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吉林农业大学召开校院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 韩俊为我校入选吉林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代表等颁发聘书 乌拉圭驻华大使一行到吉林农业大学访问 由吉林农业大学牵头承办的2021中国·吉林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在长春召开 学校领导与校友代表参加吉林省校友人才促进吉林振兴发展大会 视点 吉林省副省长阿东到吉林农业大学调研 省政协副主席曹宇光到吉林农业大学调研 我校喜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我校王春凤教授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在科学研究中培养“新农人”——记“三全育人”之科研育人 校园 吉林农业大学2020-2021学年“十佳大学生” 副刊 遥看星河|少年歌行 | 第5 9 5期 吉林农大报 |
- 要闻版 -
(向上滑动起阅)
吉林农业大学召开校院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
本报讯:11月5日,吉林农业大学在综合教学楼一楼报告厅召开校院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报告会邀请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乌洗尘作了题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专题辅导报告。学校领导张殿锋、冯江、毛彦军、杜锐、王宏出席会议。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徐文生主持。
会上,乌洗尘教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题,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源起定位、目标阐释、实践要求”等三个方面为我们总结梳理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在逻辑,系统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党和法”的关系、“人民与法”的关系及法治的治国方略。报告政治站位高远,理论阐释深刻,精神内涵丰富,对学校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徐文生在主持时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对党领导法治建设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在新时代实现更大发展的根本遵循。全校上下要把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要融会贯通、抓好学习,要加强教育、做好宣传,要强化践行、推进依法治校,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各方面、全过程,更好的转化为推动国际知名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的不竭动力。
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
(党委宣传部)
韩俊为我校入选吉林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代表等颁发聘书
本报讯:10月27日,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韩俊在长春南湖宾馆会见了原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吉林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于康震,及吉林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一行,并为专家委员会成员代表颁发聘书。
此次我校有四位教授受聘吉林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会上,我校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秦贵信教授作为吉林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经济管理学院张越杰教授作为专家委员会成员代表接受聘书。专家委员会成员,我校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吕文发教授、杨连玉教授参加会见。
吉林省为加快推进“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实施,于2021年上半年成立了吉林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专家委员会,为全省肉牛产业发展重大政策、举措、技术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主要负责全省肉牛产业发展规划、政策、规章制度的论证和风险评估以及对全省肉牛产业发展重大攻关项目进行指导,解决肉牛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科技管理处)
乌拉圭驻华大使一行到吉林农业大学访问
本报讯:10月27日,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一行在吉林省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黄丽华的陪同下访问我校,并看望了在我校就读的乌拉圭留学生。校长冯江会见了大使一行,副校长刘景圣、乌拉圭留学生导师陈光教授等参加了相关活动。
冯江代表学校向大使的来访表示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情况和与乌拉圭教育合作情况。他说,2018年乌拉圭留学生玛雅以中国政府奖学金生资格到我校留学;2019年4月,乌拉圭教育和文化部部长访问了我校;访问期间,学校与乌拉圭共和国大学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冯江特别指出,吉林农业大学现代肉牛产业学院于今日正式揭牌,学校将围绕吉林省肉牛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他希望大使能够充分发挥乌拉圭在肉牛生产等领域的优势,为我校现代肉牛产业学院的发展提供帮助。
费尔南多·卢格里斯感谢学校对乌拉圭留学生的培养。他表示,中乌教育合作空间广阔,希望学校能够和乌拉圭高校在学生互派、专家交流、科学研究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并转达了乌拉圭共和国大学对我校的问候。
访问期间,费尔南多·卢格里斯大使一行参观了乌拉圭留学生所在的我校秸秆生物学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对实验室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高度赞赏。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负责人,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师参加了上述活动。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由吉林农业大学牵头承办的2021中国·吉林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在长春召开
