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微刊丨《北华大学报》第411期

北华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校报微刊丨《北华大学报》第411期

要闻:

综合:

校园:

文艺:

北华大学

第四一一期

要闻版

北华大学

(向上滑动启阅)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接受教育部专业

认证专家组现场考察

本报讯(记者王力)10月24日至28日,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组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进行现场考察。

认证专家组由9人组成,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建辉教授任组长,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邓世雄教授任副组长,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院长王淑珍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郑青教授,青岛大学副校长、医学部部长姜宏教授,郑州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俞海洋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副院长袁运长教授为成员,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贺庆军副研究员为秘书,北京大学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教师王丹为项目管理员。

10月25日上午,专家组见面会在学校第一会议室举行。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宋辉、吉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王晓娟,我校领导李岩峰、佟轶材、杨志宏、戚继忠、杜培革、项德明、时君友出席会议,学校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会议。副校长戚继忠主持会议。

校长佟轶材代表北华大学介绍了学校、医学教育及临床医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并对专家组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现场考察工作表示欢迎和感谢。佟轶材表示,此次认证是对临床医学专业的一次全面体检,是检验专业建设成果、查找问题、改进工作的重要契机,衷心希望通过现场考察、实地走访和座谈交流,得到各位专家更多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助力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再上新台阶。

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宋辉在会上讲话,简要介绍了吉林省医学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对我校的医学教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希望专家组严格按照专业认证的标准,深入分析、精准评价临床医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推动专业建设内涵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家组组长马建辉教授对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现场考察工作的目的、任务、方式和要求进行了具体说明。专家组听取了副校长、学校医学管委会副主任杜培革的汇报。

进校现场考察期间,专家组按照2008年由教育部和原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要求,从临床医学专业的办学宗旨与目标、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育评价、科学研究、管理与行政、改革与发展十个方面进行了考察,深入了解学校的教学条件、设施和教育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情况。专家组实地考察了北华大学基础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吉林市化工医院以及青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铁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观了红源广场、东校区图书馆、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智慧教室、教室监控指挥中心、体育设施、学生食堂、学生宿舍等场所,走访了基础医学院及临床医学院各教研室和实验室,先后听取了学校医学教育整体报告、基础医学院、两个附属医院、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6个专项汇报,听课、看课并观摩了基础医学PBL教学、临床病例讨论、小讲课、教学沙龙和临床技能培训等相关教学活动,访谈了校领导,召开了各级各类座谈会8场。专家组与教师、学生、学校领导、管理干部以及医学院、附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相关利益方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听取了大家对临床医学教育的意见和建议,调阅了教学、招生、规划、人事、财务等相关文件,召开了4次认证专家组工作会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初步报告。

28日上午,专家组在学校召开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意见反馈会,专家组副组长邓世雄教授主持反馈会。专家组组长马建辉教授对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现场考察的意见进行了反馈。专家组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提出了不足和改进建议。学校领导李岩峰、佟轶材、许洪波、戚继忠、杜培革、项德明、时君友出席专家意见反馈会。

校长佟轶材代表学校作表态发言,对专家们敬业负责的工作态度表示敬意,对专家组给予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表示感谢。佟轶材表示,专家组反馈的意见高屋建瓴,不仅对我校过去的医学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更指出了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和存在的薄弱环节,对我校转变思想、深化改革、规范运行、提高质量指明了方向,必将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建设与医学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和内涵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学校将以此次认证考察作为下一步工作的起点,针对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逐条逐项对照检查,持续**,深刻剖析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特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理顺管理链条,强化专业建设,全面落实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综合性大学背景的“新医科”。

北华大学

综合版

北华大学

(向上滑动启阅)

李娜:用书法“写”出文化传承

人物名片:李娜,1975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6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4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12年,北华大学教学名师。2014年获吉林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18获吉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里,放着两张长桌,桌子上摆满了笔墨纸砚,书架上有各种书法文化类书籍和期刊杂志,在墙边椅子上有几张刚完成的书法作品,不大的空间里,散发着淡谈的书香气。李娜就在这里执笔泼墨,书写出一张张优秀的作品,书写出文化传承,也书写出自己的人生。“在教学生书法、带领学生练太极的过程中,既传播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己也得到全面的提升。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学会了坚持与努力,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在李娜与学生的师生互动里,文化传承和教书育人相生相长。

