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马老师”的初心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第一期|“马老师”的初心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杨浩,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牢记育人担使命 志做四有好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各位老师好,我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杨浩。我演讲的题目是:《“马老师”的初心》,听到这大家会疑惑了,你不是姓杨吗?没错,我确实姓杨,但是我的思想它姓“马”,包括学生们去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找我们的时候,其实根本不知道我们姓什么叫什么,她们会直接问:马老师在吗?

当然我们这些“马老师”也经常会遇到一些让我们感觉很错愕的事情,比如有一天我问一名学生:你对马克思了解多少?作为工科生的她直接回复:老师,我就知道他叫马克思,他就跟个符号似的,一提这个人,谁都知道,但他具体是做什么的,我们就不太清楚了。

他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思考,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们的初心是什么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研究生时代,非常荣幸有机会聆听郑德荣先生的报告。先生在报告中饱含深情地对我们说:你们都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师范生,将来走向教师岗位的可能性很大,你们对马克思主义要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在马传马,把这门课讲好,给学生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克思,让学生们既懂得马克思主义不可争辩的正确与伟大性,也懂得马克思主义如空气一般平凡的存在我们身边。

我一直记得当时先生眼睛里不一样的光,那种光饱含着他对马克思主义生于斯长于斯的深刻情感;那种光饱含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阔的坚定;那种光饱含着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优越性的无比信心。所以今天我在站在这里演讲其实很踏实的,因为我延续了先生的光,继承了先生的亮,我感觉我们所有马老师像一座桥,这座桥以知识为墩,以信念为台,道德为拱,仁爱为梁,让马克思主义无比畅通的到达学生内心。

每次课堂上,我把那些最闪亮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一次又一次的在学生中提起,把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在学生中讲起,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在学生中谈起,让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很高,但它并不远,它不是遥遥不可及的山峰,它是那个让每一个普通人可以获得慰藉和力量的源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们迎来了一个文化高度自信的新时代,在这样的新时代里,马克思主义必将成为学生心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而我们这些马老师正是这枚基因的唤醒人。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磐石市驿马镇政府公务员马俊达,我的学生,2020年9月,磐石市遭受了三次台风的侵袭,导致牛心镇河水暴涨,而马骏达负责的兰家村也是离河边最近的村,他带着小组成员和**挨家挨户的做动员,帮助群众转移物资,背行动不便的老人上车,经过一天一夜的紧急救援,全村百姓全部得到安全转移。后来,他打电话对我说:“杨老师,您知道么,经过这次事情,让我对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的那句诗:一枝一叶总关情,有了更新的认识,那就是在救援的过程中,每个中国生命都不能放弃!”

临江市四道沟镇副镇长,宋全程,我的学生,他和他的团队成员利用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包保村实现了稳定的就业和增收,当地困难户从一开始“揣着手等”到“背着手看”,最终变成了“甩开手干”,极大带动当地困难户的积极性,全村实现脱贫。他告诉我:“杨老师,在工作中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一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正是我调到起了群众的积极性,脱贫攻坚才取得圆满成功!”

孙瑜,我的学生,因为西部计划去新疆阿勒泰工作,我生怕她离家远想家,他却笑着安慰我道,老师放心吧,您不是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自我的价值才能真正的实现吗。

我为我们的这些学生们感到骄傲。

全国有106411名思政课教师,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马老师”,我们的初心就是向郑德荣先生学习,把一生都奉献给这个国家,将自己深深嵌入在这个国家成长的年轮里,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弘扬下去;我们的初心,是让每个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那种眷恋在心中铺央开来,让马克思主义能够四海飘香,能够光华永世;我们的初心是让学生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他是我们和这片土地的生命关乎。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一个老师的育人力量可能是小米加步枪,但是我们所有老师的力量汇集起来一定会迸发出原子弹的力量。所以在“大思政”育人理念下,我想只要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像郑德荣先生一样去发光、去发亮,做指引学生成长的大先生,那么马老师的初心一定历久弥坚,永远温润中华,永远呵护每一个中国生命。

我是杨老师,但是我思想跟在座的一样它姓马,谢谢大家!

执行编辑/孙婧怡

责任编辑/赵婷

出品单位/党委宣传部

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吉林本科院校-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第一期|“马老师”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