本报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吉林省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10月27日,由吉林农业大学牵头承办的 “2021中国吉林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在长春召开,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吉林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于康震,原农业部党组成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韩福春,长春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子联,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继东,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局长张国华,吉林农业大学校长冯江,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吉林农业大学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张越杰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长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汪学军主持。
开幕式上,韩福春与于康震为吉林农业大学现代肉牛产业学院揭牌。冯江代表吉林农业大学与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吉林省农科院等单位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代表,共同发布了《科教助力吉林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宣言》。
韩福春在致辞中指出,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发展畜牧业特别是肉牛产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全省肉牛总量规模、质量标准等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吉林肉牛产业已进入跃升发展的关键期。今年以来,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打造万亿级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工业的战略部署,提出建设肉牛等“十大产业集群”,全面启动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集中力量抓繁育、强链条、促循环,全力打造上连种植、下连加工的乡村富民产业,力争到2025年全省发展肉牛到1000万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500亿元。希望通过这次峰会,与会嘉宾共同研究探讨吉林肉牛产业发展路径,提出更具战略视野、更加科学系统、更富创新精神的“吉林模式”,同时立足加快吉林肉牛产业全链条发展,进一步深化交流,达成更多合作共识,实现互利共赢。
王子联在致辞中指出,当前长春市正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农业农村部支持方向,认真落实全省重大决策部署,启动实施300万头肉牛产业建设工程,全市肉牛种质创新、高效繁育、规模养殖、精深加工、特色发展及秸秆饲料化利用取得丰硕成果,肉牛产业正步入跨越式发展快车道。下一步,长春市将乘势而上,把肉牛产业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长春农业新优势的有力举措,作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的重要途径,逐一破解扩群增量、降本增效、科技支撑、金融支持、利益联结等方面的瓶颈问题,推动构建现代养殖、良种培育、疫病防控和加工流通体系,推进秸秆饲料化和粪污资源化利用,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增产保供能力,更好适应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消费需要。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张文、全国畜牧总站站长王宗礼、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分别致辞。
开幕式后,曹兵海、李玉教授分别作了《中国肉牛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战略》和《发挥涉农高校科教优势,助力吉林肉牛产业发展》的主旨报告。省畜牧业管理局二级巡视员、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孙考取发布了《吉林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需求》。部分与会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高校代表分别作了遗传改良、营养与饲料科、疾病防控、设施与环境控制、产业经济政策专题报告。部分与会企业代表接受了访谈,重点说明企业发展方向、为吉林省肉牛产业发展如何发挥作用。
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景圣、杜锐,农业农村部、吉林省政府和长春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吉林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部分肉牛产业大省畜牧管理机构代表、肉牛养殖场(户、企业)及屠宰加工企业代表、全省各市(州)、县(市、区)畜牧业管理和技术推广部门负责人、全国农业高校、科研院所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代表等370余人参加了峰会。
(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中心)
学校领导与校友代表参加吉林省校友人才促进吉林振兴发展大会
本报讯:10月26日,首届吉林省校友人才促进吉林振兴发展大会在长春召开。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韩俊主持开幕式。吉林省委副书记高广滨,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胡家福,省政府秘书长安桂武,省内有关高校、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州)有关负责同志,吉林省校友和“校友之友”代表参加开幕式。我校校长冯江参加开幕式和见面会,党委副书记毛彦军参加校友人才论坛。我校20名校友受邀参会。开幕式在北京、上海、深圳及省内外部分高校设分会场并全程进行网络直播,观看人次约240万。
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张恩惠宣读吉林省校友人才促进吉林振兴发展倡议书。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代表校友发言,我校1980级校友、山东校友会会长、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辉,我校1998级校友、华大基因副总裁刘娜分别在校友资政论坛和校友人才发展论坛上作了主旨发言.