从事教学管理,积淀工作基础

2006年7月,初入北华大学,李娜在教务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先后负责学生成绩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题与成果管理等,一干就是12年。

刚到教务处时,她也曾遇到过不少困难。“那时,对工作很陌生,虽然学的是教育管理专业,但是感觉和实际工作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李娜坦言,初到新环境,首要的是思想和观念要转变到实际工作中,学会学习与深入研究。“我负责学校本科生的成绩管理,那时的成绩单还是纸质版手写的,还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造成成绩登录、查询、统计困难、大量重复工作且效率低等问题。”面对这些困扰,她不断思索,积极寻求改变。在反复研究与试验后终于找到办法,在原有条件下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根本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对报送档案馆的所有成绩档案也进行了信息化管理。这种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的改革所带来的是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也得到了广大师生和管理者们的高度赞扬。

李娜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对外汉语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地方综合大学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四维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分别获得2014年和2018年吉林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和一等奖。作为团队成员,她承担了项目的部分研究内容、结项验收及成果奖申报相关文件整理等工作。“其实,教务处的工作非常锻炼人,从高校教育管理到不同学科的专业建设,从日常管理到与各部门协调沟通,从教育教学研究到课程建设,这些工作使我得到了全面充分的锻炼。”在十几年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李娜始终坚持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这些磨砺也为日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投身教学工作,深入专业拓展

2007年,李娜申报了学校公共选修课《教育研究方法论》,当时一个班级有200人。“开始上课比较累,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发现了自身和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从那时开始,教学与研究就慢慢成为了李娜生活中的一部分。2015年,李娜开始教授教育哲学、学校教育概论、教师专业发展导论等专业课程。虽然教务处工作比较忙,但是她坚始终持一线教学。在李娜看来,只有深入了解教育教学过程,才能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正是因为这种换位思考,让她在教学与管理的路上不断进步。

2018年8月,李娜成为了教育科学学院的一名专业课教师。在教科院的3年里,李娜通过《教师书法》的授课为学生进行三笔字的教学。“《教师书法》这一门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毛笔、粉笔和钢笔的学习规律与方法,使学生了解汉字书写的基本常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们了解书法文化,提升审美能力。”对于李娜而言,她不仅仅是在授课,更是在教书过程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8年开始,教师书法课程以专业认证为导向,围绕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获批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级金课建设项目、校级重点教改项目各一项。“改革中最难的是教师如何转变到以学生为主的观念。教学中,不是教师想什么、教什么、需要什么的问题,而是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学生想什么、不会什么、需要什么的问题。”李娜在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所有的教学环节中,她都严格聚集学生学情、毕业要求和能力目标,从而进行系统的、综合性的方法改革。在她看来,这方法不是单一的,它是“方法论”,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李娜特别注意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每一次书法写作的课上,她都不是让学生看自己写,而是一边看学生写一边予以指导。“我们在教学当中,要看学生的问题在哪,然后再去指导他。”在实际教学中,李娜会花很大一部分精力去指导学生、点评学生。为了促进学生进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每学期期末,在田家炳教育书院一楼大厅展览学生们的书法作品也成为了李娜教学评价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2021年5月,李娜来到美术学院从事书法教学。为了探索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思政要素贯穿到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她开始对书法(隶书)、书法与篆刻等美术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以“能力”为导向,重视“技道并重”,并且成立了书法教学研究工作室。在与美术学院学生的交往中,她也有了新的体会。“美术学院的学生虽然理论课差一些,但是在课堂上他们能和我形成互动。”她说道。

融合书法太极,坚持文化传承

“书法和太极拳本身就是文化,在审美中讲究中和之美,在运动中遵循道法自然,既符合儒家的中庸思想,也体现了道家思想阴阳结合的哲理。”在李娜的教学过程中,她不但教学生知识,同时也坚持以文化和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文化的熏陶,从思想和心灵上去启发学生、鼓励学生。

