级科研平台,以及省农科院的63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源优势汇聚,积极打造了吉林省长白山科研协同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4个现代农业创新平台。同时,组建了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协同育人联盟,成立理事会(董事会)负责整体运行管理,制定规章制度,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保障“三融三通”的实现。

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

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合作能力,吉林农业大学构建了“多元化”协同育人师资队伍。依托学校与省农业科学院的126名国家级人才,打造了以李玉院士、“杂交大豆之父”孙寰为代表的高端师资团队;联合涉农企业家、高级工程师担任“产业教授”的应用技能型实践教师队伍,补齐学生实践能力短板;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和省外专局高端引智项目,引进国际知名专家,打造以著名专家领衔的国际联合型教师团队。

目前,吉林农业大学新农科建设已取得多项进展。学校成为了首批“订单式”农科生的培养单位,成立了以新农科建设为引领的智慧农业研究院。不久前,吉林省新农科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学校召开,审议通过了《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建设方案》,正式成立了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

“新时代对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必须要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紧迫感加快建设新农科。”吉林农业大学校长冯江表示,开新路、育新才、建高地、聚名师、促开放,学校与省农科院坚持优势互补、集聚资源、先试先行的改革思路,努力探索出了一套协同育人的“吉林模式”。“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在新农科建设征程中讲好吉林故事,贡献吉林力量。”

艺考

来源:党委宣传部

责编:胡鑫

审核:刘青竹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吉林本科院校-吉林农业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吉林农业大学-媒体吉农 | 中省直媒体集中报道吉林农业大学承办的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