会前,景俊海,韩俊会见了约40名吉林省校友和“校友之友”代表。冯江、李玉、许辉参加了此次会见。
实现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校友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创新发展的智囊。以校友人才促进吉林振兴发展,是一种新探索。吉林省校友人才促进吉林振兴发展大会的召开,为广大校友到吉林开展投资创业、创新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学校将以此次大会的胜利召开为契机,建立健全母校与校友长期联络、沟通、服务、交流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搭建起校友与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校友与吉林之间联络感情、交流合作、互益互惠、共谋发展的坚固平台。
(校友工作办公室)
- 视点版-
(向上滑动起阅)
吉林省副省长阿东到吉林农业大学调研
本报讯:2021年11月2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阿东到吉林农业大学就养老护理(家政)人才培养及留省工作情况、体教融合及青少年体育工作开展调研。省政府副秘书长季景伟、省民政厅厅长肖模文、省人社厅一级巡视员姬国海、省民政厅副厅长张驰、省体育局副局长曲永凯,校党委书记张殿锋、校长冯江、校党委副书记毛彦军、副校长杜锐陪同调研。
在家政学院,阿东先后参观了学院办学成果展,烹饪与营养、家庭模拟、家居生活设计、家庭社会工作、家庭护理、老年认知评估与训练、茶艺、生活美学等实验室以及老年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学校开创全国家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先河、引领行业学术创新、打造全民营养和大健康服务特色品牌,助力家政康养产业发展等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在震宇足球场,阿东观摩了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训练和长春亚泰吉林农业大学女子足球队训练比赛情况,对我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并在全国率先成立国际足球教育学院,在体教融合和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调研过程中,阿东勉励学校继续坚持特色办学,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并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现场协调解决。
学校办公室、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处、招生就业工作处、家政学院、国际足球教育学院负责同志参加了调研活动。
(学校办公室)
省政协副主席曹宇光到吉林农业大学调研
本报讯:11月2日,吉林省政协副主席曹宇光就增强和释放“人才红利”助力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到吉林农业大学调研。学校党委书记张殿锋、校长冯江、党委副书记徐文生,副校长刘景圣陪同调研。
曹宇光首先来到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听取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情况汇报。随后,到秸秆综合利用与黑土地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详细了解秸秆生物转化与农业利用情况。调研过程中,曹宇光对我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就我校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现场协调并落实解决。
曹宇光指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进一步做好人才引进、内部人才培养工作,努力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为人才干事创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立足农业高校学科发展优势,积极对接吉林省人才政策2.0版,不断提升人才政策的精准度,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曹宇光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扎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推进人才政策落实落地。要进一步健全服务机制,解决好住房安居、家属就业和子女上学等“关键小事”,让各类人才心无旁骛“做好大事”,为“吉聚天下人才、促进吉林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省政协提案委、省政协办公厅、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相关领导及负责同志,学校办公室、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此次调研活动。
(人事处)
我校喜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本报讯:10月14日—1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南昌大学举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教授李玉及李长田、孙世勋等教师指导的项目《吉玉食用菌技术服务团队-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喜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公益组总决赛银奖,再创我校历史新高。
项目负责团队——学校吉玉食用菌技术服务团队,由菌物学、农业管理、工商管理等优势学科专业学生组成,团队成员包括7名本科生、6名硕士生、2名博士生。历经校赛、省赛的激烈角逐和为期两年的打磨完善,在入围全国总决赛的5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比赛期间,吉林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忠,对我校参赛师生和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注重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主动探索以创新创业竞赛为龙头、以技术为支撑、以四课堂融合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开展基于创新驱动、技术支撑的创业实践,通过制度保障、文化熏陶、平台搭建和格局打造等多视角形成合力,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据悉,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由教育部等12个中央部委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重大创新创业赛事。今年共有来自国内外121个国家和地区、4347所院校的228万余个项目、956万余人次报名参赛,参赛项目数增幅达55%,参赛人次增长51%。已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盛会。
(教务处)
我校王春凤教授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