李娜还是陈氏太极拳第11代传承人,2010年10月,她创办了学生社团“陈氏太极拳传统套路研习会”,义务传播太极拳与太极文化。2011年,李娜教授的陈式太极拳这门校级共选修课成为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留学生的文化特色课。在她的指导下,近百名留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集体表演太极扇,并参加吉林市国际武术比赛,获集体项目一等奖,还参加教育部“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太极拳表演。留学生太极拳的教学活动与汉语课程相结合,成为了2014年省级教学成果奖“对外汉语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中的重要内容。

“2013年的时候我就认识李老师了,一直以来,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她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让我们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美术学院2020级美术学研究生贺智科跟随李娜学习太极拳8年,不仅感受到了太极的有趣和神奇、老师的温暖和细心,还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书法和太极对我来说,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更是一种使命。未来希望能把书法、太极、教学和文化传承进行深度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路上,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大家做一点事。”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李娜用书法“写”出文化传承,用太极“打”出文化传承。(实习记者卢正宏学生记者赵洁堃)

北华大学

校园版

北华大学

(向上滑动启阅)

《北华大学报》学生记者团:

和校园新闻一起在路上

《北华大学报》学生记者团自成立以来,秉承“做舆论导向,架师生桥梁”的宗旨,以求实、敬业、创新、进取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新闻原则,跟踪采访报道校内外新闻,活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2021年,校报记者团积极开展迎新、纳新、培训等多项工作,旨在传承团队优良作风,继续创造更多优秀的新闻作品,记录学校发展的时代脉搏,传播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迎新专刊:给新生的见面礼

9月14日上午,在东校区机关楼校报编辑部办公室内,团长和副团长召开了关于校报迎新专刊的内容、布局、排版等筹备工作的会议。

经过一上午的讨论,最终确定今年的迎新专刊以“北华生活地图”为主题,包含“学习新天地”“生活万花筒”“校园多棱镜”三个版块。“北华生活地图”涵盖了各校区校园内的建筑位置、设施服务、学习场所以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新生可能需要的信息,能够帮助各校区新同学快速便捷地熟悉校园环境,开启大学生活。

9月16日,记者团成员在印刷厂完成了最后的校对工作,迎新专刊进入印刷环节。9月18日,各学院学生志愿者将报纸放进每一位新生的档案袋中,准备迎接新同学的到来。

9月20日,新生开学报到工作正常进行。在看到档案袋里的迎新专刊后,大多数新同学表示感受到了“北华生活地图”的便利,希望以后学校还能够提供更多这样的贴心服务。

社团纳新:给新生的“新视界”

10月13日、14日,《北华大学报》学生记者团在东南北三校区陆续开展2021新学年社团纳新工作。

在各校区副团长、各学院负责人的统筹安排下,新生的走班宣讲活动率先开展。走班宣讲过程中,各校区负责人介绍了校报记者团为《北华大学报》服务的宗旨,强调了身为学生记者的工作范围以及校报记者团和谐团结、薪火相传、积极向上的社团氛围,吸引了许多新同学的关注和报名。

10月23日,各校区分别进行了面试工作。在面试中,新同学依次进行了自我介绍,展示了新闻稿件、文学稿件、摄影作品等材料。各部门以新闻意识、表达能力、业务能力、协调应变、举止态度、仪容仪表六个方面作为指标,对面试者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有178名新同学在面试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一届校报记者的团实习记者,考察期60天。

校报记者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纳新工作的顺利完成,让校报记者团拥有更多新鲜血液,希望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投入到新闻工作中,在今后迅速成长。

见面会暨培训会:新记者的第一堂课

10月30日、31日,《北华大学报》学生记者团第一次全体见面会暨新闻写作培训会在北校区、东校区、南校区陆续召开。

会上,校报记者团指导老师卢正宏就《北华大学报》的发展历程、职责宗旨以及校报记者团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细致介绍,针对消息、通讯等多种新闻体裁的写作进行了培训,并对学生记者的工作职责和使命进行了强调。

卢正宏称,新闻写作应以真实性为大前提,不能想当然,不能主观臆断,不能凭空捏造,不能扭曲事实,希望大家能够有发现新闻的眼睛,敢于发声,不断提高新闻写作的业务能力。

会议结束,许多大一新同学说:“接触到了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之前也没有接触过新闻写作,听讲之后收获很大,也期待自己写出的第一篇新闻稿。”一些大二、大三的学生记者则表示,自己水平还是不够,听过这一次培训后,发现还有好多要点是自己不知道的,还要继续写作,继续学习。

