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主持人姚科。我讲述的文物是一把日军98式佐官刀,这是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铁道游击队在沙沟受降中的战利品,原属于侵华日军驻枣庄临城铁道警备大队大队长小林大佐,现收藏于山东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中。
△沙沟受降缴获的日军指挥刀(全貌)
这把刀长101厘米,宽4厘米,略呈弧形,上有樱花和菊花标识。一把看似普通的军刀,实则是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的铁证。而1000多名装备精良的日军正规军向一支不足百人的小型地方武装缴械投降,这是世界军事受降史上的传奇,也是中国人民的胜利、和平的胜利、正义的胜利。
△沙沟受降缴获的日军指挥刀(局部)
1938年3月,日军侵占山东枣庄,大肆掠夺煤矿资源。为掌握敌人动向,洪振海、王志胜被选派建立抗日情报站,这就是“铁道游击队”的初创。
电视剧《铁道游击队》片段:命令,鲁南铁道队正式成立。……同志们,我们这支队伍今后要像钢刀一样插在敌人的心脏和血管上!
△根据“鲁南铁道大队”战斗故事改编的电影和连环画风行一时
慢慢地,队伍越来越壮大,1940年1月25日,鲁南铁道队在陈庄成立。从最初的抗日情报站,到最后隶属于八路军115师苏鲁支队;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几十人、最多时达到三四百人。这支抗日武装依托抱犊崮根据地,在铁道线上、微山湖中浴血奋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战例,扒铁路、炸桥梁,被称作“能从天而降的飞虎队”,成为抗日游击战争的标志性符号。
电影《铁道游击队》片段:是我亲眼看到的,刚一上火车,(他们)就把鬼子迷住了,不一会功夫就把鬼子全扫光了。铁路上有飞虎队,专门搞鬼子火车,可厉害了。他们里面有很多的能人。日本鬼子见了他们都吓破了胆。他们真是了不起,简直是神出鬼没。
△铁道游击队副队长王志胜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决定开辟经山东去延安的秘密交通线,任务就落在了铁道大队身上。一天,大队接到了“护送胡服到达微山湖区”的命令。反复研究护送路线和方案后,王志胜买了烧鸡和酒到附近的伪军岗楼“套近乎”,晚上则以替日伪站岗的名义,换上伪军的衣服,打开探照灯照道路。没想到胡服牵着的大骡子受惊,把他甩到了沟里。恰恰这时一辆日军装甲车巡逻经过,千钧一发之际,王志胜赶忙上前交涉,日军一看是“自己人”,就没有继续盘问。后来,王志胜发现胡服等人的背包都非常沉重,一问才知道里面全是黄金,要送到延安革命根据地。原来化名“胡服”的同志,正是刘少奇。从1942年到1944年,鲁南铁道大队先后护送陈毅、罗荣桓、叶飞等一千余名干部往返延安,从未出现差错。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驻扎在峄县和临城一带的日军却拒绝向鲁南铁道大队缴械。11月的一个深夜,龟缩在临城的1000多名日军乘坐一列14节车皮的铁甲列车,偷偷溜出临城,企图往南逃窜。
鲁南铁道大队得到情报后,果断将沙沟站南韩庄段的铁路炸毁,切断了日军的去路,同时,将临城站南的铁路破坏,迫使日军进退两难,集结于沙沟一带,被团团包围。在孤立无援、忍饥挨饿三天之后,日军只好乖乖投降。
电视剧《东方战场》片段:铁道游击队是八路军的队伍,是中国的合法军队。我今天之所以站在这里,就是得到八路军鲁南军区的指示,命令你部缴械投降。
△山东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沙沟受降情景再现
铁道游击队副队长王志胜之子王金国,在回忆起当时接受日军投降的情景时说:从下午开始,当时第一个投降的就是山田,他把指挥刀、文件袋、手枪、作战时授的勋章全部都拿下来双手交给刘金山大队长。他们是一个小队一个小队下来,下来以后站好,把子弹放一边,枪放一边,手榴弹放一边,放好后全部起立后退到100米以外集合,另外一个小队再过来,一直到凌晨两点多钟投降仪式才全部完成。
△铁道游击队人物原型
时年23岁的铁道大队政委郑惕代表八路军受降,1000多名日军携带8挺重机枪、130多挺轻机枪和两门山炮等轻重武器,向不到百人的抗日游击武装投降,在军事受降史上极为罕见。
△日方投降人员情况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原馆长孙中启:这在中国抗战史上甚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也是少有的。铁道游击队作战勇敢,经历传奇,贡献突出,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对日受降的典型代表,扬眉吐气。大长中国人的志气,大扬鲁南铁道队的神威!
△如今的沙沟站,已成为京沪线上必须要经过的站点
硝烟弥漫的战争早已远去,血染的土地、英雄的业绩永存人间。“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这首传唱不衰的歌谣,时常在人们耳畔回响;而抗日英雄的精神,也将在年轻一代心中继续传承下去。
△山东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外景)
王倩:我叫王倩,1996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枣庄市,现在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任讲解员。我从长辈那里了解了铁道游击队,他们经常给我讲抗战故事。作为一名讲解员我更应该把革命故事讲给参观的群众听。让群众更多地了解铁道游击队“赤诚报国、不怕牺牲、机智灵活、勇于亮剑”的革命精神。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我们一直在努力。
内容来源/党史学习教育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