本报讯:10月28日上午,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举行。我校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院长王春凤教授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并参加了表彰大会吉林省分会场会议。
据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每5年一次,重点表彰在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中涌现出来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勇于攻克科技难题、引领支撑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创新发展的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在地方区域发展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等涌现出来的杰出人才;在一线专业技术岗位上长期潜心本职工作,无私奉献、拼搏攀登,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优秀人才;在决胜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大战大考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今年全国共有93名先进个人和97个先进集体获得表彰。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冰,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明等相关领导出席了吉林省分会场会议,会前与我校王春凤教授进行了亲切交流。
(人事处)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在科学研究中培养“新农人”
——记“三全育人”之科研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高校的科研育人更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吉林农业大学在推进“三全育人”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着力构建了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聚焦新农科培养新农人,真正将科研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一、优化顶层设计,创新制度机制,搭建优质科研育人平台
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科技管理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学院共同参与的协同工作机制,发挥组织优势把科研育人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理顺工作流程切实把科研育人的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为了营造良好科研育人生态环境,聚天下英才而育之,充分激发广大师生投身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校制定并实施了《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意见》《科研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修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社会服务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为了保障师生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中,学校建设科研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升级优化学校科研管理系统,做到“一站式”全程服务师生,促进科技信息共享,为科学研究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
研究生相对于本科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是学生中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学校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出台《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推进研究生两级管理模式,突出学校的宏观调控和目标管理职能,从招生录取、培养环节、学位授予、日常管理、奖助学金评定、评优选先等各方面充分实现责权利下移,打通了研究生科学研究的通道,全校95%以上的科研项目、高水平学术成果均由研究生参与完成,通过科研育人的平台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学校不断优化学术评价体系,调整科研奖励政策,既鼓励师生加强基础研究,又鼓励投身实践,提升应用研究能力。学校调整了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每年投入200余万元,结构性调整教师、科研队伍工资收入,实施“青年教师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建立起正向激励与负向约束的长效机制。完善博士、硕士研究生学术评价标准,分类制定学术评价方法,促进多样化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制定各类奖学金发放实施细则,公平、公正、公开的开展研究生奖学金评选工作,2019年以来累计评选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0人,金额合计435万;研究生学业奖学金7001人次,金额合计3902万元;研究生各类企业奖学金34人,金额合计9.2万元;激发了研究生学习热情和科研积极性。
二、发挥自身优势,面向新农科建设,组建科研与育人功能兼备的科研创新团队
学校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优先布局与智慧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大力培育科研创新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共组建66个科研团队、50个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通过团队建设引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在科研的过程中培养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为了加强科研实践数据的管理和利用,学校强化了一级学科前沿必修课程建设,引导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有机融合。在学科交叉中实现科研合作,在科研合作中实现学术争鸣,进而营造良好的新的科研人才成长环境。