本次培训会议明确介绍了《北华大学报》的历史传承,强调了身为学生记者的本职工作,有效提高了校报记者团的整体写作水平。据悉,读报会、摄影培训会等也会在近期陆续展开。

业务培训:新记者的新提升

11月3日,《北华大学报》学生记者团召开新闻业务培训会,线上收看吉林省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全省高校学生记者新闻业务培训直播。东校区和北校区的学生记者在各自校区统一观看,南校区的学生记者以线上观看的方式参加本次培训。

直播中,《光明日报》驻吉林记者站负责人任爽从新闻的定义、特点、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讲解;结合大量的新闻报道实例,就如何写好消息、通讯进行深度指导;对如何紧跟新形势、注意新现象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的阐释。

培训现场,学生记者边听边记,仔细记录下每一个要领,吸取经验,了解注意事项。学生记者王禹欢在参加了此次培训后深受启发,她说:“本次培训使刚接触记者团的新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新闻工作,认识到自己所需承担的任务,从而能够发现不一样的更优秀的自己。”

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校报编辑部工作人员和广大学生记者是我校新闻宣传一线的重要力量,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宣传水平,事关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和社会形象。大家要不断强化业务能力,提高新闻敏感性,在工作中不断提升政治水平、专业素养,更好地为学校新闻宣传工作服务。

屡获佳绩:学生记者的新目标

《北华大学报》自创刊以来,有200余篇(件)作品在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吉林新闻奖、吉林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等评选中获奖,作品多次被国家、省、市媒体采用。自2017年以来,校报记者团学生记者的作品共有23件获奖,其中一等奖10件,二等奖13件。

在2016年度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中,胡馨宇的作品《让诚信考试的清流浇灌校园》荣获言论一等奖;在2017年度吉林省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活动中,胡馨宇的作品《公交让座:“热现象”的“冷思考”》荣获言论类作品一等奖,齐冰倩、胡馨宇、梅雨薇、高中贤的作品《最接近天空的美丽》荣获通讯类作品一等奖,胡梦蝶的作品《愿世上的每个人都被温柔相待》荣获副刊类作品一等奖;在2018年度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中,王学伟的作品《别让外卖填满你的胃,懒惰充斥你的思想》荣获言论二等奖;在2019年度吉林省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活动中,霍兆明的作品《时间是注定被遗忘的长河》荣获副刊类作品一等奖,于庆权的作品《雪后晴·雪中情》荣获新闻摄影类作品一等奖。

11月3日,在吉林省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全省高校学生记者新闻业务培训直播中,吉林省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于英焕表示,最近两年度的吉林省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结果将在近期揭晓。据悉,《北华大学报》记者团学生记者已有多篇作品入围。(学生记者曹洋王秋实姜然)

北华大学

文艺版

北华大学

(向上滑动启阅)

跨越青春,追寻梦想

人们早已习惯用红色描绘青春的热情,用绿色代表青春的活力,用紫色形容青春的芬芳,然而有一种青春的颜色叫做淡蓝色,它像梦想的颜色,也像童年的颜色。

还没来得及和童年说再见,我们就被推上了青春的列车。犹如风吹拂着蒲公英,将它带向远方。带着童年的天真,学着中年的老成,在淡蓝色的天空下抒写自己的青春密码!

淡蓝色的青春,是多梦的!

曾几何时,我沉迷于拯救世界的英雄桥段,盼望着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曾几何时,我渴望于做一个鲁滨逊式的历险英雄,受到父母的严厉批评仍不罢休。躺在草地上,凝视着淡蓝的天空,梦想着飞向云霄,展翅飞翔!青春的我,为了科比的逝去而黯然神伤,为了中国脱贫事业的决胜而疯狂!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写道:“我们正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就像演员进入彩排,如果生命中的第一次便是生命的彩排,那人生还有什意义!”追寻,远眺,驻足,渴望,等浮华褪去,从此烟花寂寞。就像宫崎骏所言:“无论你怎样的操劳与渴求,都将保持追求梦想的心,我对梦想的情,不在言语,而在于心。”

淡蓝色的青春,是不分年龄的!

青春不仅属于我们,同样也属于那些年过花甲的老人。即使岁月无情在他们的额头上刻下皱纹,即使岁月的风霜挂上他们的双鬟,但是他们的心灵从不衰老。在公园里,有他们打拳的身影;在图书馆中,有他们苦心钻研的背影……他们身上保留了一份未泯的青春,淡蓝色的青春!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追梦,但我始终相信,走过江湖烟雨,岁月河山,那些历经劫数,尝遍百味的人是最纯洁的人。时间永远是旁听者,就像罗曼·罗兰所说:“累累的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因为他标志着你前进的每一步。”追梦亦是如此苦不堪言,但尼克松说:“逆境能打败弱者而造就强者。”

有人会问:为什么青春是淡蓝色的?淡蓝色靓而不艳,淡而不俗,没有白色的单调,黑色的凝重。如荷花一样清新高雅,在众多色彩中别具一格。肆意张扬,我们的青春却在芸芸众生中不失自己。因为有了淡蓝色,所以拥有了自信;拥有了自信,就拥有了激情;拥有了激情,才拥有了一往无前的动力。

新时代的我们是希望,是梦想,是诗和远方。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滚滚向前,我们该担起一片天。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势不可挡,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必然,是社会主义的必然,需要我们为之而努力奋斗。

人生如梦幻一场,一边走一边失去,没有诗意栖息,只有某种不被察觉的轻浮而己。我时而回眸,时而低头,也曾幻想寻梦路上,我与理想相遇。泰戈尔《生如夏花》中有言:“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山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我相信我生来就如灿烂的夏日之花。”谁又能丈量自己走的路呢,当你满是荒凉,人间便酷似刑场,无权谈论人生,是享乐也是修行。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染一季芬菲,催一树花开。站在尘世的渡口,架一叶梦想之舟,渡一袭乱世红尘。品一杯彩味香茗,拥一季韵味烟霞……走在人生路上,携梦想共进,似沧浪踏歌,倾付韶华,放飞梦想的纸鸢。

拥有一颗梦想之心,方能行走得稳当,健步如飞。将梦想化蝶,迎岸飞来,栖息在我们内心深处最动情、最敏感的枝桠。将努力化为动力,将梦想化作远方,让我们一路追寻那黑暗尽头的梦的幽光。

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整个星空,一花凋零,也荒芜不了整个春天,细嗅清香,我们闻到了张爱玲笔触下爱情的气息,萦统在心间。早年的她在放飞梦想纸鸢的瞬间,做出了自己的抉择———创作之梦。母亲的选择让她走上了自己喜爱的创作之路,并在这条道路随时播种,随时花开,将这一径点缀得香花弥漫。在纸间的徘徊,她用敏感的笔触,书写了一个个淋漓的灵魂,并乘着它们,跨越荆棘,驶向诗与远方,暗洒一路幽香,任由裙摆飘扬。

看淡世间沧桑,内心安然无恙,行经千山万水,踏足五洲大地,三毛用一生去挖掘生命的真谛。在《梦里花开知多少》中,她用诗化的语言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命本来的样子。追梦即存在,撒哈拉之恋是她前世追寻的梦想,也是她今生许下的诺言。她对梦想与荷西的爱就如她曾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所说的那般:“如果我每想你一次,天上便落下一粒沙,从此便有了撒哈拉!”

红枫为念,落字清秋。将梦想折叠成纸鸢,在茶藤花开之际,待清风袭来之时,放开指间的束缚,放飞梦想的纸鸢,渐行渐远。走在漫漫人生之路上,播撒梦想的种子,以汗水浇灌,将沿途道路点缀得花香四溢,将荒芜之心唤醒,并在艰难之境中,开出花来……

乱世红尘之间,拥梦想入怀,用行动抒写梦想。走在人生路上,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教育科学学院朱祥普)

北华大学

北华大学

来哈哈源|《北华大学报》第411期

编哈哈辑|张彦

责任编辑|郝耀宗

终哈哈审|王力

主哈哈办|北华大学党委宣传部

投稿邮箱|beihua_weixin@163.com

北华大学

北华大学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北华大学报》第411期更多文章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吉林本科院校-北华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北华大学-校报微刊丨《北华大学报》第4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