学校多方筹措经费为科研育人相关项目的深入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每年投入1000万元左右经费用于科研绩效的发放;投入210万元用于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平台集群效应逐渐显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融入相关学科领域科研平台,结合个人兴趣和学科专业特长,主持或参与各类科研活动。学校还将研究生的培养融入大平台、大团队,各院级单位和学科均依托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项目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实行导师与团队相结合,实行导师负责制下1+N(1名导师和若干科研团队成员)的培养模式,加大科技小院建设,利用优势科研平台建设科研育人高地。
三、培育学术素养,弘扬学术文化,营造勇于创新的良好科研育人氛围
学校以高水平科研为导向,重新修订并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研究生团队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将德育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积极搭建高端学术论坛,2019以来,学校举办第六届、第七届研究生学术年会,共举办专家报告58场、学生报告465场,发放奖金7万元,实现了所有在校研究生全覆盖,提升了研究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对学术钻研的热情。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科研育人的直接实施者,学校修订、制定了《吉林农业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吉林农业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认定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对导师立德树人、业绩水平等指导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不唯职称,遴选了一批业绩突出的副教授为博士生导师,让这些年富力强的科研工作者能够更深层次的参与到科研育人的第一线。
在学术道德教育方面,学校不断强化对研究生学术诚信的要求,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学术成果共享公开制度。学校还实施了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负责制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对导师指导行为和精力投入提出明确要求,导师参与学位论文的全过程管理,完善导师问责制,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视情况分别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等措施,保证了科研育人过程学术道德教育不缺位。
培养新时代的农业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学校光荣的历史使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是学校科研工作的责任担当。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校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考研率达到了30%以上。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数连年丰收,年均参与学生千人以上,产出的高水平论文及专利层出不穷,在国际、国家级科技创新奖项上屡有突破。科学研究的育人过程,就是造就人才的过程,它让更多的青年学子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将自身发展融入到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为中国农业的腾飞贡献着青春力量。
- 校园版-
(向上滑动起阅)
他们是吉农夜空中最亮的星辰
熠熠生辉他们是吉农沃土上最美的花朵傲然绽放他们是同学们身边的榜样他们在吉农执著追寻梦想他们拥有静水深流的力量今天我们一同来领略吉农2020-2021学年“十佳大学生”风采
详情请点击下方链接:
榜样的力量丨吉农2020-2021学年“十佳大学生”风采展示
- 副刊版-
(向上滑动起阅)
少年歌行
人文学院、家政学院2018级 牛莉策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山影重重,前路茫茫。忽见霞光瑞气,枯木逢春,一少年郎悠然歌之,携书剑,济苍生。
星星火亦可燎原,与天争当属作歌少年。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而国之未来,必将属于每一个心存正气的少年。
提及少年二字,当与平庸相斥。但物质生活丰盈的今天,多数人提起少年仍把其当做读书时代的美好符号,将少年感的代名词归为白衬衫、明媚的笑,然而真正的少年绝不单是一段岁月的缩影。少年,是历尽千帆仍怀赤子之心、热血不减当年,是“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的浩荡胸怀,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洒脱不羁,是“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凌云壮志,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的生死血性。
我国少年,从来便是华夏荣光,英魂震八方。一百年前,13名平均年龄28岁的少年酝酿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崭新的时代由此开启。一百年来,一代代有志少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用坚定的信仰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给苦难的中国开辟了一条光明的路。正因为千万热血少年的努力,过去的中国才有今日之巨变。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一百年后的今天,无数个决心以青春之我再建青春之国家的少年们,接过先辈的精神火炬持续向前,勇做奔涌的后浪,续写新的辉煌。
这些有志少年们的身影跨过百年岁月,不断重叠。知乎上不免有人举手发问,这一代年轻人还有不计生死的血性、敢为国家奋斗终身的信念吗?这代人的问题会由这代人找到答案。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山,更觉长风浩荡。生逢盛世确是我们的时与势,但为国为民更是我们的志与任。放眼当下,从无数高材生扎根荒野农村,担起中国脱贫攻坚的责任,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青年奋斗身影,再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英雄们,抑或是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的无畏少年开始承担起航天工作的重任......时代之水浩浩汤汤,然而这一桩桩、一件件振奋人心的事迹无不显示我辈少年皆以梦为马,不断探索着中国的未来。他们也能以信仰为砚,以行动为墨,以奉献为笔书写着新的时代画卷,也正用实际行动谱写着理想之歌。
少年有他的山海,有他的日月星辰,有他的万里波涛。如果可以,风给他,天空给他,万物给他,让他行歌。纵然前路荆棘遍野,少年亦将坦然无惧,仗剑前行,且歌且吟。
岁月因青春慨然以付而更加静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前路漫漫亦灿灿,愿亲爱的少年,穷山距海也要追光而行,从头越仍不改少年本色。
致你,致我,致心怀热忱的少年。
来源:校报编辑部
编辑:大学生记者团
责编:姚金戈
审核:刘青竹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吉林农大报595电子版